《海底世界》这一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中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介绍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作者抓住了典型事物,运用了艺术手法,凸现了事物特点。
根据教学常识性课文的注意点及本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同时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体现1、情趣性。
虽然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以介绍知识为主,但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枯燥的教学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因此,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让这些知识形象生动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海底世界,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而是乐于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植情感。
2、工具性。
这篇课文之所以能让人读后留下形象鲜明的印象,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巧妙地采用多种写作方法,突出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运用对比的方法等的作用,并努力掌握,灵活运用,使自己写的文章也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3、以读学写。
本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让学生读中悟,读后仿。
片断:师生师生生师生师生师生师生师生生:海底真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不是。
:有什么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
:海底动物“窃窃私语”的声音。
:既然有声音,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是因为动物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太小了:所以,虽然海面上——:(齐)波涛汹涌。
:但是,海底依然是——:(齐)宁静的!:那怎样才能听到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呢?:必须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好,我们每人都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用心听一听,你们听到了什么?: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
:可以听到“啾啾”的声音。
师生师生师生师生师生师生师生生生的声音。
:这些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
: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
:有的像公鸡一样——:喔窝。
: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
: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
:有的像鸽子一样——:咕咕。
:你们怎么知道的?:书上用了省略号。
:书上讲,“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不同种类的海底动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就是同一种类的动物,也因为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发出不一样师生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上来扮演海底动物,哪些同学来?:(兴趣盎然,争相要上台表演):(指名八位学生)请下面的同学做评委,看看谁表演得像。
生 生 师 生 生 生 师 生生 生 师生声音)( 学生尸音很响亮地)嗡嗡嗡(有的连忙捂住耳朵,不少人哈哈大笑)他演得如何?为什么?他的尸音太响了!我感觉像轰炸机过来了!因为海底动物是 窃窃私语”的,声音不应该这样响!让他再来一次,怎样?(该生尸音很小地)嗡嗡嗡 老师,我听不到。
老师,他没发出声音,我也没听到 还不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坐在下面的学生装作用上特制水中听音器的样子, 屏息凝视,侧耳倾听;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依次发出 师 生生 生生(学生发出尸音后,马上问)像什么 样发出的尸音? 像蜜蜂一样嗡嗡; 像小鸟一样啾啾; 像小狗一样汪汪; 像小猫一样卩苗卩苗; 请取下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这时,你们还能听到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吗? 听不到了。
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之后,你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声音,听后感想如何? 海底世界看上去宁静,其实,非常奇妙! 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各种各样,说明海底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多。
到海底去遨游,既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动物,又能听到奇妙的交响乐,实在是享受! 到底哪一种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一样嗡嗡? 书上可没告诉我们。
是啊,可以怎么办?我去读课外书了解。
我到网上去搜索。
我去问一位生物老师,他的学问可多了!行,可要说到做到。
如果有了结果,请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大家也分享你搜索的成果。
愿意吗?简析: 从这一教学片断种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说其中不乏亮点和精彩。
一、 巧用 矛盾”。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两处看似矛盾的地方。
一是 海底依然是宁静的”,一是 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此片断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组矛盾,引导学生非常准确地体会了窃窃私语”的含义,又实实 在在地体会了特制水中听音器”的重要与神奇。
二、 善用 空白”。
本篇课文在具体描述海底动物的 窃窃私语”时,共列举了四例,后面就用省略号代替。
这里的省略号固然是作者不必一一穷尽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作者留下的艺术 空白”。
案例 中充分运用了这一艺术 空白”,拓展、丰富、充实了课文内容,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还将 原来抽象的省略号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倘若教师习惯于就文教文,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和专项能力 的训练,其效果就要大相径庭了。
三、妙用 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
案例中教者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请了八 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做评委。
学生评价的过程,不仅仅是被评价者在不知不觉中乐意吸纳相关信息的过 程,也是评价者与其他学生自然地交流、平等地对话的过程。
表演的学生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 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则津津有味地听,全神贯注地辨,又兴致勃勃地说,岂不是又培养了学生专心听、仔细辨、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四、利用信息”。
本教学片断中,学生在畅谈欣赏海底世界动物的各种各样神奇的声音的感受时,提出了到 底哪一种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一样嗡嗡 ”。
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自然生成的教学信息的可利用价值, 以 是啊,师 生师 生 生 生 生 生 师 生 生生师可以怎么办”,引发学生出主意、提建议、谈经验,既是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去运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又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还渗透了学法指导。
应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
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首先通过看照片,比赛说出动物的名字这个游戏,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
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很强的,因此教师说要比赛说出动物的名字时,他们的注意力就高度集中。
他们认真地看照片,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下子就能说出海参”章鱼”等的外形特征,还能在书上的图片上找到相应的动物,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当学生已经熟知各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后,教师又提出新的学习任务,要学生学习课文,做一回海底世界的解说员。
这种活动性的学习又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
为了能当好解说员,学生一方面认真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语句和写法;另一方面,认真看有关的录像,找出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
在交流时,明显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将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在运用时显得十分恰当,且能注意使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习要求是逐层提高,符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
(一)认识海底动物。
在学生学有疑问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忙着进行教学,而是先帮学生解疑”。
让学生通过看照片了解什么是海参”,什么是章鱼”,什么是乌贼” ••…为下面了解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作了铺垫。
学生只有认识了这些海底动物,才能更好地通过录像观察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
(二)看录像,学课文,掌握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海底动物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当他们进入海底世界的录像中时,他们对海底动物由陌生变成了喜欢。
虽然他们刚开始还说不清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是什么,但他们研究海底动物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
接着教师带着学生通过读课文,划语句,填表格的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了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
为了更好地积累课文的语言,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教学中,教师还和学生一起来探究为了突出海参爬得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让学生通过读和议来体会,来学习。
在读中,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在议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又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拓展,提高。
在学生充分学习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做一回海底世界的解说员”,这其实就是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是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再创造。
从以上教学片段,我们看出,学生是有意识的学习课文的语句来表达,如海胆靠调整刺来慢慢移动”。
学生也基本掌握了课文的说明方法,能灵活运用。
例:一名学生说:海胆行动起来真比蜗牛爬得还要慢”。
这不是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吗?我们都知道,说话练习在平时,学生很难胜任,但在层层提高的教学背景下,我们看到,循序渐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
学生有疑”,有难”,教师寻找照片、录像帮助学生解决。
在课堂上,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教师让学生自己谈看完录像的感受: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们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由此又引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一一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来写动物们各不相同的活动特点的。
最后,教师创设了一个说话情境当一回解说员”,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