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隧道洞门及衬砌设计

二、隧道洞门及衬砌设计

《地下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二设计题目:隧道洞门及衬砌设计院系:河海学院专业:地质工程年级:2011 级班姓名:指导教师:翁其能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2014年6月25 日说明:本次《地下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依据重庆交通大学的课程设计有关要求、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办法编制,主要用于河海学院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依据文件之一。

进行《地下工程》课程设计的学生应认真阅读、理解本设计任务书,完成本任务书所要求的课程设计任务。

本次《地下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按照有关要求包括以下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任务与工作准备第二部分:课程设计成果及要求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任务与工作准备一、课程设计的题目及意义本次课程设计为《地下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题目为:隧道洞门及衬砌设计。

课程设计的意义: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根据地下工程的实际要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本次课程设计要通过资料收集、方案选择、结构受力分析、结构设计等过程,达到加深对《地下工程》所学知识认识的目的,并对《地下工程》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课程设计环节,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内容——隧道洞身的设计和隧道洞门的设计。

课程设计内容应具备:隧道横断面设计,隧道衬砌的设计,隧道洞室防排水设计,隧道开挖及防排水方案,洞门的相关设计,相关图纸。

四、课程设计的任务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确定所选项目的设计依据、工程概况等。

2.洞身包括衬砌的计算。

3.洞门计算和验算。

4.提交课程设计成果。

五、课程设计的工作准备1.按照本任务书制定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 依据本设计任务书对时间进行有效安排。

2. 为课程设计工作进行准备,比如提前安排好电脑的使用、网络的使用、调查计划的执行、图书资料的查阅等。

3.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收集工作。

4.做好其它学习工作安排,并保证课程设计的顺利实施。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成果一、设计依据1、现场踏勘情况及对工程环境的调查研究;2、国家现行有关建筑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标准等。

3、参考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隧道工程》王成人民交通出版社覃仁辉主编,《隧道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12;2.王毅才主编,《隧道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8;JTG042-94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8;张庆贺、朱合华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隧道及地下工程分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4本课《地下工程》教材二、设计资料该隧道取自“某某隧道隧道设计”进口段,公路等级为Ⅱ级,双车道。

该隧道段通过Ⅲ级围岩。

埋深15m,隧道围岩天然容重是23.8KN/m3。

对于洞口洞门设计与验算资料:地基土的摩擦系数为0.65.地基土的容重为17KN/m3.地基容许承载力σ=600KPa.三、隧道洞身设计1、隧道横断面设计1.1公路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根据此公路为双车道Ⅱ级,围岩Ⅲ级,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选取隧道公路基本限界基本值如下:H建筑限界高度取5m;h检修道或人行道的高度取25cm; W行车道高度3.5x2m; L左、右侧向宽度0.5m; C余宽取0; R人行道或检修道J的宽度取1m; E建筑界线左右顶角宽度E=L=1m(当L(右)≤1m时E=L(右),当L>1m时E=1m);隧道限界净宽:7+0.5x2+1x2=10(m)。

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

具体建筑限界设计图如2.1所示:1.2隧道内轮廓线的确定本隧道为Ⅲ级围岩隧道,一般不产生较大的侧压力,不需设仰拱,可以采用直墙,此时隧道的净断面积最小,便利施工,还能减少墙部开挖量。

如图2.2所示。

在建筑限界以上设置射流风机,高度取1.1m,取施工允许误差0.1m。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范围》,并结合实际情况,本隧道作图法确定公路隧道直墙式衬砌断面内轮廓线。

其中,建筑界限外富余量0.1m,路面以下预留厚度0.5m.1.3 衬砌结构主要尺寸初步拟定在经验的基础上,施工和安全等综合考虑,边墙和拱顶均采用等截面衬砌设计,按照三级围岩的坚固系数值up f 值取10,拱顶衬砌厚度0d 拟定为40cm 。

边墙同样为40cm.路面以下设置厚50cm 。

最终确定公路隧道横断面图见附图2.1。

2、隧道衬砌设计2.1隧道衬砌解析半衬砌法进行内力计算(1)计算图示、基本结构及正则方程(a) (b)图2.3半衬砌基本结构及约束(a)计算简图 (b )基本结构按拱顶切开处的截面相对变位为零的条件,课建立如下正则方程式: 022020022222211011122111=++∆+∆++=+∆+++u f x x βΔδx δx p p βδδσσ (2-1)式中:ik δ--单位变位ip ∆--荷载变位 f --拱圈矢高00,u β--拱脚截面的最终转角和水平位移。

σi ∆——弹性抗力σ引起的拱顶切口处相对角变与相对水平位移 由结构力学求变位的方法得: ∑∑∆≈∆∆≈J M M ES ip J M M E S P i k i ik 0δ (2-2)如果式(2-1)的各变位都能求出,则可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解算未知力21,X X ,此时,拱圈内力即可算出多余未知力X1和X2,进而求出拱圈内力.(a)(b)图2.4 (a)直墙拱 (b)计算简图2.2隧道埋深的确定及围岩压力的计算设计要求埋深为h c =15m ,则天然拱高度()[]=-⨯+⨯⨯=-51245.01*B i h s 0.45*2²*[1+0.1*(11-5)]=2.88(m)有效高度影响系数取α=2.2 ,hc h <=34.6*α故可判断为深埋隧道。

