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1单元第2课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 (2009高考广东)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 “心外无物”C.“理”D. “格物致知”【解析】A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2009高考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D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3.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D 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4.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D A项是墨家。
B项是儒家。
C项是法家。
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
5.(2009福建文综高考)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解析】D 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性对历史的影响。
6.(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
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7.(2009高考上海单科)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D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8.(2009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解析】B 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9.(2009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解析】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1.(2010·北京高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公羊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公羊春秋》封官进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再结合汉武帝加强了儒学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 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著《公羊春秋》而封官设必然联系故排除。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
选D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解析】:C,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奉为官方教义,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这与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如出一辙。
4.《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反映出西汉自汉武帝以来的统治特点主要是A.实行仁政 B.严刑苛法 C.清静无为 D.外儒内法【解析】:“霸王道”就是加强王权统治,是法家思想的运用,而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答案选D。
5.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B,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外儒内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
6.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是因为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选项A、B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选项C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
故正确选项是D。
7.“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这段话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解析】:A 材料表达了君权来自上天的赐予,君主命运对国家、民众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8.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
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9.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右图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董仲舒,下列关于他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B.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C.其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解析】: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发生在唐宋,故答案选A。
10.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
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析】:B 根据“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可知是天人感应。
11.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长江流域的苏州等地的。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解析】:C 根据“皇天见异,以戒朕躬”可知是天人感应。
12.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思想家是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解析】:C 经过蕉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才成为了统治思想。
13.(2010·苏州五市三区高三期中)2009年7月22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解析】:选C。
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
14.(2010·福建武平二中高三月考)“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解析】:选C。
大一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政治一统、思想一统和民族一统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家思想局限性的否定,因此可排除A、B。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属于“大一统”学说。
15.(2010·安徽省高三第三次检查)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A.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 B.去粗取精,儒家思想更加纯洁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批判继续儒、道、释的思想精华【解析】:选C16.(2010·荣成五中高三期中)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