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试卷(I)卷精编一、口语交际 (共1题;共15分)1. (15分) (2018八上·夏津开学考) 育英学校计划开展以“爱国·爱家·爱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了把这项活动做好,下面是召开相关会议的通知,其中有五处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通知为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团委决定将5月定为“爱国·爱家·爱校”主题活动月,将要组织爱国人物故事、爱国诗词、以及爱国名言警句的征集展示活动,请到宏德楼二楼会议室开会,安排相关事宜,务必按时到会。
育英学校团委2018年4月29日(2)请你写出关于爱国的一联诗句或者一句完整的名言。
(3)为展示同学们的积累成果,学校组织了“爱国诗词朗诵会”,李晖同学刚刚朗诵了《木兰诗》,张强同学要接着朗诵光未然的《黄河颂》,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联词,要求语言流畅,符合文章特点。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32分)2. (6分) (2019七下·长春期末) 名句填空。
(1)前不见古人,________。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3) 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5)请用来自《木兰诗》中的一个成语补全下面这句话: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________之感,使之难明真相。
(6)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用典故直抒胸臆,表现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5分)(2019·海南)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中华文化________(A.烟波浩渺B.浩如烟海),历经沧桑仍绵延不绝,密码就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自觉中;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济世信念中;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中……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是“时代新人”开拓创新、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装备”。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走进先贤心灵,mù浴思想的光辉;可以跨越历史时空,接受文明的洗礼;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可以与李白“举杯邀明月”,与苏轼“把酒问青天”,与李清照“双溪泛舟”,在精神世界里与________(A.志同道合 B.齐心协力)者对话,抒写精彩人生。
(节选自《语文报》2019年中考作文版,有删改)(1)给语段中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mù沧桑________浴(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中华文化________(A.烟波浩渺B.浩如烟海)在精神世界里与________(A.志同道合 B.齐心协力)(3)对文中划线的“装备”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指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B . 指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
C . 指实现民族复兴所建立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D . 指实现民族复兴的相关配备,如武器、军装、器材等。
(4)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走进先贤心灵,mù浴思想的光辉;可以跨越历史时空,接受文明的洗礼;可以,________,________。
4. (6分)(2019·浙江模拟) 名著阅读。
(1)在舅妈家,简·爱经常受到表兄________的欺侮。
简最害怕的是被关进________里。
(2)《水浒传》中宋江带领梁山众英雄招安,归顺了朝廷。
有人说对,也有人说错。
请谈谈你对“招安”这一行为的看法。
5. (15分) (2019九上·中山期末) 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君子以自强不息”主题活动,分享令自己震撼的人物故事。
以下是某同学的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稿。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立志容易奋斗难,只有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困境中得到突围;只有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让理想得以实现。
自强是苏轼在贬谪处境时的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雄魂气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是在杜甫攀登高峰时的那个“会当凌绝顶”的坚定步伐。
同学们,自强不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色。
A不管我们会抱怨学习压力大,都要将这点小小的挫折化为动力,向前拼搏。
B直到成功那天,我们就会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青少年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靠自立,出色地担当起一个普通公民的责任;靠自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努力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1)以上画横线的A,B句均有语病,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2)请你根据画波浪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3)请你参与其中,讲述当今的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一人物,建议你采访他(她),并提前写一份采访提纲。
①概述所采访人物的事迹。
②设计采访提纲。
(至少设计2个问题)三、阅读理解 (共3题;共61分)6. (16分)(2019·南京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板桥吊吴丞相张悌墓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少有名理① ,孙休②时为屯骑校尉。
魏伐蜀,吴人问悌,悌料魏必破蜀,吴人笑其言。
既而蜀降于魏,晋来伐吴,孙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③率众三万至牛渚。
沈莹欲待晋师来与战,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
若如子计,敌来君臣俱降,无一人死国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败。
诸葛靓欲牵与俱去,悌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
我为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识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
今日以身殉社稷,复何遁耶!”遂死之。
板桥在三山东北,悌墓在焉。
干宝《晋纪》云: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阳太守沈莹帅师与晋师战,晋人败吴军于板桥,获悌、震、莹等。
《吴志》不为张悌立传,此承祚④之所以不得为良史。
(选自陈文述《秣陵集》,有删改)【注释】:①名理:治世之名。
②孙休:即吴景帝,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孙权第六子。
③诸葛靓(jìng):字仲思,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少子。
④承祚:陈寿,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①孙休时为屯骑校尉________②悌料魏必破蜀________③既而蜀降于魏________④复何遁耶________(2)用“/”给下列句子画三处停顿。
我为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识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若如子计,敌来君臣俱降,无一人死国者,不亦辱乎!(4)联系文章内容,请说说张悌是个怎样的人?7.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不怕挑战沈致远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
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òu)子。
”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
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
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真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
”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
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
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
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
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8. (20分) (2019七下·南山期中) 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③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