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和蛐蛐》
教材分析:
《蝈蝈和蛐蛐》选自人音版第10册第六单元《京韵》,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比说大话,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诚诚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我国传统艺术的特有魅力,激发学生对身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聆听为主,体会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唱京韵儿歌。
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歌曲的幽默风趣的特色,以及教师的范唱,激发学生积极自主身于歌曲的学习,认识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演变,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留意倚音、顿音记号、休止符的演唱。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幽默快乐的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景导入,吸引兴趣
师:我看到同学们今天学习情绪非常的好,那我想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今早我拍到的两只小动物的图片。
(出示两幅图片)谁认识它俩?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叫什么?
生:蚂蚱,蟋蟀。
师:看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很留心的观察了身边的小昆虫。
真不错!但是你们只猜对了一只。
这两只小昆虫长得很像一对小哥俩。
褐色的这只学名叫蟋蟀,我们北方人叫它为蛐蛐;绿色的这只叫蝈蝈,长得很像蚂蚱,但是它不是蟋蟀这么坏
的害虫,它叫蝈蝈,它是益虫。
蝈蝈和蛐蛐它们栖息在房间地头,吃庄稼的根、茎、果实,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
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这小哥俩在干什么吧?
3、欣赏感知,体验探究
教师表演歌曲《蝈蝈和蛐蛐》)
生: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及演唱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我演唱这首歌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吗?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我们以往学习歌曲有什么区别?
生:搞笑、幽默;像是在唱京剧。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棒!《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
那现在谁能告诉我你所了解的京剧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生:都会画花脸,演唱有时像说唱;有的唱的腔调很高,还瞪眼…….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京剧的著名唱段《我是中国人》。
(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京剧的形成、主要唱腔、主要伴奏乐器、发音特点。
)
生:认真聆听、感受、了解。
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思考:这首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带着刚了解的知识再次欣赏、感受,并可轻声哼唱)讲了蝈蝈和蛐蛐互相吹牛皮,最后被公鸡给吃掉了。
师: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的聆听得很仔细,值得表扬!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把这首歌曲按演唱情绪变化划分段落,该怎样划分?
生:划分,并说出每段的演唱情绪。
4、自主听,学唱
学唱第一乐段:导出并要求学生说说对倚音的记忆
问:有倚音的地方怎样演唱?学生试唱,教师指导。
学唱第二乐段:
学生先试唱,互提不足,教师指导演唱,注意休止部分。
学唱第三乐段:
教师弹琴学生跟着唱一遍
解决重点乐句,再重点演唱唱错的地方。
5、巩固实践
师:完整弹奏歌曲旋律。
生: 完整演唱全曲。
生:分角色演唱全曲。
(男生扮演蝈蝈,女生扮演蛐蛐,老师扮演大公鸡。
)师:同学们演唱得非常准确,但老师总觉得有欠缺的地方,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主要强调京韵——儿化音)
生:各抒己见,变化演唱,进行歌表演。
6、自我小结
师: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蝈蝈和蛐蛐。
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简单了解了京剧。
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
师: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将京剧元素、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希望我们同学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1、开始认知蝈蝈和蛐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一下孩子的学习热情,能够对接下来的学习感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开个好头。
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聆听中,我以兴趣为核心,以问题为手段,创设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幽默风趣,感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