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恨歌观后感(精选多篇)电影长恨歌观后感今天看了05年由导演关锦鹏执导的《长恨歌》电影。
女主角王琦瑶为主线叙述了她的一生。
以当今的社会观点来看,她是一个重视感情比其他都重的一个女性。
她只爱她所爱的那个男人。
即使在动荡的上海滩,她知道那个掌握军政大权的男人---李主任,生命最后一刻命运不保的情况下,她依然痴痴地等待着这个她心爱的男人。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之后,她毅然捐给国家那个曾经她深爱的李主任留给她的大房子。
这是不是意味着她放下了这段感情。
与此同时,她不同于风华雪月时代的女子,她很轻视自己的物质生活,她更追求的是精神生活------一个永远对她一心一意的男人。
第二感情,是在她在护士的时候,一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张少爷。
他们很快就投入爱河,甚至在她从小长大的好朋友,张莉莉面前都纷纷介绍她的这位男友。
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从一开始就默默爱着的他的摄影师,只能把这份感情深深埋在心底。
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当王琦瑶得知自己有了身孕,而张少爷的父亲要求他去香港发展事业冲突的时候,琦瑶很勇敢地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他离开,自己为了保住这个孩子,不希望由闲言碎语,就和一个病秧子的老头领证了,拍照的仍旧是那个默默深爱着的摄影师。
文革的时候,摄影师老周一直给他们母女俩弄新鲜的鸡蛋。
到了80、90年代,王琦瑶已经从一个小姑娘成为了一个40多岁的中年女子,但是她和别人不一样,无论生活给她多大的磨难,她依旧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快乐,教别人跳舞。
在此时,一个比他小好多岁的男孩子和她发生了关系。
这也是她最后命运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对王琦瑶印象深,是她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对她真正好的男人,但是感情生活中,男人当面对事业和感情冲突的时候,基本上都选择了前者。
命运很作弄人的,假如一开始摄影师老周就表露自己的感情,那么王琦瑶的命运是不是会不同呢?至少实现她的梦想。
真的是应证一句话: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
《长恨歌》人有时需要静一静,让自己静下来的方式,或看看电影,或听听歌,或拿一本书读上一读,倒是一种惬意。
但是这一次的选择却是错的,她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只因看了这一部关锦鹏导演的《长恨歌》。
在这宁静的深夜我看了脑海里一遍又一遍上演着。
在自己的城市看不见城市,然而在错误的年代总是碰到自以为对的人。
看得让人的心一阵陈楸痛,王琦瑶多么美好的一个名字啊,却有的仅是那么悲惨的一个命运。
她的容貌也如名字一样迷人,她的一生至少出现了四个深爱着她的男人。
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陪她走到了最后。
这是她人生的悲哀更是那个变态社会下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一个生命中一直默默守候着她的程先生,他是把她推向坎坷人生路的人,却同时又是最爱她的人。
他了解她,他发掘了她的美丽潜力,他成为了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为她送米送鸡蛋的人,他默默的为她付出着一直为她付出着,但却是唯一一个深爱她却没有和她发生过任何交易的男人。
他们之间的爱时那种很纯净,很淡薄的爱,像水像空气,喝着呼吸着都没有特殊感觉但却融入在生活中不能离开。
深爱她的第二个人,当然这个人可以说也是她最爱的一个人,起码那时她还年轻太年轻所以错误的将一份最纯真的爱交付给了一个自以为值得的人。
李先生是国民党的高官在最初的那个时段风光十足的一个人,他给予她的爱可以说是更接近于一种炫耀,一种像极古代帝王选美为妃一样。
他们的爱太权益舍不得却也拥有不了。
她生命中第三个男人——康先生,这个男人帅气而多金,年纪比她略小,但他是我看到的着四个男人当中最应该和她走到最后的一个人。
或许琦瑶也是那么认为的吧所以她愿意为这个男人生下他的女儿。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最终也是离她而去。
命运总是挣扎不过时间的考验。
直到他最后客死异乡。
她最后是很伤心的但是,悲哀不能维持太久,她还要继续生活下去,她是畏惧死亡的。
所以当她生命中最后男人出现的时候,她明知她和他走在一起会出事但她还是把自己陷进去了。
老克可能是真心爱她的但她不是爱他的,她只是想要始终有个人陪在她身边吧,所以当她听到老克要离开的时候。
她是那么卑微的乞求他为她留下来,哪怕只是短暂的几年也好。
但是,正是由于她那颗不爱他的心自己最后把性命也搭进去了,当老克出事时她不愿收留老克,老克失望了,发狂了,他把他爱着的人用枕头捂死了。
琦瑶死了。
是必然吧。
剧终了的时候还记得蒋丽莉和王琦瑶说的那段话让我不禁感慨。
“丽莉,我们那么多同学你想的最多的是谁?”“不是你。
”“那是谁?”“本来是你的,但是你老是对人不诚心诚意的,心里黑幽幽的像装着一个洞。
” “蒋丽莉,你这样看我,但有一天你老的时候想起我,你是会后悔的。
” “我才不要老呢。
”但有谁有能不想起和自己一路走来一起痛过一起笑过一起奔跑过的人呢?即使相隔再远即使时间再久,有一种叫做回忆的东西总是会和我们纠缠不清的。
影片结束了,王安忆给我们最后的一句话却让我们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歌“长恨”。
虽是“欲惩尤物”之立意,却成了一首爱情颂歌。
长久不绝的遗憾,诗人“恨”的是什么?“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极度之乐,活脱脱一出喜剧。
然而正是这样的“爱情喜剧”导致了唐明皇李隆基的荒淫误国,沉迷于倾国倾城。
如此看来,贵妃杨玉环似是妲己之流。
然而唐明皇原本就“重色思倾国”,自古君王无真情,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爱情是奢侈。
