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债券融资的探讨

企业债券融资的探讨

企业债券融资的探讨
融资决策是财务管理三大决策之一,不同的融资工具具有不同的资本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价值。

发行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我国的债券市场尚未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走向成熟还有一段路程,在产权制度、发行制度、交易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制度方面,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等性能方面,在市场价格、利率、期限结构、品种等交易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标签:企业融资体制改革债券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如市场规模小、市场结构不合理,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等使得企业债券融资还未成为企业重要融资工具。

只有能够遵循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律,针对问题,究其原因,对企业债券融资方式进行积极的探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使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有较好前景。

企业债券的概念
企业债券是企业作为债务人为筹集资金经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发行的一种标准化债务凭证。

企业债券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承诺,依据规定的期限和利率,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

企业债券是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

通过发行债券,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筹集资金,给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渠道。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用评级还不规范,发行利率与信用等级难于挂钩,债券优劣难于判别,透明度较低
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主要由发行利率、期限和发行价格三大因素构成,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者还要考虑其风险性和流动性。

在流动性相同的情况下,高风险伴随着高利率,反之低风险伴随低利率。

若要以低利率在众多的债券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只能降低债券风险,这就必须有严格的发行基准和信用评级。

而我国目前恰恰在债券发行基准与信用评级方面还显得十分薄弱。

信用评级业本身还不成熟,债券发行利率与信用等级的对应关系不强,发行基准与信用评级是债券发行成功与否和市场准入的基本保证。

(二)企业债券上市交易与场外交易都还不活跃,规模较小,流动性差
二级市场是债券投资者互相进行未到期债券买卖的市场,分为上市挂牌交易
与场外柜台交易两种,两者互为补充,为债券持有者提供一个能按市价出售债券、换取现金的场所,也为新的投资者提供债券投资的机会。

我国目前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发育程度还极低,企业债券上市交易规模太小。

企业债券场外交易也还极不规范,企业债券的贴现、抵押等还不活跃;二级市场不发育,流通性不强,投资者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企业债券风险约束机制还不健全
目前,有的企业债券不能到期偿还,投资者的利益和企业债券的形象均受到损害。

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债券与股票相比,前者具有本金安全和收益稳定的优势,虽然安全系数不及政府债券,但能获得较高收益,承担的风险小于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投资者,但另一方面若遇通胀,企业债券投资者与其他债券投资者一样要承受货币贬值的损失,若遇资信级别低的企业债券还将承受较大的信用风险。

(四)企业债券定价不合理,品种单一,缺乏创新
从我国现有的企业债券来看,几乎都是按同一模式设计的,只要期限相同,利率都一样,收益是绝对确定的。

这种定价机制严重扭曲了企业债券的价格信号,造成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失真。

从历年发行企业债券的品种来看,也较为单一,目前市场交易的品种只有按年付息和到期付息两种,以到期付息为主,这种企业债券偿还期限的单一性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同的企业对资金的期限要求不同,甚至同一企业从自身各种投资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考虑,也需要不同期限品种的债券。

当前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发行制度存在缺陷
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作为保障,我国现有的企业债券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多已明显不能适应未来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需要,有些还成为企业债券融资的绊脚石。

(二)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
其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债券的发行人不讲信用。

第二,企业债券的担保人不讲信用。

第三,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不强,行为不规范、信誉差。

另外,相关法律不健全,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同时评级机构缺乏对发债企业的信用级别进行持续跟踪评定制度。

(三)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质是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不对称越突出,委托代理关系就越难以建立和维持。

企业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委
托代理关系。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比较突出的,企业管理层在信息占有上相对大多数投资者处于绝对优势。

他们往往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操纵企业债券的发行、资金使用、还本付息,甚至在企业债券发行完成后非法转移资产。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比较突出,投资者在选择债券投资品种时也很难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这时理性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减少对债券投资的参与。

(四)发行企业自身的内在因素
在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多为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层考虑到通过债券融资就必须还本付息的硬约束,就更倾向于选择没有偿债压力的股票融资,因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无风险的永久性融资,即使企业不进行股利分红,投资者也无法要求其偿还本金,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配股和增发募集更多的资金。

加上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控制现象,通过股票募集资金不会影响其股东地位,这样,债券融资对“控股权维持”的优势不复存在。

另外,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影响了其进行负债融资的决策。

企业充分利用债券进行融资的对策探讨
(一)从制度安排入手,在发行制度、交易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诸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改革企业债券的发行制度。

第二,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使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制定以国债收益率为基准,按信用级别的差异增加不同的幅度制定,充分体现企业债券定价的市场化和风险差别收益的补偿性。

第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力度,增强企业运作的透明度,增强证券交易的透明度。

第四,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督,保护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第五,加强市场投资者结构建设,主要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逐步放宽对社保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以及其他机构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的限制,同时应设立以企业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企业债券基金。

(二)规范企业债发行主体进行信息披露
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企业债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发行人的经营状况。

企业公开发行债券应及时披露募集说明书和其他信息披露文件;发行后,在债券存续期内发行人应当在每年年中、年末结束后的一定期限内向监管部门和交易场所提交经审计的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并在指定的媒体上公告要求披露的公开信息。

发行人应保证完整、及时地披露一切对投资者有实质性的信息,并对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建立企业债信息披露质询机制。

发行人在进行信息披露后应公开接受投资者的质询,解答投资者疑问。

树立企业债券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规范举债企业行为,提高企业信誉,使企业债券成为投资者能够接受的投资产品。

(三)理顺资金市场价格,实现利率市场化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人为地压低利率会减少储蓄、降低投资效率、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割程度。

因此,应理顺资金市场价格,实现利率市场化。

考虑到我国国情,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应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然后着手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以此作为债市基准利率,在此基础上实现包括企业债券收益率在内的利率市场化。

(四)调整企业债券的期限结构,不断进行品种创新
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进行创新的能力,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及偿债能力制定相应的利率,将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与风险进行挂钩,或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自主地确定发行利率。

发债企业可根据自身对于资金期限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还债期限,改变目前债券期限单一的格局。

在市场条件成熟时,推出具有灵活的期限、还本付息方式或清算时债权人具有不同优先地位的债券品种,如浮动利率债券、可转换债券、附提前赎回权的债券等。

参考文献
[1]丰习来.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难点与对策[N].证券市场导报,1997(1).
[2]陈乐天,凌曙阳.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欠发达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8(3).
[3]苏罡,张震.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原则与举措[J].上海金融,1999(7).
[4]东斌.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动因与契机分析[J].投资研究,20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