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一、全册教材概貌(一)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能力与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体验、感受、实践、创造。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能力。
2.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以音乐文化为主线,拓展音乐教材的文化内涵,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科技的联系,把音乐学习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
4、以德育为主旋律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材特点1.以主题单元组织教材本册教材通过“听听”,“唱唱”“认认”“练练”等栏目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歌唱、音乐知识欣赏的学习以及各方面内容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
在课文中,上述各栏目按照“听听”,“唱唱”“认认”“练练”等栏目顺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感性入手,欣赏入手“的精神,把教学实际的需要而做多样化的设计安排。
2.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努力将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和世界经典作品介绍给学生,把孩子引进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体现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多元文化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听听:(1)欣赏由筝等乐器演奏的乐曲,感受和熟悉这些乐器的音色。
(2)感受和体会我国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乐合奏的表现效果。
(3)通过欣赏知道冼星海的简单生平及其创作的作品。
(4)初步学会用自己学的音乐知识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情绪和形象。
认认:变拍子,波音记号,倚音记号,知道它们的唱法。
认识 D.S 和D.C两种反复记号。
唱唱:(1)初步学会在歌唱中用比较圆润的声音长较高的和较低的音。
并注意发声位置的统一。
(2)在二声部歌唱时初步做到声部和谐注意均衡。
(3)学会用力度、速度和音色的变化,用表情地歌唱。
练练:(1)视唱一个降号调的简单旋律。
(2)听辩和感受各种常用音程的音响效果。
(3)学会为旋律填入结束音。
(4)学习按指定的情景创作简短的旋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从听觉、感性入手,容知识技能和音乐形象与一体,强调感性知识的认识和技能技巧的运用,培养学生演唱能力。
本学期学会4/4拍的歌曲,认识re.mi.常用力度记号、重音、顿音。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练习,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发展思维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使学生掌握音的长短、音的强弱、接龙游戏和节奏谱等。
四、班级情况分析:现有3个班级由我任教,在教学中,我觉得各班的基础相差较大。
现个别班级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些,反应快些,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慢些,所以我要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加强教育。
特别即将使用新教材,我要以新教材为依据,在“听”、“唱”、“练”、“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游戏创作等,在唱歌的发生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加强视听能力的培养。
还要加强节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五、教学措施:1、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熟悉教材,了解教材,深入研究教材。
2、重视听、唱、练、创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多听、多开口唱,多动手做,多创编动作及游戏与律动。
3、抓好学生的个性教育及演唱基础,力求发音准确,到位。
4、抓好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及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5、根据新教材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体验、感受、实践、创造。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能力。
三、教学进度表第一课【教学目标】了解《农家乐》是一首以农村为题材的民乐合奏曲,感受乐曲展示的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农民们喜悦的心情。
能听辩演奏乐曲主旋律的不同的民族乐器的不同音色,并想象不同音乐中表现的农村一片欢乐的景象,领略民族音乐的风格,从而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认识下滑音记号,理解其含义、作用,并了解下滑音的唱法。
认识变拍子,了解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学唱歌曲,用自然明亮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民族风味,抒发农村儿童爱农村、爱劳动的真挚感情。
用小乐器演奏歌曲。
听辩和选择旋律的结束音,初步具有商调式终止感。
为小曲设计锣鼓节奏,并进行敲击,为乐曲伴奏。
【课时】第一教时:欣赏乐曲《农家乐》,认识变拍子,学唱《小牧笛》歌谱。
第二教时:学会歌曲《小牧笛》,认识、运用下滑音。
第三教时:练一练及歌曲处理。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唱、听、敲击,使学生对民族性乐曲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想象出音乐中所表现的农村面貌。
2、为小曲设计锣鼓节奏,并选择合适的民族乐器进行模仿演奏。
【突破口】通过投影、录象等电化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平时从书刊、电视、电影中获得的知识,启发学生漫谈农村面貌的变化,然后引入乐曲、歌曲,感受民族音乐的乡土气息、民族风格,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欣赏乐曲《农家乐》。
