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电厂锅炉检修规程

热电厂锅炉检修规程

Q B XXXXX热电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B/JY00101-2013锅炉检修规程2013-9-17发布2013-10-01实施XXXX热电有限公司发布编制说明1、主题内容《锅炉检修规程》介绍了XXXX热电有限公司在用锅炉的技术特征、检修类别、安装、维护、设备检修工艺,故障处理方法等。

2、使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XXX热电有限公司运行、生产管理系统中的有关人员。

适用于公司所有的电气设备。

3、编制依据3.1根据有关《中小型锅炉运行规程》、《发电厂厂用电动机运行规程》、《电业工业管理法规》。

3.2制造厂家的设备使用及技术说明书。

3.3本公司及兄弟电厂同型机组的实际运行经验。

3.4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进行编订。

4、本规程批准程序编制:审核:批准:5、解释权本规程解释权属检修经理,修改权属本公司总工程师。

目录第一章锅炉机组概述 (1)第一节锅炉概述 (1)第二节锅炉基本特性 (1)第三节锅炉主要部件 (6)第二章锅炉本体检修 (17)第一节汽包的检修 (17)第二节水冷壁及炉膛检修 (21)第三节过热器检修 (23)第四节省煤器的检修 (26)第五节空气预热器的检修........................ .. (29)第六节减温器的检修 (30)第七节油枪的检修 (32)第八节受热面割管检查及换管工艺 (33)第九节钢梁、平台、扶梯的检修 (37)第十节锅炉整体水压试验 (39)第三章锅炉辅机的检修 (42)第一节引风机的检修 (42)第二节一次风机的检修 (49)第三节二次风机的检修 (50)第四节给煤机的检修 (51)第五节冷渣器的检修 (52)第四章管道阀门的检修 (54)第一节阀门的型号 (54)第二节阀门检修概述 (57)第三节安全阀的检修 (58)检修总则设备检修是电厂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安全、满发、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

根据电力工业特点,掌握设备规律,坚持以预防为主的计划检修,修必修好,使全厂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检修工作要围绕生产关键问题,开展技术革新,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业和新机具。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做到:质量好:检修的设备,能保安全、稳发、满发、经济运行,延长检修间隔,减少临修次数。

工效高:检修工期短,耗用工时少。

用料省:器材消耗少,修旧利废好安全好:不发生重大人身、设备质量事故,一般事故也少。

发电多:能安全满发、稳发。

检修“三熟”、“三能”:三熟:熟悉设备、系统和基本原理;熟悉检修工艺和运行知识;熟悉本岗位的规程制度。

三能:能看图纸和画简单的加工图;能修好设备和排除故障;能掌握一般钳工工艺和常用材料性能。

第一章锅炉机组概述XX热电有限公司#1、#2锅炉由哈尔滨哈锅锅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其型号为:HGG-260/9.81-L.YM型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第一节锅炉概述本锅炉为单锅筒、单炉膛、固态排渣、自然循环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集中下降管,M 型布置,且为平衡通风、半露天布置。

全焊接钢架悬吊结构,运转层标高为8m。

锅炉主要由炉膛、绝热旋风分离器、自平衡回料阀和尾部对流烟道组成。

炉膛采用膜式水冷壁,锅炉中部是绝热旋风分离器,尾部竖井烟道布置两级四组对流过热器,过热器下方布置三组光管省煤器及一、二次风各二组空气预热器。

本锅炉采用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在我公司多年来生产循环流化床锅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先进的运行数据,同时依托于清华大学清洁燃烧技术理论。

在燃烧系统中,给煤机将煤送入落煤管进入炉膛,锅炉燃烧所需空气分别由一、二次风机提供。

一次风机送出的空气经一次风空气预热器预热后由左右两侧风道引入水冷风室,通过水冷布风板上的风帽进入燃烧室;二次风机送出的风经二次风空气预热器预热后,通过分布在炉膛前后墙上的喷口喷入炉膛,补充空气,加强扰动与混合。

燃料和空气在炉膛内流化状态下掺混燃烧,并与受热面进行热交换。

炉膛内的烟气(携带大量未燃尽碳粒子)在炉膛上部进一步燃烧放热。

夹带大量物料的烟气经炉膛出口进入绝热旋风分离器之后,绝大部分物料被分离出来,经返料器返回炉膛,实现循环燃烧。

分离后的烟气经转向室、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省煤器、一、二次风空气预热器由尾部烟道排出。

由于采用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方式,通过向炉内添加石灰石,能显著降低烟气中S0的排放,采用低温和空气分级供风的燃2的生成。

其灰渣活性好,具用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因而它更能适烧技术能够显著抑制NOX合日益严格的国家环保要求。

第二节锅炉基本特性2.1. 主要工作参数额定蒸发量 260 t/h过热蒸汽温度 540 ℃过热蒸发压力(表压) 9.81 MPa给水温度 215 ℃锅炉排烟温度 140 ℃排污率≤1 %空气预热器进风温度 20℃锅炉设计热效率 90.52(设计工况)负荷变动能力 30-115%2.2. 设计燃料2.2.1设计煤质资料为技术协议提供(1) 中煤水份: 9.0 %灰份: 31.3%:硫份: 1.89%挥发份:39.1%低位发热量:18900kJ/kg(4514kcal/kg)(2) 炭黑尾气同期建设2×3万吨/年新工艺炭黑项目,年运行按8000小时计算。

该项目约产生60000Nm3/h的炭黑尾气,其中约48000 Nm3/h供应到薛城污泥焚烧热电联产项目锅炉进行利用,该炭黑尾气出口温度约为2600C。

尾气成分表注:TSP即指炭黑尘粒。

(H2S、SO2、TSP单位为mg/Nm3)=3.19×103 KJ/Nm3 (762Kcal/ Nm3)尾气热值: Qdy(3) 污泥低位发热量:2512kJ/kg(600 kcal/kg)水份:50%硫份:0.12%灰份:28.78%锅炉使用燃料为造纸污泥、炭黑尾气、煤三种。

