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3题。
“你凝视过什么就会被什么塑造”,宁肯在最新散文集《北京:城与年》的《北京图书馆》一文中,于结尾处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人、城、年,有些事物看起来无关,实际有着更深的关系。
但往往你又说不清楚,许多东西就是不能说才存在。
就像我们很难分清楚人、城、年这三者,谁在“凝视”的过程中占据着更为主体的地位。
或许是人经历了年的堆砌慢慢咂摸出城的韵味,或许是人在一座城待久了缓缓体悟到年的流转,亦或许是静默凝望着的城与年因人的偶然介入更添了些许心史与灵性。
就像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从空中看去一大片四合院一望无际的灰色屋顶,空旷如波浪。
猫看着鸽子飞,在角落或在枯草中,一动不动。
一般没什么办法,或者永远也没办法。
这是猫与鸽子的世界,也是城与年的时空。
偶尔,会有个小孩爬上屋顶,探头探脑,与猫、鸽子构成另一种人、城、年的关系。
之于个体的人,城市意味着记忆、成长、开始、结束,或重新开始。
它是时间的容器。
即便是在“城与年”的左边添上一个冒号,并于冒号的左侧加上“北京”二字,人、城、年的范围似乎也并未因“北京”这一特定符号的限制而缩减,反倒变得更加鲜活与莫测起来。
无明的时间,超时间的时间,仿佛一个小老头,但又是最纯粹的孩子。
前青厂、琉璃厂、南柳巷、北柳巷……这样的路口是北京的基本单元,无数这样的小结构大体构成了北京的大结构。
局部大同小异,整体又如迷宫,很符合分子结构的特点。
驻足于此,每个人都是别人或都是自己,每个人都是北京链上的浮游生物。
故宫、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诉说着北京巨大的严整性,“鸟巢”“巨蛋”“大裤衩”则增添着北京的不可把握性与怪诞性。
历史建筑与新潮建筑相互碰撞,不断激发火花,让北京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可把握,越来越立体却不透明。
在这面历史与现代甚至是后现代杂糅的镜子里,之于北京,亦愈发难以分清这里到底是他乡还是故乡。
或许这份看不清与难以捉摸本来就是一股最原初的生命张力。
一页页翻过《北京:城与年》的篇章,人、城、年之间的凝视,因不甚明了,而促发我们无尽的思考。
《北京:城与年》里,宁肯既有小说家对城市风物的冷静观察,也有对亲人、友人、人物命运的探索、思考。
特别要说到的是,这部作品中穿插着摄影家陈惜惜女士的多部黑白摄影作品,北京的风景,市井风貌,老人、孩子,高楼大厦,甚至残垣断壁等都是以黑白光影呈现。
静谧中隐约着喧嚣,怀旧中蕴含着温馨,与宁肯的文字两相呼应,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张力和空间。
翻开这本书,跟着宁肯娓娓道来的讲述,跟着陈惜惜黑白光影的闪烁,能够让我们自由穿梭于北京的昨天和今天,穿梭于北京光源深邃的记忆,穿梭于这座城市沧桑而又蓬勃的心灵,这就是北京,古老又年轻。
(选自《北京:城与年》)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城、年三者之间,看似无关,实际上的关系很难说清楚,所以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B.流转的时间,仿佛一个小老头,又仿佛一个最纯粹的孩子,使北京城显得古老又年轻。
C. 北京具有的不可把握性主要体现在“鸟巢”“巨蛋”“大裤衩”上。
D. 《北京:城与年》表现人、城、年之间的凝视,激发读者的思考。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由宁肯的一句话引入话题,由此指向了作者所要评论的对象。
B. 文章将阅读的体验与书中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C. 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作为例子论述了北京的鲜活和莫测。
D. 城市对个体的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过程,时间之于城市,是历史与现在的融合。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静谧与喧嚣同在,怀旧中蕴含着温馨,这是作家宁肯和摄影家陈惜惜合作而结成的硕果。
B.生活在北京,或许是静默凝望着的城与年,偶然间让人增加了些许心史和灵性。
C. 北京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让人不容易分清身在何处,这种包容性和多元性或许是北京最原初的生命张力。
D. 《北京:城与年》文字配黑白照片,能让读者感受到北京的历史和蓬勃的心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4-6题。
材料一: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的目标。
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自《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材料二:(摘自《艾媒报告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材料三: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
在线教育企业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
如果将实体学校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
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合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受政府规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
而在线教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于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
由于这些企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测、评、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育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但在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
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
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的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
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
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
这种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
此外,教育系统不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
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最好通过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摘自《报告精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想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就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它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B.2018-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达到4660亿元;增长率却逐年下滑,2021年可能降至7.6%。
C.年轻的在线教育行业极具发展潜力,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并获得了初步的商业成功。
D.在如何提供服务方面,在线教育企业和实体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它正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实体学校具有固定性,但实体学校和在线教育企业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虽然目前二者的合作中充满困难。
B.在线教育类企业和实体学校合作举步维艰的原因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
C.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日渐丰富,但作为教育产品服务使用者的学校和教师同购买者相分离,同一款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D.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课程、题库等教学资源丰富是2018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主要原因。
6.“在线教育能否取代线下实体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槐花阿来①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
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
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②花香又一次袭来。
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
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
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
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
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
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③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
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④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
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
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面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
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
”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
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
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
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⑤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
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
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
床低矮柔软。
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
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
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