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8《政策科学》一1答;一、公共政策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进入现代社会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各国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格局和大量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而使得政府公共政策成为现实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这就为政策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求和动力。
(二)美国社会公共问题的大量出现美国之所以成为政策科学的发源地,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一方面,战后美国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使得民众的政策诉求可以直接给政府造成重大的政治压力,从而把政府公共政策推到社会焦点的位置。
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政策科学的产生。
(三)现代“脑库”的产生及作用现代思想库产生于二次大战前后,他们从事的政策研究活动日益活跃且受到重视,这不仅为政策科学的产生提供了研究者队伍,而且推动政策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到实践对象逐步走向系统化,进而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
(四)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现实公共政策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这就使政策研究活动必然体现出专业性和综合性,必然要求相关学科的支持。
与政策科学联系最为紧密的有系统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中系统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为政策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与方法,而政治学则作为母体直接孕育了政策科学。
二、公共政策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线索(一)政策科学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哈罗德•拉斯韦尔为代表的一些行为主义政治学家,首先倡导建立政策科学,得到学术界的响应。
1951年召开的斯坦福学术会议,标志着政策科学的正式产生。
斯坦福学术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1. 关于政策科学的学科界定及其特点罗斯威尔提出:政策科学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替代方案为中心,运用新的方法论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
拉斯韦尔进一步指出了政策科学的特点: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2.政策科学以理性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3.政策科学与时空紧密联系;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性;5.政策科学是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一2答;“一胎”政策该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2010年总人口13.4亿,比2000年增长5.84%年均增长0.57%显示中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
人口普查还表明中国人口老化进程加快,继续保持现行生育政策极不利于应对人口快速老化的严峻挑战。
在计划生育政策主导下的早期出生者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
同时,中国的人口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计划生育政策结下硕果的同时,也酿下了苦果:男女比例失衡、民工荒、人口老龄化,这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都给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助理教授蔡泳亦说“我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达二十年之久,现在已经下滑到了1.5以下,再不调整政策,极有可能掉入‘低生育水平的陷阱’。
到时候即使政府鼓励生育,生育水平也上不去,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助理教授蔡泳亦说。
独生子女政策的正面效应是计划生育30年中国少生3亿人口,减少了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凡事利弊相随,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少年性别比例失调。
在传宗接代等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为破坏性别比例的事件屡屡发生,导致人的性别比例失调,有资料显示,男孩与女孩的比例是1.15:。
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将会出现1200万个“男光棍”,到时候将不只是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而将成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其次是中国提前进入老年社会。
从2005年开始,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
在“四二一”(“四”指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二”指孩子的爸爸、妈妈;“一”指孩子)家庭结构下,20年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要结婚成家,届时需要赡养的老人将是7~8人,养老负担重、成本大。
计划生育导致中国未富先老中国目前有1.6亿60岁以上人口,有4000多万城市退休人员享受社会养老(其他3/4老人靠子女养老)但是养老金缺口已经相当于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4了而今后是4亿老人等着社会养老(因为他们只有一两个孩子,没有足够的子女来赡养他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考虑将男女法定退休年龄都提高到65岁以应对今后的养老金危机再次是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的年轻劳动力已经开始减少。
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之一是缓解就业压力,然而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给是周期性的辩证的,即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产品成本低——产品的市场优势明显——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供不应求……。
现在,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已出现劳工荒,用不了十年,内地省区也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状况。
