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动力在哪里?克难攻坚的勇气在哪里?简要地说,就是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必然、人民的期盼。
省委书记卢展工经常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必须在求真务实重干中转变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在求真务实重干中把握历史机遇,在求真务实重干中破解发展难题。
建设中原经济区,发展和为民是最大实际。
“为官之要,先存百姓;执政之要,顺乎民心。
”为民不是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需要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对人民负责,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
要淡化官念,把群众看成自己的衣食父母,为群众办一件实事,为群众解决一个问题,为群众带来一丝温暖……(十二)求真、务实、重干,就是求扎实,戒浮躁,除虚名,敢担当,践然诺。
“天下之事,行之贵力。
”作风扎实,就要身体力行,察实情,求真知,办实事。
建设中原经济区,各地区、各部门要找准站位,优势在哪里,特点在哪里,了然于心;干什么、怎么干,都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盲从、不攀比、不听风就是雨。
作风扎实,既讲原则性,执行政策不走样;又讲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跳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窠臼,又要防止违背客观规律、不顾实际的蛮干。
作风扎实,要有一股韧劲儿,咬定青山不放松,说了算,定了干,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只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中原经济区的伟大事业才能根深叶茂、基业长青。
(十三)求真、务实、重干,就要讲求科学运作、有效运作,“先做后说,没做不说;想好了再说,说了就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
”这样才能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好、贯彻好。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也好,民生改善也罢,“衣食住行教业保、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在具体中突破、深入和落实。
运作体现了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基本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建设中原经济区,领导干部要从自己做起,干在前头,落到实处。
多一些辩证思维,胸中有大局,善于抓突出矛盾、关键问题,善于找准症结、破解难题;多一些服务意识,对攸关发展和民生的大事、要事抓具体、抓到底;多一些创新意识,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止步于老经验、老办法;多研究领导工作规律,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
(十四)求真、务实、重干,落脚点最终在“效”,要用结果来检验。
推动一切工作的目的是“效”,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是“效”。
看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三天一层楼,一月一栋楼;看浦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地图出版速度赶不上建设速度。
建设中原经济区,最终也要落实到“效”。
“效”,即效益、效率、效能、效果。
发展看速度、看数量、看质量,更要看效果,还要看人均、看资源环保、看群众的评价。
检验工作循名责实、看实际效果。
发展成效怎样,自己说了不算,最终看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这则官箴发人深省。
求名当求“实名”,建功当建“实功”,要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持续发展上见效、在惠及民生上见效、在和谐稳定上见效,让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五)“官德如风,民德如草,风之所向,草之所从。
”人心恶虚贵重实,群众认干不认说。
虚呈假,人人深恶痛绝;实呈真,人人推崇喝彩。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干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在全社会形成实干为荣、空谈为耻的良好氛围。
(十六)求真务实重干者,总是目标专一而不东张西望。
求真务实重干者,总是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
求真务实重干者,总是默默耕耘而不夸夸其谈。
求真务实重干者,总是持之以恒而不浅尝辄止。
(十七)明天对于我们是一种希望所在,我们对于明天是一种永恒追求。
为了中原经济区的美好明天,惟有求真、务实、重干!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八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何平(一)许多看似复杂的事情,蕴含的道理往往很简单。
中原经济区浩大磅礴,立意却大道至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
(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
纵观古今,放眼世界,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每一个政权的更替,无不与民心向背息息相关。
上世纪末,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苏共的垮台,历历在目。
(三)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财富是人民创造的。
90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带领人民群众乘风破浪、不断前进的党。
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人民始终是党的执政基础。
30年改革开放,亿万人民始终是推动中原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力量。
没有亿万人民埋头苦干,河南就不会成为今天的经济大省、新兴的工业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
今天,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已经拉开,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我们依然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四)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的立党之本、发展之源、宗旨所在。
毛泽东思想的主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理论的本质是什么?让人民都富裕起来。
“三个代表”代表的是什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什么?坚持以人为本。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了我们所有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一句话: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五)人民利益比天大。