锅炉能满足以下三种工况:工况一:能满足仅燃用中煤的工况,中煤发热量为4500Kcal/kg。

工况二:能满足燃烧污泥和中煤的混合燃料,混合燃料发热量为3000Kcal/kg;同时掺烧炭黑尾气,炭黑尾气量占总燃料质量的15%为最佳工况(设计工况),保证炭黑尾气量占总燃料质量的30%时锅炉能够安全运行。

工况三:实际长期运行工况为:燃用100T/d的污泥;炭黑尾气量占总燃料质量的15%为最佳工况(设计工况),剩余为中煤(保证炭黑尾气量占总燃料质量的30%时锅炉能够安全运行)。

2.2.2 点火及助燃用油2.2.3根据用户煤种,入炉煤的粒度要求范围0~10mm,切割粒径d50=1.5mm,小于200 m 的份额不大于20%,粒度大于6mm的不大于10%见下图的推荐范围。

2.2.4石灰石既用于脱硫又起循环物料作用,石灰石的入炉粒度要求:粒度范围在0~2mm,粒径级配为0~0.1mm ≤ 20 %0.1~0.3mm 50 %0.3~1mm 20 %大于1mm ≤10 %石灰石的入炉成分要求CaCO3: 92 %在循环床燃烧温度区间内石灰石脱硫是扩散反应,如石灰石粒径太大,比表面积小,脱硫反应不充分,石灰石利用率低;同时,颗粒扬折率也低,不能起到循环物料作用。

若颗粒太小,则在床内停留时间太短,脱硫效果也差。

石灰石宜采用石灰石仓泵直接由四个给煤管上的石灰石给料口送入燃烧室。

脱硫用石灰石入炉粒度分布推荐范围2.3、锅炉基本尺寸炉膛宽度(两侧水冷壁中心线间距离) 11010mm炉膛深度(前后水冷壁中心线间距离) 5490mm炉膛顶棚管标高(拐点) 37772mm锅筒中心线标高 40740mm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标高 38235mm集汽集箱标高(主汽出口) 45390mm一级喷水减温器集箱标高 28540mm二级喷水减温器标高 40040mm省煤器进口集箱标高 16920mm锅炉顶板标高 45040mm布风板标高 5200mm运转层标高 8000mm锅炉宽度(两侧柱间中心距离) 23000mm(主13000、副5000)锅炉深度(柱Z1与柱Z4之间距离) 25800mm(10400+8000+7400)第三节锅炉主要部件3.1锅筒锅筒内径Ф1600mm,厚度为100mm,筒身长约10900mm,全长约 12880 mm,两端采用球形封头,材料为P355GH。

锅筒筒身顶部设有饱和蒸汽引出管接头、安全阀管接头、压力表管接头;给水引入套管接头;筒身前后水平和与水平成20°夹角处设有汽水混合物引入管接头;筒身底部设有大直径集中下降管接头、紧急放水管接头、再循环管接头、排污和加药管接头;锅筒封头上设有两组水位表管接头、两组电接点水位计,筒身设有三组平衡容器;同时锅筒上设有60对壁温测量点,在锅炉启动点火升压过程中,锅筒的上下壁温差允许最大不得超过50℃。

同样,启动前锅炉上水时为避免锅筒产生较大的热应力,进水温度不得超过90℃(一般为30~70℃),并且上水速度不能太快,尤其在进水初期更应缓慢。

球形封头上设有人孔。

锅筒正常水位在锅筒中心线以下150mm,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离正常水位各50mm。

真实水位的测定与控制对锅炉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汽包水位控制保护限定值见下表:锅筒给水管座采用套管结构,避免进入锅筒的给水与温度较高的锅筒壁直接接触,降低锅筒壁温温差与热应力。

锅筒内采用单段蒸发系统,布置有旋风分离器、清洗孔板和顶部百叶窗等内部设备。

锅筒内装有44只直径为Ф315mm的旋风分离器,分前后两排沿锅筒筒身全长布置,汽水混合物采用分集箱式系统引入旋风分离器。

每只旋风分离器平均负荷为5.91吨/时。

锅筒采用两个U型吊架,将锅筒悬吊在顶板梁上,吊点对称布置在锅筒两端,相距6640 mm。

可向两端自由膨胀。

3.2 水冷系统3.2.1水冷壁根据定态设计理论的原则,炉膛的烟气流速应≤5.0m/s,因此,炉膛截面尺寸为11010mm ×5490mm,呈长方形结构。

炉膛由四面均为管子和扁钢焊成的全密封膜式水冷壁组成。

其管子节距为80mm,前后及两侧水冷壁分别各有137-φ51×5与 68-φ51×5根管子,管子材质为20G。

前后水冷壁下部密相区处的管子与垂直线成一定夹角收缩,形成上大下小的锥体。

锥体底部是水冷布风板,布风板下面由68根后水冷壁管向前弯曲与两侧水冷壁组成水冷风室,使布风板上具有合理的流化速度。

前、后、侧水冷壁分成四个循环回路,由锅筒底部水空间引出2根φ426×30集中下降管,再通过分散下降管向炉膛水冷壁给水。

其中两侧水冷壁下集箱分别由3根φ159×12分散下降管引入,前后墙水冷壁下集箱分别由6根φ159×12分散下降管引入。

两侧水冷壁上集箱相应各有3根φ159×12连接管引至锅筒,前后墙水冷壁上部合并成一个φ273×36的集箱,有12根φ159×12连接管引出至锅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