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土流失教学设计概要

水土流失教学设计概要

《水土流失》教学设计毛梅611930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分布、原因。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德育目标: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地区分布。

2.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尖锐的人地矛盾。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四、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高级的重点、热点问题——环境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问环境问题,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指出)我们今天给同学们讲述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

1第六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点题并板书]] [学生阅读前言,教师引导总结一、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蚀、风蚀)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二、水土流失的现状:。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5(1)面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有180 )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2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山坡平原A组2图图1)松土岩石()( 山坡山坡B组4图图3山坡山坡C组6图 5 图大雨小雨D组山坡山坡87 图图(组织学生讨论)请问每组图中,哪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略 2(教师总结)同学说的有一定的见解,但不够完整,准确。

下面先让看1、2两图,来学习这个问题。

A组:1、2两图中地形上存在差别。

2图是山地,坡度较大,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

B组:(提问)再看3、4图,同样是山地,但地表性质不同,3图为岩石,4图为松土,哪里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什么?(答)岩石与松土区别在于,岩石质地坚硬,松土破碎。

所以水土流失与地表物质的性质有关,松散的、破碎的地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条件。

C组:再看5、6图相比,6图的植被条件好,不易发生水土流失。

植被可减小降雨时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使地表径流量减小,流速减缓。

此外,植物的跟系还具有蓄水源、固定土壤的作用。

D组:(提问)再来看最后一幅图,降水情况不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分析呢?答:8图降水强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降水强,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侵蚀、搬运作用强烈。

【电脑显示】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如下:1、从地形上看,山地、高原易起水土流失。

2、从地表性质看,疏松、破碎的地表易引起水土流失。

3、从降水强度看,降水强度大,易起水土流失。

4、从植被状况看,植被覆盖越少,越易起水土流失。

(过渡)我们讨论了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那么还有那些人为因素呢?【电脑显示】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相关图片(学生总结)略【电脑显示】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如下:1、人为破坏植被。

如:滥砍、滥伐、过渡放牧等。

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如:滥垦、开矿、修路等。

【教师总结】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分析相关问题的钥匙,请注意理解应用。

(提问)对比分析我国的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西欧平原的水土流失较小的原因。

(学生回答)【电脑显示】3原平西高原欧土黄高原地形,沟壑纵横坦荡的平地表为松散的黄土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降水强度植被稀植被覆盖率人为植被破坏严人们的环保意识滥垦以扩大耕以畜牧业为为加深理解关于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正方题目:水土流][教学建议失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反方题目: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

2课时第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其特征与黄][引入土高原本身的特性不无联系。

]一、黄土高原的特征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相关知识。

131][投影图结合初中内容,参照课本图.41.基本特征:(1)四至: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面积:30万平方千米。

(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4)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叠加图2、3]学生参照课本图3.2,启发引导。

2.地理位置特殊——过渡性(1)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的过渡地带。

(2)处于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

(3)处于从湿润向干旱的过渡地带。

(4)处于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

(5)处于从农业向牧业的过渡地带。

[转折]黄土高原特殊的位置孕育了特殊的地理环境。

[板书]二、脆弱的环境[板书]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1)由黄土高原本身的特性决定[播放录像]黄土高原。

[学生思悟,讨论]5[教师小结]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土状堆积物,结构疏松,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颗粒之间孔隙较多。

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达,在干燥状态下,钙质可以使土粒固结,但是遇水时碳酸钙会发生溶解而使土粒分离,成分散状,发生流失,这种流失过程主要沿着大孔隙或垂直节理发生,称为黄土潜蚀作用。

这种作用可使黄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受到上部土层或建筑物的重压时,会发生强烈的变形和沉陷,称为湿陷,黄土的湿陷性可以毁坏工程建筑物。

[板书]疏松、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达、潜蚀、湿陷(2)位置的过渡性所致。

[提问,学生总结]黄土高原位置特殊,过渡性明显,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3)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

[案例分析]课本第59页楷体部分,也可运用自己收集到的案例。

[小结]自然灾害表现为土壤侵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等。

[教学建议]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黄土高原各类自然灾害的实例,分门归类,引导学生分析灾害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否有主导性灾害和诱发性灾害之别,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并写出小论文。

[板书]2.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1)古环境特征: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温暖湿润。

[阐述]古代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越的。

历史文献、孢粉与古环境研究、考古发现及黄土高原的植被遗存,足以说明古代的黄土高原是一片森林草原地区,河流泥沙含量较少,分布有许多面积广大而平坦的塬。

(2)破坏严重:人类活动无视或忽视环境保护,产生新增水土流失,并酿成了“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后果。

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平均每年流失16亿吨泥沙。

在这十几亿吨土壤中,含氮、磷、钾总量3000多万吨。

(3)恢复论证: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恢复。

[板书]三、尖锐的人地矛盾[板书]1.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概括总结]黄土高原、母亲黄河、始祖黄帝、黄皮肤的子民,这片黄土地以它宽广的胸襟哺育了中华民族。

这个文明的摇篮,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中国通史博物馆,以大量绝妙的古代遗址,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半坡遗址、丰镐遗址、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汉武帝陵、唐太宗陵;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西安城,往事悠悠,英雄已矣。

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始终荡漾着中华魂的雄风。

6[板书]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案例分析](1)近50年来黄土高原人口剧增,从1949年到1985年全区人口净增4500万人,粮食及“三料”匮乏,“滥垦、滥伐、滥牧、滥樵”现象触目惊心。

(2)甘肃、陕西、山西,199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0%、0.76%和1.01%,居全国较高水平。

(3)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单位面积生产水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70%的县属于贫困县,近几年来每年缺粮8亿多千克。

[承转]民以食为天,穷则思变,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们必然会走向恶性循环的深渊。

[板书]3.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投影图片][教师设问](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2)上图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3)要解决上图所反映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参考答案](1)A:人均耕地减少 B:植被破坏 C: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D:毁林开荒 E:需要更多劳力(2)(略)(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总结]本节内容关系错综,因为有“尖锐的人地矛盾”,所以使“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若无尖锐矛盾,环境虽也脆弱,但不会遍体疮痍,故“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同时具备,互为影响。

因此“脆弱”与“尖锐”四字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之“病”由来已久,自身免疫力低下无可厚非,但更与人类鼠目寸光、杀鸡7取蛋之悲哀密不可分,长久之计应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但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应该是如何治理。

四防治措施(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

1 、工程措施:修筑梯田,打坝淤地2 、生产措施:发展林牧业,退耕还林。

3 、义务植树节等。

《森林法》、《草原法》4、法律法规:(教师总结)水土流失的治理是艰巨、严峻的,我们只有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使各种措施有机结合,才能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有大的发展。

七、板书设计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三单元第1课时一、水土流失的概念二、水土流失的现状三、水土流失的成因土质疏松多暴雨1自然原因植被少人为破坏植被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利用土第2课时一、黄土高原的特征二、脆弱的环境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1)由黄土本身的特性决定疏松、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达、潜蚀、湿陷(2)位置的过渡性所致(3)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2.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1)古环境特征(2)破坏严重(3)恢复论证三、尖锐的人地矛盾1.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3.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四、防治措施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