直到李隆基遇到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
七夕长生殿上李杨共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出爱情神话。
然而此般爱情却是导致君王误国乃至“渔阳鼙鼓动地来”之因。
此为恨之所在。
因“美人”失“江山”,岂不痛哉!安史之乱起,“六军不发”,“婉转峨眉马前死”。
此亦为恨之所在。
可怜李隆基“回看血泪相和流”。
旧地重经,勾起伤心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夜思不得,转而寄予梦境。
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长恨”之“恨”如此动人心魄。
至此,乃是凄美遗憾的爱情故事。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借助想象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李杨二人重逢,“天上人间会相见”。
然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无绝期。
《长恨歌——围炉夜话》导学案成功学校白汉华12月13日学习目标1.了解《长恨歌》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和语言特色。
2.理解节选中所描述“日常与历史”,感受这种超越历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课时一课时预习学案助读知识一、王安忆与《长恨歌》王安忆,当代女作家, 1954年生于南京。
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
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尾声》,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
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
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14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好范文站推荐:)三城记”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
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长恨歌》这部小说以委婉从容细致的笔调,虚构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
我们可以从她虚荣而又务实、精致而又凄凉的生活中窥见很多人类共通的无奈,人活着就是一种艰辛,无处可逃,别无选择。
同时,在更深层面上,小说可以说是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在娓娓叙述的笔调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思考,是一种对于所谓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
这种上海所特有的“弄堂文化”,是由历史和传统所造就的,同时也是每一个上海的平民所参与形成的。
作者在思考“弄堂文化”与“城市命运”的同时,对于那些远离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们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二、故事与主角1.一个好故事小说分三部,每部章节若干。
第一部第一章有5个小节,分别是“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这时,我们还完全看不到故事的影子,因为它全部都是描写性的语言,完全与叙事无关。
可以说第一章是对于“上海弄堂”的一个鸟瞰,没有人物出场,只是在不厌其烦地勾画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些日常图景,即使在“王琦瑶”这一节里,作者也回避了具体人物的出场,而是把“王琦瑶”作为一个“群像”来描画──因为“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作者不吝笔墨用很大篇幅来为故事做一个细密而周到的铺垫,营造主人公出场的氛围。
几段文字下来,读者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上海滩的典型情境,情绪也深浸其中。
至第一部第二章,小说才开启了对故事的讲述。
在一片波涛汹涌的弄堂景观中,王琦瑶的故事缓缓展开:这位上海弄堂的普通女儿,靠着美貌与内秀,在1946年“上海小姐”的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人瞩目的“三小姐”。
骨子里的不安分,让她拒绝了对她一往情深的程先生而跟了一个有权势的国民党官僚,做了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
1949年,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经历短暂的外乡避难后重回上海,在一条名为“平安里”的弄堂里隐藏身份,过着她的平凡日子。
在对日常生活的精致而琐碎的维系中,王琦瑶与几个怀着与她同样心情的人一起,平静地度过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造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中间经历了与几个男子不成功的恋爱,并有了一个私生女儿。
“文革”结束后,已近中年的王琦瑶,成为女儿薇薇的时代里人们追慕和怀想旧时上海的依凭,旧时光好像要回来了,但她却成了旁观者。
王琦瑶试图用大员留给她的金条换得怀旧的“老克腊”的陪伴,但这盒金条使她死于女儿同学的男友以抢劫为动机的凶杀。
故事就此结束。
2.王琦瑶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