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 一方二法初探 继 柏

伤寒论 一方二法初探 继 柏


一方二法有深意
一 方 二 法 虽 仅 见 于 第 !"$ 条 方 后 注 # 但 ! 伤寒论 " 许多条文体现了这一精神 # 值 得考究 $ 桂枝附子汤方证在 ! 金匮要略*痉 湿病脉证并治 " 重出 # 方名白术附子汤 # 但方后注自 % 法当 & 以下 '( 字缺如 $ 删 去 的 原因 ' 两者孰前孰后 # 很难断定 ) 但方后注 是对方证的注释 # 又多是后世对前人的 注 释 # 是对前人的经验总结 # 是可以肯定的 $ 因此 # 一方二法是后人继承前人用方证 的 体会 # 是对一个方证变化规律的认识 $ 这 样一个个方证认识的积累# 不但丰富方 证 # 而且使治法 ' 理论提高发展 $ 细读 ! 伤寒论 " 原文 # 体现一方二 法 的 方证还是很多的 # 如桂枝汤证和桂枝去 桂 加茯苓白术汤证' 桂枝汤证与小建中汤
梁倩君 杨国文 古求知
广州中医药大学
&'()*$%+, 朱梦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同很多中医学子一样 # 笔者常困 惑 ( 临床中疾病纷繁复杂 # 病情变化莫测 # 如 何 才 能 在 诸 多 症 状 中 #准 确 辨 证 #处 事 不 惊呢 , 方证初悟 笔者之前一直习惯于脏腑辨证 $ 围 绕 主诉 # 通过四诊搜集临床症状 # 推断病因 # 归纳病机 # 辨明病位 # 从而辨出证型 # 选方 加 减 变 通 $但 很 多 情 况 下 #自 认 为 辨 证 还 算 准 确 #选 方 与 课 本 理 论 相 宜 #但 疗 效 却 不甚理想 ) 虽多方求教 # 仍百思不得其解 $ 近来有幸到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学 习 # 有 感 拨 云 见 日 $数 月 来 #给 笔 者 最 深 的 体 会 即 是 (辨 方 证 #能 够 最 直 接 达 到 方 证 对 应 #从 而 将 临 床 辨 证 化 繁 为 简 #治 病 效 如 桴鼓 $ 临证中笔者观察到 # 胡希恕名家 研 究 室的冯世纶教授对来诊患者必问的症状 # 除了围绕主诉的症状外 # 还有 ( 有无恶寒 ' 出 汗 '盗 汗 #汗 出 是 否 恶 风 #有 无 头 身 疼 痛 # 有无口干 ' 口苦 ' 咽干 # 有无手足冷 # 饮 食 ' 二便异常 ++ 初触还有疑惑 # 后经其耐心讲解 # 始 悟一二 $ 冯世纶常说 # 经方是以八纲 ' 六经 ' 方 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 $ 它起源于我国 上古时代用方证治病的经验总结 # 其理论 是 八 纲 '六 经 $理 论 特 点 是 (先 辨 六 经 #继 辨 方 证 #求 得 方 证 对 应 治 愈 疾 病 $其 代 表 著 作 是 ! 神 农 本 草 经 "! 汤 液 经 法 "! 伤 寒 论 "# 是不同于 ! 内经 " 的医学理论体系 $

冯世纶
0123 年 4 月 05 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 王 韬 版面制作 于 婧 白宇虹 校对 李 娜
!"#$% $&'( )* +,%-#+#)$%. !"#$&(& /&-#!#$&
!"#$%
熊 继 柏
