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观后感
四十年风雨飘摇,四十年物是人非。
王安忆以一本书写一个人的一生,以一个人的一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故事。
王琦瑶这一生正如她外婆心中所思一般:头没有开好,开头错了,再拗过来,就难了。
她的一生,是穿插了几个男人生命的一生。
看这本书的前半本对我而言是种煎熬,我并不能欣赏王琦瑶的矫情,做作,又自以为是中蕴含的美,但男人们却恰好相反,他们喜欢得很。
譬如李主任书中多次描写他对王琦瑶产生一种叫“怜惜”的感情。
除去她酷似阮玲玉的相貌,或许是这种自以为应付得当如鱼得水,实际上在饱谙世故的李主任面前是稚气未脱的行为取悦了他。
于王琦瑶来说,李主任是“初恋”,是依靠,是情怀。
他的种种都沾染着旧上海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生活的气息。
作为“上海小姐”,人人追捧的姿态又有谁会拒绝呢?他们的感情放在现代小说中大概是一篇总裁文,只可惜这总裁已有妻室,年过不惑。
虽说这样,他也是整篇小说中对王琦瑶最有恩有义的男人,毕竟他的金条,是王琦瑶度过后半生的唯一依靠。
有人说上海女人才是真女人,那么王琦瑶可以说是女人中的女人。
优雅,感性,美丽,富于心计却又被自己的心计所惑。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长得好,自己要不知道还好,几年一过,便蒙混过去了。
可偏偏是在上海那地方,都是争着抢着告诉你,唯恐你不知道的。
所以,不仅是自己骗自
己,还是齐打伙地骗你,让你以为花好月好,长聚不散。
帮着你一起做梦,人事皆非了,梦还做不醒。
在上海这样一个声色旖旎,鲜衣怒马的城市,人很难保持清醒,尤其是王琦瑶这样长得好看的女人。
这个女人的后半生,也就是后半本书,让人看得惆怅又消沉。
她将虚荣当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小女人姿态。
凡事不论大小,一定要与人争个高低,占个上乘才是。
但一时上风又有何用?这女人的后半生,不是“悲哀”或者“忧郁”两个字能够概括的。
私以为她最大的不幸,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错过。
每一个细枝末节的选择,都成为致命的稻草。
于这些事,她也是抱憾的。
何以见得?从她不停地告诫女儿的朋友张永红的话中得以窥见。
她说:你以为有多少光阴够你用的。
别看这一时争先恐后,一眨眼便做鸟兽散了。
女人呀,就那么一会的功夫,到最后被耽搁的,其实都是像你这样漂亮聪明的女孩。
这句话她不仅是对张永红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她年轻时就像一团火,只管尽情的燃烧,烧着女人仅有的青春,但烧得越旺,越是什么都不剩。
年华是好年华,却是经不得数的。
品品王琦瑶这一生爱过,或是爱她的男人。
一个太不幸,一个太懦弱,另两个追求她,她不予回应,等到她下定决心,却又离她远去了。
他们性格各异,却又出奇一致,他们是导致王琦瑶在闺阁中度过苍凉暮年的罪魁祸首。
先来说说程先生。
他是这几个男人中最早认识与追求王琦瑶的人,也是用情最久的人。
整整十几年的光阴啊,从少女王琦瑶到妇女王琦瑶,他的耐心与坚定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
那些留给王琦瑶念想的男人们都不曾虚情,但无人可及他的真心。
他在给
予王琦瑶的爱中迷失自我,盲目的追求心中的月光,以致忽略了他唾手可得的幸福---一直痴恋他的蒋丽莉。
从情而言,王琦瑶追随的轰轰烈烈的爱他无法给予;从时间而言,他的深情王琦瑶无法负担。
他是温和,儒雅又多愁。
在得知王琦瑶有身孕之后还义无反顾地照顾她,买菜做饭,四处奔波。
得知孩子的父亲身份之后他最终还是离开了,离开后才发现他其实一无所有。
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给了王琦瑶。
直到后来文革开始,不堪欺辱的他选择了自尽:你有没有见过卸去一面墙的房屋,所有的房间都裸着,人都走了,那房间成了一行行的空格子。
你真难以想象那格子里曾经有过怎样沸腾的情景,有着生与死那样的大事情发生。
他的死,是空空荡荡,却又嗡嗡作响。
再说说“毛毛娘舅”康明逊。
在李主任乘坐的飞机失事后,王琦瑶过上了混混沌沌,追忆往昔的生活。
回忆对她而言似乎能当饭吃。