各级领导干部就要“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
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这番话,质朴实在,发人深省。
(六)能否摆正官与民的关系,是检验一名领导干部称职与否的试金石。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吃亏吃亏多吃亏,吃亏吃得众心归;吃得你人格闪光辉!”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不同时代的民意闲谈,反映了在老百姓眼中一名“好官”的基本标准: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这样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下、名气大小,群众都会记住他;这样的领导,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赢得百姓的拥护。
(七)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中原大地上,为民的榜样,处处可见:老支书史来贺,一心一意做事,毕生为民造福,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纵然逝去多年,依然音容宛在。
信访干部李海景,真诚执着为民请命,坚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诉求大如天”,为民的情结如同种子回归泥土,年年春风吹又生。
青年士官武文斌,军校毕业前的12天累死在抗震救灾一线,26岁远行的背影,在为民捐躯的那一刻绽放出最夺目的光芒。
(八)清风无私雅自爱,修竹有节长呼君。
中原大地上,为民的情怀,行行皆有:身患重病的女检察官,用她对法律和人民的深沉大爱,燃烧着生命,创造了奇迹。
一心育人的女教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炼一炉好钢,不出一粒炉渣”,默默无闻数十载,被很多学生叫妈妈。
慷慨解囊的企业家们,爱心汇聚,帮助更多的家庭摆脱困境,让河南文化事业焕发光彩。
(九)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
中原大地上,为民的举措,层层展现:公交调价,让市民们用一元钱,见证了小政策的大实惠。
村村通工程,让群众用每天走过的路,丈量着畅通的努力与希望。
招商引资,承接转移,用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圆了无数河南人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财政投入,办好实事,600亿元的资金,让人们享受到了安居、社保、教育等方面更多的阳光。
(十)应该说,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心里面装着人民,思想上想着人民,工作上依靠人民,在尽心尽力维护、保护着人民的利益。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领导干部在为民服务上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确、方法不得当,需要我们时时警醒:民生不能忘。
个别地方拉闸限电,让老百姓看不成电视、用不上暖气,让企业生产受阻、经营困难,对群众疾苦关心不够,对群众困难解决不力,这样的领导干部深夜自省,不觉得亏欠么?民意不敢违。
个别地方热衷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喜欢造“节”、造“会”、造“论坛”,对群众的意愿倾听不够,对群众的利益考虑不周,这样的领导干部扪心自问,不觉得有愧么?民怨不可积。
个别地方强制拆迁,不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对群众得失考虑不足,对群众情绪不能及时察觉、缺乏耐心疏导,这样的领导干部静心追思,不觉得不安么?(十一)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
民生是发展的根本。
人心齐,泰山移。
可以说,民生如何,民意如何,民怨如何,亦即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重视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发展大局。
(十二)群众利益无小事。
建设中原经济区,既要持续破解老问题,也要积极应对新矛盾。
老问题是什么?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总量靠前,人均靠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
新矛盾在哪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哪里是我的家?”不断涌现的“房奴”,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些新词汇把几十元填不满一个菜篮子的尴尬诙谐地展示在眼前……(十三)生活在新世纪,感受着新发展,民众的眼界越来越宽,思虑越来越远,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
这些新变化,为执政为民注入了新内涵: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事关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钱夹子”,事关亿万家庭的安危冷暖,这无疑是为民的着力点;秉承公平正义,办事公道正派,加快转变职能,提供周到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让民众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幸福感,真正有主人翁的感觉,这也是为民的着力点。
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把改善中低收入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这依然是为民的着力点。
(十四)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征程中,为民服务,改善民生,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更重了,转变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的要求更高了: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权为民所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情为民所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利为民所谋。
带着责任去做群众工作。
有了这份责任感,才有可能拥有公仆的情怀和普通劳动者的心胸,彰显社会公信,赢得群众口碑。
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
有了亲近群众的感情,干部和群众之间就多了份坦诚,自然就少了官腔、官味和官架子,避免了“雷人雷语”伤害群众。
带着爱心去做群众工作。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既要从多数人利益出发,也要维护个体合法权益,把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把群众的事看成大事、急事、难事,这需要一种爱的境界,需要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
(十五)李瑞环同志曾讲过: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
群众最可敬,是说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一切大的进步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功劳;群众最可爱,是说他们干的事情很多,要求却不高;群众最可怜,指的是群众是最艰苦的,我们的决策出现失误,最终还是群众吃苦头;群众最可畏,是说真把他们得罪发怒了,不管什么人都得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