伤寒论一方二法初探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医 案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 !伤 寒 论 "原 文 #总 有 不 同 的 收 获 $而 今 整 理其注解 ! 伤寒论 " 的原文时 # 引起笔者深 思的是论中的 % 一方二法 &$ 此四字是方后 注解 # 既往对此一读而过 # 未引为重视 $ 但 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 方证的六经归 类 #对 不 少 方 证 难 以 认 定 六 经 归 属 #故 在 临床中常思考这一问题$ 再次读到此四 字 # 有所感悟 $
一方二法之原意
% 一方二法 & 四字 # 仅见于 ! 伤寒论 " 第
!"# 条 的 桂 枝 附 子 去 桂 加 白 术 汤 方 后 注 (
% 右五味 # 以水六升 # 煮取二升 # 去滓 # 分温 三 服 $初 一 服 #其 人 身 如 痹 #半 日 许 复 服 之 #三 服 都 尽 #其 人 如 冒 状 #勿 怪 $此 以 附 子 '术 #并 走 皮 内 #逐 水 气 未 得 除 #故 使 之 耳 $ 法当加桂四两 # 此本一方二法 # 以大便 硬 #小 便 自 利 #去 桂 也 )以 大 便 不 硬 #小 便 不利 # 当加桂 $& 原文的大意是 # 治风湿相搏本应 用 桂 枝附子汤 # 因大便硬 # 小便频利而去桂枝 ) 若大便不硬 # 小便不频利 # 还应用桂枝 $ 方后注其原意# 是对桂枝附子汤方 证 ' 对第 !"$ 条原文做进一步注 释 $ 原 文 %伤 寒 八 九 日 #风 湿 相 搏 #身 体 疼 烦 '不 能 自 转 侧 '不 呕 '不 渴 '脉 浮 虚 而 涩 者 #桂 枝 附子汤主之 ) 若其人大便硬 ' 小便自利者 #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是说平时多湿患太阳伤寒证 # 则 呈 现 为风湿相搏证 $ 身体疼烦 # 谓身体尽疼痛 # 以 至 烦 躁 不 宁 $不 能 自 转 侧 #谓 动 则 痛 益 剧 # 以是不能自力转动 $ 不呕 # 为病未传少 阳 ) 不渴 # 为病未传阳明 ) 脉浮 # 为病在表 # 但 虚 而 涩 #故 此 辨 六 经 为 少 阴 病 #辨 方 证
一方二法的启发
笔者由一方二法得到启发 # 对 经 方 的 方证认识更加清晰 $ 如对温经汤方证 # 临
床常用本方 # 但对其六经归类一直举棋 不 定 $ 因 从 条 文 看 (% 妇 人 年 五 十 # 所 病 下 利 - 血 . 数十日不止 # 暮即发热 # 少腹里急 # 腹 满 # 手掌烦热 # 唇口干燥 # 何也 , 师曰 ( 此病 属带下 $ 何以故 , 曾经半产 # 瘀血在少腹不 去 $何 以 知 之 ,其 证 唇 口 干 燥 #故 知 之 $当 以 温 经 汤 主 之 $& !% 金 匮 要 略&妇 人 杂 病 ' 第 )条 $ 此时上热下寒明显 # 似可归属 于 厥 阴 病 $从 方 药 分 析 #治 属 上 热 下 寒 亦 似 属 厥 阴 $ 但在临床中 # 常有患者不见唇口干燥 ' 暮 即 发 热 #辨 六 经 是 否 还 为 太 阴 病 ,而 临 床常以温经汤去麦冬治疗 # 疗效颇佳 $ 这 样 看 来 #温 经 汤 治 上 热 下 寒 #麦 冬 清 上 热 可属阳明# 那本方亦可归属阳明太阴合 病 ,这 样 属 厥 阴 还 是 属 阳 明 太 阴 ,方 证 的 六经归属犹豫不定 $ 而今受一方二法启发 # 对其归 类 心 中 较 为 明 了 #即 温 经 汤 由 芎 归 胶 艾 汤 '当 归 芍药散 ' 吴茱萸汤 ' 桂枝茯苓丸 ' 麦门冬汤 诸方合并组成 $ 既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 桂 枝降逆止呕以温胃驱下寒 # 又用麦门冬 汤 去大枣滋枯润燥以补胃之虚# 凉血清上 热$ 同时 # 又以桂枝 ' 