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欢乐、热烈的气氛。
介绍这一首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的民族乐曲,观看录象或投影,请学生谈谈当前农村面貌的变化。
教师弹奏课文中的两个主题谱例,学生随琴视唱,然后再欣赏,根据主题的变换与再现区分乐曲的3个部分。
分段欣赏,指出主旋律出现的次数和演奏主题的乐器的名称,想象各部分表现的画面。
复听全曲。
仔细听锣鼓节奏,并把它写出来。
说说锣鼓在乐曲中渲染了怎样的效果。
(热烈欢快的气氛)二、学唱歌曲《小牧笛》听录音或范唱后请学生谈谈歌曲的风格、情绪、用语言描绘一幅农村的风情画。
认识变拍子,掌握全曲节拍、节奏的变化。
视唱、视奏全曲,注意变拍子,不同的节拍中的重音。
认识下滑音记号:或(板书);学会唱法:唱出音高后,迅速向低音滑去,试唱。
感受商调式的终止。
(1)《小牧笛》的结束音式什么?(2)生我国的民族调式中主音各式各样,1、2、3、5、6都可以为主音;一般乐曲、歌曲是以主音为结束音。
用竖笛吹奏全曲。
学唱歌词。
朗读歌词:按旋律节奏读,字音正确。
唱歌词:一半同学吹奏(口琴或竖笛),一半同学唱歌,一遍后交换。
咬字正确、吐字清晰、口形要圆。
8、歌曲的艺术处理。
这首歌曲运用了变拍子,请学生回答二拍子与三拍子部分的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歌词的内容中有写景的,也有抒情的,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什么感情?用怎样的速度来唱最合适?(中速)根据旋律的特点,开头两小节要唱得活泼,轻快;三拍子部分要唱得连贯、舒展。
试唱一遍。
结束小节运用了下滑音的唱法,有什么用?(增添了喜悦心情,,体现了民歌风格。
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有感情地抒发歌曲所表现的农村少年爱农村、爱劳动的感情。
请几位学生表演(伴奏和演唱)。
9 小节。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哪些音乐知识?(变拍子、下滑音、以2为结束音的曲子)你对农村有什么新的知识?三、练练。
1 为旋律选择合适的结束音。
指导学生视唱旋律,末小节分别填入1、2、3、5、6各音。
试唱后,听辨哪一个音最具有结束感,然后找出最有终止感的结束音(2——主音)2 为小曲设计锣鼓节奏。
(1)岁琴视唱小曲。
(2)分组讨论各乐句特点。
1、2句热烈欢快,3、4、5、6舒展优美;7、8句同1、2句;9句是结尾,小曲的高潮。
根据各乐句特点,配上合适的锣鼓节奏,选择合适的民族乐器。
模仿敲击,模仿演奏。
四、总结:本课听、唱、练的内容都是围绕了哪一主题?音乐充分体现了什么分割?课后小节:教学感想:音乐是一门有声艺术。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与核心。
歌唱的基本功体现在咬字、吐字、归韵、收声等方面。
要使学生的歌声纯、清、远、美,就必须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
在唱歌前,让学生读读歌词,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以保持原来字音的准确清楚。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歌词也一样,学生反复读,教师加以适当指导,让学生细细揣摩,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以及所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通过感情的体验去把握歌词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等等;在配上歌曲旋律,让优美的曲调与诗般的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读出韵,读出情,读出诗情画意,让他们陶醉其中,灵魂得以洗涤,情感得以升华。
第二课【教学目标】1 了解欣赏歌曲《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由我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
作品显示了黄河勃然怒吼的形象,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觉醒的力量。
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想象黄河的汹涌澎湃,象征着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斗争的伟大形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学会对唱歌曲《河边对口曲》,并能按角色用悲愤的感情演唱,表现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拼一死战的决心。
3 听辨和声音程的音响效果,区分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的声音效果。
4 为旋律选择适当的结束音。
5 选用适当的节奏、力度和旋律,表示图中所表现的情景。
【课时】第一教时:欣赏歌曲《怒吼吧,黄河》,学唱歌曲《河边对口曲》歌谱。
第二教时:学会用悲愤的感情,分角色演唱歌曲。
第三教时:练练。
【教学设计】:1重点:和声的听辨。
2 难点:用节奏、力度、旋律来表现画中的情景。
【突破口】学生可通过讨论方法用音乐手段来表现画中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练练:1 练练三:复习上一节课所学色民族调式知识,为京剧曲牌填上结束音。
2 练练一:听辨教师弹奏各组音,学生选择书中编号,然后用两手大拇指点头表示和谐,不和谐的则不用表示。
3 练练二:(1)教师出示画面,并简介图意,重点提示“上山难下山易”这一点。
(2)出示书中示范谱,要求学生用讨论法选择节奏力度,补写好寻率完成画意,并通过交流看看哪组的创作最强。
二、听赏歌曲《怒吼吧,黄河》。
1 简介《黄河大合唱》和作区家冼星海的生平。
2 听赏全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歌词的内涵。
3 分段欣赏,了解节奏,力度旋律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法及歌曲所表现的内容。
4完成第十一页得道题。
三、学唱歌曲《河边对口曲》1 听录音揭题,逼供感受情绪。
2 教师简介歌词大意。
3 学唱曲调。
复习变音记号的知识,掌握好升记号的唱法。
跟琴唱曲,掌握附点节奏和十六分节奏;掌握每句结尾的八分休止,唱好尾声。
4 学唱歌词,分角色对唱。
5 歌曲处理。
四小结本课:从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两方面加深对《黄河大合唱》的知识。
课后小记:教学感想: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蕴涵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
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学生在歌曲演唱中的对比。
学生在表现歌曲时速度、力度、节奏及音色的对比,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新课程对歌唱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