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程祖文 2013-01-24第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末日”的梦魇与现实张田勘所谓的“世界末日”——地球会彻底毁灭,这并非完全源于玛雅预言,而是综合了古代和现代多种文化和宗教传说而产生的。
墨西哥碑铭专家欧布莱孔·克莱林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而且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是:人们将经历187.2万个日子来到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神将从天而降。
就连现代玛雅人、危地马拉的玛雅长老皮克顿也表示,他们所说的2012年,指的是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有电影《2012》的推波助澜,加上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这一切都不时地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
以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为例,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
作为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犹如世界末日的来临。
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
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人类经受的灾难不止是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大海啸等等灾害都触目惊心而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同样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灾难。
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
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
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而有些研究人员从“世界末日”的预言引申出了比较靠谱的种种巨大灾难的诱因:气 候变暖、机器人进攻、核战争和核灾难、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行星撞击地球等等。
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
这个种子库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中,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
该种子库也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建造“末日种子库”,只不过是人类因气候变化可能造成大灾难的一种“备份”做法。
真正防范“世界末日”的做法应当是,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严格保证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学预警和预防措施等。
以核武器和核事故为例,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计算出,美、俄等国家研制的核武 器足以毁灭地球三四次。
即使是没有核战争,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先例。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
如果不能保证核电站的安全,人类就可能处于巨大灾难甚至“世界末日”的威胁之中。
所以,“世界末日”并非只是个“传说”,但锁紧“世界末日”大门的钥匙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身的手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1期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
“世界末日”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墨西哥碑铭专家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
B .“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
C.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D.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
2.下列各项中,属于“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原因的一项是( ) A.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
B.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
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
C.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
其中一次鼠疫的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
D.目前金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但古今的玛雅人确实都说过“2012年”将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或者神将从天而降,或者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觉醒、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B.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因为电影《2012》的宣传、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的发生、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等,仍让人觉得“世界末日”犹存。
C.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这虽不能阻止却能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
D.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因为无论是核电站发生事故,还是核电站产生的至今无法妥善处理的那些乏燃料,都将成为巨大的危险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
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
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
”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
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
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
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
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
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
”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
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
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
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
”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
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
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节选自《来晋书·景帝纪》)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使人觇.之觇:窥视B.伊陟嗣.事嗣:继承C.卒.如所度.卒:队伍D.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距:通“拒”,抵御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3分)()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史无私焉②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戌诸水口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A .①②⑥B .①③⑤C .②④⑤D .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景帝才华出众。
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者坚毅,深谋远虑;与年少时的景帝名望相同的何晏曾称他是一个几乎能够成就天下事的人。
B .景帝重视人才。
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出了选人用人要求;命令百官司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 .景帝遵守旧制。
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表示祖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 .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生擒诸葛恪。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也。
(5分)(2)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垂虹亭① ——米芾断云一叶洞庭②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③,垂虹秋色满东南。
[注]①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甚为壮丽。
②洞庭:此乃太湖之别名,非湖南省之洞庭湖。
③桑苎:代指广植桑苎的家乡。
8.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对诗中一、二两句进行赏析。
(6分)9.诗歌以“垂虹秋色满东南”结尾,有何作用?(5分)10.名句默写(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大弦嘈嘈如急雨, 。
嘈嘈切切错杂弹, 。
(白居易《琵琶行》)(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写作时色胆包天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
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
这个作家 “腐败”到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
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
” 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
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
但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
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
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