生姜引邪外出 # 故 本 方当属清上温下 # 为治厥阴半表半里较 为 合理 $ 温下寒主用吴茱萸汤 ' 当归芍药散 # 清 上 热 主 用 麦 冬 #如 无 口 干 '手 掌 烦 热 则 去麦冬 # 则治由厥阴变为太阴为主 $ 这样在临床治病 # 遵循经方辨 证 论 治 规律 # 先辨六经 # 继辨方证 # 当辨六经为太 阴病时 # 辨方证不必拘泥温经汤原属治 厥 阴# 可选用原治厥阴病的温经汤加减治 疗 # 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 此正是体现有是证用是方'%观 其 脉 证 #知 犯 何 逆 #随 证 治 之 &之 道 #其 道 亦 即 一 方 二 法 $由 一 方 二 法 也 可 知 #六 经 是 诸 多方证一方二法变化而成 $
气血瘀滞热入血室闭经案
顾某 # 女 #*+ 岁 # 长沙人 #(,++ 年 + 月 +* 日初诊 $ 主诉 停经 ( 个月 $ 时畏寒热 # 口苦 # 胁 下 闷 $ 患 者 曾 行 人 流 术(次 $诊 时 (面 色 淡 黄 #舌 边 紫 #苔 薄 黄 #脉 弦 细 $ 妊娩试验 -- .$ 辨证 气血瘀滞 # 热入血室 $ 治法 活血化瘀 # 和解少阳 $ 主方 桃红四物汤合小柴胡汤 $ 组 成 柴 胡 !, 克 # 黄 芩 !, 克 # 党 参 !' 克 # 法 半 夏 !, 克 # 甘草 . 克 # 桃仁 +, 克 # 红花 . 克 # 当 归 +, 克 # 赤 芍 +, 克 # 川芎 +, 克 # 熟地 +, 克 $+, 剂 # 水煎服 $ + 月 (" 日 二 诊 ( 药 后 月 经 已 行 # 但 见 头 痛 # 便 秘 $ 舌 边紫 # 苔薄黄 # 脉滑 $ 改拟玉烛散 $ 组成 当归 +, 克 # 赤芍 + 克 # 酒 大黄 ' 克 # 桃仁 +, 克 # 甘草 . 克 $+' 剂 # 水煎服 $ 药后诸症皆解 # 病告痊愈 $ 按 " 伤 寒 论 ' 云 () 妇 人 中 风 * 七 八 日 续 得 寒 热 * +, 经水适断者 * 此为热入血室 * 其血 必 结 -. 本 案 患 者 闭 经 而 兼 寒 热 时 作 *口 苦 /胁 下 闷 *故 按 )热 入 血 室 .论 治 * 用小柴胡汤 - 因其经闭二月 * 瘀滞明显 * 故 用 桃 红 四 物汤 - 二方合用 * 取效明显 熊继柏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李点整理
为桂枝附子汤证 # 即用桂枝附子汤治疗 # 治属少阴 $ 如果临床上见到以上的症状 # 但 同 时 伴 见 小 便 频 数 '大 便 干 硬 者 #是 因 小 便 过 多 而 致 大 便 硬 #则 证 由 表 传 里 #呈 现 少 阴 太 阴 合 病 #虽 有 少 阴 表 证 #但 此 为 津 液 亡 失于里 # 不可大发汗 # 应重在温中生津液 # 治在太阴 # 因此治疗用桂枝附子汤去桂 枝 加白术 !" 金匮要略 # 名为白术附子汤 $ $ 后 来 的 经 方 传 承 者 %! 伤 寒 论 " 作 者 &# 反复研究认识 # 感悟到这一方二法的变 化 蕴涵理论的升华 # 把这一认识记载于方 后 注 $即 认 为 桂 枝 附 子 汤 一 方 #原 是 治 疗 风 湿相搏的少阴病之剂 # 因又见小便频数 ' 大 便 硬 #故 去 桂 枝 加 白 术 #变 为 治 少 阴 太 阴合病之法剂 # 这样一个方既可以用于 解 表法 # 又可用于温里法 # 因称一方二法 $ 显 而 易 见 #所 谓 二 法 #是 指 八 纲 病 位 概 念 的 不 同 #治 用 不 同 的 方 法 $一 方 二 法 的提出 # 具有深意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