所以,对于高跨比7.1625.02.117<=÷=BH 的围岩,其竖向围岩松动压力为: )(54.6888.28.23245.0*1a s kp h q =⨯==⨯=-γγω由于是Ⅲ级围岩,侧压力系数在0~0.15范围。

又因为计算的知此边墙属于长梁,故可将水平均布压力为0。

2.3隧道衬砌方案的拟定参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本设计为双车道60km/h限速的二级公路,采用直墙式等截面整体式衬砌。

最终确定内、外轮廓线以及衬砌的尺寸见附图1-2深埋隧道外层初期支护,根据《规范》规定及实际情况,采用一般简易的C20喷射混凝土,且厚度为10cm。

防水板:采用塑料及无纺布,且无纺布密度为300g/m^2,防水板应采用满铺的满铺的EVA板防水层,厚度为2mm,搭接长度为200mm。

衬砌: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采用25号模筑防水混凝土,厚度为60cm。

3、隧道洞室防排水设计及方案隧道防排水设计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用完整的防排水体系,使隧道内防水可靠,排水通畅,保证运营期间隧道内不慎不漏,基本干燥。

3.1隧道洞内防排水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设置PVC防水板(2mmEV A防水板+300g/m²无纺土分布)防水,并实现无钉铺设:并采用半圆排水管,EV A排水管等形成完善的防排水系统。

隧道衬砌排水是在初期支护与防水层之间设置环向半圆排水管,环向半圆排水管设置间距5~10m,纵向排水管采用EV A波纹管,设置在洞内初期支护边墙脚,沿隧道两侧,全隧道贯通,环向半圆排水管沿隧道拱背环向布设将水排纵向PVC波纹管,然后通过EV A塑料排水管将水导入隧道底部φ30中央排水管,引水至洞外排水沟。

在遇有地下水较大地段、集中渗水地段及在喷层中如遇较大渗水地段,应加设半圆排水管将水导入纵向排水管。

隧道路面采用双面坡,路面水通过开口流入缝隙管,缝隙管设在两侧,洞内缝隙管主要排放消防及清洗水,使衬砌背后围岩水与污染水分离排放。

隧道中央排水管设置了沉沙井、检查井,边墙脚纵向排水管设置了检查井,使隧道排水设施具有了可维修性。

隧道如遇涌水地段,应对于可能发生涌水的地段采用堵水处理,根据国内外堵水经验和隧道的具体情况,在采用超前探水等物理勘探手段,查明隧道前方地下水分布状况及水量后,适时采取预注浆,将大量水尽可能封堵在围岩内,使隧道开挖后不出现大量涌水,为隧道后续施工创造条件,以确保隧道施工能安全、按时完成。

3.2 施工缝、变形缝防水本隧道变形缝设置EV A背贴式止水带加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两道防水,且嵌缝材料要求防水。

环向施工缝具体可根据施工情况进行调整,环向施工缝设置EV A背贴式止水带加橡胶止水条,两道防水。

仰拱与边墙施工缝应设置在电缆沟盖板以下。

施工时应注意防水板搭接,排水管预埋、止水带安装、注浆管预埋等等,如遇安装位置不合适时,应作适当调整。

3.3 隧道洞口防排水隧道开挖前应做好防排水处理工作。

如山顶、坡面低洼或沟槽应整平并做好排水设施。

结合洞口的地形情况,设置洞门墙排水沟以及在洞顶仰坡上方设置截水沟,防止雨水对坡面、洞口的危害,引地表水至路基边沟或洞门外端自然沟谷,以此形成完善的洞外排水系统。

具体防水措施: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铺设2.0mm厚的EV A板防水层和密度控制在300g/㎡以上的无纺布,注意的是在施作防水板之前,要保证混凝土表面平顺,无尖点及钢筋露头。

路面结构下设φ300纵向中心水沟,侧边设宽50mm、深30mm的纵向凹槽;在衬砌两侧边墙背后底部设φ100的纵向排水盲管,纵向排水盲管由φ100的A类横向导水管和φ150的B类横向导水管与中央排水沟连接。

对于二次衬砌施工缝、沉降缝等薄弱环节,因此除按施工规范要求处理外,还应进行精心的设计,采用合适的防水材料和构造形式。

可在防水板下面添加一层背贴式止水带,并在施工缝处添加止水条。

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防水等级要大于6S。

二次衬砌施工缝、沉降缝的主要构造形式如附图所示。

4、隧道开挖施工方案4.1 隧道施工方法该隧道为Ⅲ级围岩隧道,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新奥法。

选择正台阶法(短台阶)开挖。

上层台阶超前施工,施工时首先掘进上部弧形断面(高2.5m),然后逐一挖掘下面各层。

该施工方法工序较少、干扰小,上台阶孔可于下台阶出渣平行作业,最适合于采用锚喷作为永久支护的隧道开挖。

开挖时局部临时支护。

此法的缺点是上下部作业有干扰;作业时应注意下部作业对上部稳定性的影响。

台阶开挖注意事项:①台阶长度要适当;②解决好上、下半断面作业的相互干扰问题③下部开挖时,应注意上部的稳定;④上部开挖时,因临空面较大而使爆破坡度过大,应采取密布炮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