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那 ______ 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
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1)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____________(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请简要回答。
【答案】(1)观音菩萨(2)斗战胜佛(3)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 )选文选自《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观音菩萨。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
(3)题干问《西游记》这部小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的原因。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先说说什么叫励志,“励”字古同“厉”砺“”,有磨炼,振奋的意思。
“志”字最初是“之”字下面一个“心”字,“之”字的意思要去的地方,和心合起来就是心要去的地方就叫做志,现在通俗的讲叫理想。
有一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孙悟空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自己磨砺意志的过程。
因此他最后成的佛叫斗战胜佛。
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放弃,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故答案为:⑴ 观音菩萨;⑵斗战胜佛;⑶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 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⑵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⑶ 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 部(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名著阅读(1)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分别写出她们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情以及“我”对她们的态度。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扣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
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答案】(1)参考示例: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2)【示例1】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2】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本题解答时要把握重点情节,结合相关句子得出结论。
如:阿长为“我”买来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2)首先概述第二次或第三次孙悟空离开取经团队的经历,然后与第一次的离队进行比较,分析出其成长变化。
如:“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重情重义,改掉了任性的毛病。
故答案为:⑴ 参考示例: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⑵ 【示例1】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2】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
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作者感情倾向的理解,解答时要把握重点情节,结合相关句子得出结论。
⑵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3.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粵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粵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教,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热,而且背岀来。
在百静中,我似平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文段选自_________ (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____ 。
(2)文段中画线句子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为什么作者却只记得前四句?(3)请你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答案】(1)鲁迅;《朝花夕拾》(2)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3)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可这时候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要求背会之后才能去看戏,因此我当时背《鉴略》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因此只记得前四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做法,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但是父亲全然不顾我的感受,要去我背会《鉴略》之后才能去。
好不容易我背会了,再去看戏,已经没有了兴致。
因此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 鲁迅;《朝花夕拾》⑵ 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⑶ 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点评】⑴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鲁迅的作品学生应该有较多的储备,无论是散文、小说、杂文及诗歌,都应该多读多记,以备不时之需。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评价人物行为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再根据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者事件评价人物。
4.“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都是展现孙悟空的精彩情节,请你任选一个内容做好读书卡片。
【答案】示例:三打白骨精:机智勇敢,富有斗争精神。
大闹天宫:本领高强,敢于反抗压迫。
大战红孩儿:精明能干、大智大勇。
追求个性和自由。
【解析】【分析】解答时要求学生根据平时学习名著时,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的经典情节,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孙悟空火眼金睛,能看透一切(识别善恶);有斗争精神(神通广大);除恶务尽(扫除一切恶势力)。
他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
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结合故事情节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三打白骨精:机智勇敢,富有斗争精神。
大闹天宫:本领高强,敢于反抗压迫。
大战红孩儿:精明能干、大智大勇。
追求个性和自由。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熟读原著,了解作家作品知识,能结合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其性格特点,尤其是每个人物的主要特点要熟知。
5.鲁迅在《朝花夕拾》序文中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在“时时反顾”什么?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写出两点并分析。
【答案】长妈妈的关爱。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是一个粗俗、好事而又迷信的农村妇女。
但是,她又是一个热心、善良的,有伟大神力的人。
她可以为鲁迅买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这使鲁迅对阿长充满了尊敬与感激。
每每回想起来,长妈妈的关爱都是童年中最深的温暖。
所以,他用深情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