她变成了包法利夫人那样的人,昔日繁华旧梦在脑海萦绕不去,余生从此用于追随泡影。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她遇见了康明逊。
她在他身上嗅到了那种属于李主任的,上层社会的气息。
整篇小说中,我最欣赏康明逊的开朗阳光。
要说王琦瑶是水,李主任是烈日,那他就是水边的绿树,相映成趣。
他与王琦瑶最是默契,有一些只有他们才知的用语,很平常,但对于他们却别有深意;他们心神领会,于无声处听真言。
他们相爱相知,相互理解,却挣不脱世俗困扰。
两人在一起,本意是抓住眼前的快乐,不想这快乐是掺着一半难过的。
都没想到眼前的快乐其实是要以将来作抵押,将来又是要过去来作抵。
人生是连成一串的锁链,想独取一环谈何容易。
康明逊是王琦瑶经历心碎之后
重见的一缕阳光,但也在她的后半生投下一片阴霾。
这份感情是劫后余生,又谈何天长地久。
王琦瑶也明白,他不可能为了她这样的女人与自己的家庭反目。
人无完人,他也是这所有男人中最懦弱的那一个。
在王琦瑶怀孕后他四神无主,茫然无措,说到底也是因为自己不能经济独立,走不出家庭的桎梏。
这样一个男人,此后再也没有参与王琦瑶的生活,只给她留下了一个女儿,还有那些缠绵悱恻的回忆。
其实在老客腊之前,王琦瑶还与苏联人萨沙发生了关系。
但实际上她只是想利用萨沙来掩盖孩子的来历,因此这个人对王琦瑶来说,只是一个过客而已,可暂且不谈。
认识老克腊时,王琦瑶已经老了,她已经迈入中年。
老克腊比她年轻二十岁,却有一颗怀旧的心。
因此在见到曾经是沪上淑媛的王琦瑶时,自然而然地被她吸引,为她痴迷。
而此时的王琦瑶经济的太多,心中早已是伤痕累累。
她对老克腊的感情实际上是一种寂寞了太久的依赖感,这样的感情并不可以称作是爱情。
最终她对老克腊的深深依赖还是过于沉重,让他负担不起。
就这样,老克腊也离开了她。
这些男人,为她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一个不完整的句号。
王琦瑶在王安忆的笔下实际上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她们在当下现实中不复存在,是一个梦。
她活在旧上海的回忆里,黑白电影里,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兴衰。
她在天气好的时候拿出衣柜里陈旧的衣服晾晒,坐在木头的欧式桌子旁边抽着细烟,烟雾缭绕中眉眼随和,待到人们再去回忆,只剩下褪色的旗袍,五斗柜中老式的首饰盒,寂寞而凋敝的背影逐渐消散而已。
上海弄堂因有了王琦瑶的缘故,
才有了情味,这情味有点像是从日间生计的间隙中进出的,墙缝里的开黄花的草似的,是稍不留意遗漏下来的,无心插柳的意思。
这情味却好像会晕染和化解,像那种苔藓类植物,沿了墙壁蔓延滋长,风餐露饮,也是个满眼绿,又是星火燎原的意思。
其间那一股挣扎与不屈,则有着无法消除的痛楚。
上海弄堂因为了这情味,便有了痛楚,这痛楚的名字也叫王琦瑶。
上海弄堂里,偶尔会有一面墙上,积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长寿者。
它们的长寿也是长痛不息,上面写满的是时间、时间的字样,日积月累的光阴的残骸,压得喘不过气来的。
这是长痛不息的王琦瑶。
这样的王琦瑶,让人羡慕,让人怜惜。
“爱丽丝”里的王琦瑶,“平安里”的王琦瑶,她们是没有年岁的。
王安忆细腻的文字中描绘的是王琦瑶的碎片,一点一点拼在一起,凑成了无数旧上海小女人的影子组成的人物形象。
王安忆是个细腻的女人,她对于女人之间的那点细碎的心思理解剖析得十分透彻,文字也是细腻繁杂。
而她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与事实不符的笔墨描写食物。
李主任的死,康明逊的离开,她用的是平淡的字句,而弄堂中穿过的风与鸽群,每家每户飘出的淡淡灰烟却是用了大量的词藻描写堆砌。
或许这才是她眼中的生活吧,由平凡的琐事组成,台上台下的人同流水滑过,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对于王琦瑶的结局,我自是感到惋惜的。
自古人生长恨水长东,王琦瑶怀着无数的秘密与心事死在了一个窃贼的手下。
这让我在惋惜的同时,又感到一些纳闷——这结局过于仓促。
前面花费了大量的笔
墨描述情景的变化,心理的变化,却对她的死寥寥数笔带过,这让我如鲠在喉。
总的来说,《长恨歌》的剧情并不新颖,但王安忆细腻的描写使它不至于落入俗套。
它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是一代人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