然而劳动力短缺并不意味着充分就业,年轻人能胜任的工作,老年人并一定能胜任,这是一个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原所长曾毅认为“生育政策平稳调整造成的出生人数增加,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
新增婴儿在20年后不但不会增加就业压力,反而将大大减轻劳力资源萎缩与人口老化的压力”一3,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是“单独二孩”政策出台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比上年减少345万人;预计2023年以后,年均减少约800万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015年1月11日,北京市卫计委通报,自北京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至2014年12月30日,全市共收到30305例“单独”夫妇申请,审批28778例,目前每月申请量在2000到3000例之间,基本趋于稳定。
2014年2月21日,北京成为第五个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省(市)。
北京市卫生部门曾经预计,该政策实施之后,绝大多数符合政策条件而且具有生育意愿的家庭,会在5年内完成第二个孩子的生育,该政策将使北京市5年累计新增出生人口27万多人,平均每年新增出生人口54200人左右,此后每年大约4万人左右,到2019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稳步下降。
但2014年刚过3万、审批不一3答延伸阅读媒体:单独二孩申请数远低于预期需改革生育政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生育率只有1.04,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2.3。
正如一位高血压患者连吃了几十年降压药,已经吃成了低血压,为什么还继续给他吃降压药呢?国家卫生计生委12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2014年1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后,截至2014年底,近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
但是,各地“单独二孩”实际申请数量远少于预期。
北京“单独二孩”新政实施10个月后,申请家庭数字与之前预计平均每年将新出生5.42万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粗略计算,3万多家庭申请,只占符合政策家庭的6.7%。
不独北京,广东省深圳市从2014年3月27日“单独二孩”政策正式落地以来,截至2014年10月31日,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家庭比例为29.09%;安徽全省城镇户籍人口中符合“单独”条件,且有意愿再生育的育龄夫妇有19万对左右。
但是截至2014年10月,安徽只发放了2.3万余张“单独二孩”准生证。
人口科学不应仅当作数学问题“近100万”这数据很模糊。
去年11月5日国家卫计委监督局监察专员赵延配公布的当时申请数是70多万,到年底还能再增加多少呢?此前有些专家是如何判断的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说,未来十余年,中国将因“单独二孩”政策多出生2000余万人口。
也就是每年约200万。
提交申请的单独夫妇,能生多少孩子呢?我没有能力测算,但一般来讲,怀孕数一定明显少于申请数,而生育数又将明显少于怀孕数。
何亚福估计实际生育数顶多在60万到70万之间。
而易富贤认为,单独二孩政策在四年内合计多出生的人数预计只有102万人,2015年多出生的人数只有41万人。
如此巨大的数据差异说明,此前一些专家的判断可能并不准确,一些政府部门也高估了人们的生育欲望。
其实也难怪有些专家预测不准。
人口科学的主体应属社会科学,与诸多学科联系紧密,但多年来人口科似乎仅被当作数学问题来研究,也割裂了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预测就难免谬之千里了。
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过低最近有识之士纷纷站出来,呼吁对生育政策进行改革。
中国社科院也发布蓝皮书,呼吁尽快从“单独二孩”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过渡。
但是,“全面放开二孩”会比“单独二孩”对提高生育率有更大的作用吗?我认为不一定。
不单“全面放开二孩”可能会没多大作用,连全面停止计划生育,甚至全面鼓励生育也不一定会有太大作用。
这是多位人口学者的共同判断,也是那些鼓励生育的国家所面临的普遍现实。
正如李建新所说,当前中国人口问题的“新常态”就是生育率过低。
2010年“六普”生育率仅为1.18,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生育率只有1.04,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2.3。
生育率过低是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等一系列人口结构性问题的总根源。
要解决中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办法提高生育率。
有专家曾说,如果劳动力短缺,可以引进外国移民。
现在我国东部中部均不同程度出现劳动力短缺,沿海地区尤甚,但是移民问题非常复杂,能够引进的合格移民又在哪里呢?而寄希望于用“延迟退休”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也不过是把越烧越短的小蜡头捏细搓长以便多烧几分钟,它能够带来更多光亮吗?世界上所有低生育率的国家都在鼓励生育,唯有我国生育率仅及世代更替水平的一半,却仍在强力限制生育。
正如一位高血压患者连吃了几十年降压药,已经吃成了低血压,为什么还继续给他吃降压药呢?改革计划生育是势在必行。
自主生育也不是别出心裁,横看,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么做的;纵看,除了最近这三十多年,我国其他时候也都是这么做的一4答;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一5答;三十年巨变从1978年到2007年改革开放已三十年,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城镇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只有经历了过去的年代,才深深地感到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无比英明的,无比正确的。
老百姓衣领住行等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
衣——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虽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买布要布票,人们衣着虽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买布要布票,人们衣着的款式颜色很单调每人拥有的衣服数量不多,一套衣服要穿好多年,兄姐长大了,留给弟弟妹妹穿的,常常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再老三,贫穷之家有姐妹共用一条裤子,兄弟共穿一件衣服的,要相亲时有借人家衣服的,当时社会上男女衣服的色彩没有多大差别,就是蓝、黑、灰、军绿组成的服装的主色调。
如今每个家庭平分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齐备,冬天怕冷有羽绒服保暖内衣,保暖鞋,夏天不怕热,有桑蚕丝亚麻等透气性好的面料,,各种服装色彩艳丽,款式新颖,把世界点缀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