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一、形象 当代形象学认为,一个作者不是 按照现实中的异国去描述,而是根据自已的 体悟去创造它。因此形象学研究的是想象的 创造者。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即“全社会对一个集 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 性的阐释。利科认为社会想象实践的多样性 可以从两极间去理解,即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巴柔: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
巴柔 保罗·利科
认同性 意识形态
相异性 乌托邦 贬低 抬高 颠覆功能 狂热
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 美化 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 贬低 对社会具有的功能 对待他者的态度 整合功能 憎恶
社会想象物总是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 能之间的张力上的,即建立在意识形态和 乌托邦两极间的张力上,文学中的异质形 象都处于想象实践的这两极之间,在其中, 可体现出相异性的多样化表达。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文本分析方法 1,词汇 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存 在着一批传播“他者”形象的词汇,它是构成形象 的原始成分,分成两种,即,源于注视者国家用来 定义被注视者国家文的词,和取自被注视者国家、 未经翻译而直接转入注视者国家文本的词。前者如 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倭寇(明)、东人(清末,相 对于批称欧洲人的“西人”)、小日本、东洋兵, 后者如西方人介绍中国时,音译的“阴”、“阳”、 “道”。
保罗·利科的“想象”理论:客体轴 保罗·利科的“想象”理论 客体轴(在场和缺 客体轴( 从文本到行动》 主体轴( 席)和主体轴(思维) (《从文本到行动》 主体轴 思维) 1986 ,Seuil)任何一个想象理论的变化均可在这 两轴构成的座标系中找到位置。 休谟:将形象“归诸于感知,从在场弱化的意义 上说,它只是感知的痕迹”——再现式想象 (古 典式“想象”理论,复制——模仿) 萨特:形象“基本上根据缺席,根据在场的他者 构思”——创造性想象(当代形象学理论) 各种想象理论“ 各种想象理论“根据想象主体是否能意识到形象 和现实间的区别而在第二根轴上展开”。 和现实间的区别而在第二根轴上展开”
第一节 形象学研究概述
其实,非文学性也就是跨学科性,所以这样易引起 主张文学内部研究人士的不满。而形象学为某些民 族主义者所利用,且在18世纪的法国就有主张将文 学纳入文化史研究的传统。 经此“危机”之后,形象研究发展迅速。多学科交 汇,新理论、更多新的批评方法,推动了形象研究。 法国学者巴柔的《比较文学概论》列专章“从文化 形象到总体想象物”,提出: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 则的核心即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我—————他者形象————他者
“我”眼中的“他者” 洋人) “我”创造出的“他者” 洋人) “他者”的形象反映出“我”的形象 国人) (丑陋的
(自卑的
(自满的中
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 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 象色彩。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 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 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 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 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 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 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 交流的关系。
意识形态:“它与任何自塑自我形象,进行戏剧意义上的 意识形态 ‘自我表演’,主动参与游戏和表演的社会群体的需求”相 连,具有集体记忆联结站的功能,“使开创性事件的创始价 值成为整个群体的信仰物”。(利科:《从文本到行动》) 即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现了自我存在,并由 此强化了自我身份——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偏向 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 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 于“认同性”,强化的是本群体的身份,并使用想象出的 认同性” 强化的是本群体的身份, 这种身份支配被描写的相异性(向心) 这种身份支配被描写的相异性(向心) 乌托邦: 乌托邦:这种想象本质上是质疑现实,它具有“社会颠覆功 能”,特点是“维持可能性领域的开放状态”和“在理想与 传统间保持距离”,——以此构造的异国形象偏向于“相 ——以此构造的异国形象偏向于 ——以此构造的异国形象偏向于“ 异性” 并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社会, 异性”,并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社会,当它富含被群 体抑制的潜能时,就是乌托邦式的, 体抑制的潜能时,就是乌托邦式的,为建立一个彻底的相 异性而背离了自身文化观念,因而是颠覆性的形象。( 。(离 异性而背离了自身文化观念,因而是颠覆性的形象。(离 心)
第二节 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巴柔的《比较文学概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 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学意识之中。 1,形象是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 混合物。 2,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 3,套语 一个民族长期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 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如中国人物西方人的 “老毛子”、“大鼻子”等。它是对某文化的概括, 也是该文化的缩影。它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 进行了最有效的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 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1980年代起形象学在欧陆成绩蜚然。远溯 到19世纪,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 究”。
第一节 形象学研究概述
卡雷: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 相互诠释。 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辟专章研究 “人们所看到的外国”。1960年代,比较 文学“危机”争论中,形象学遭到批评。 韦勒克和艾田伯认为此类研究更接近于历 史或思想史,而非文学。约斯特认为,它 强化了民族文学的概念,提倡的是文化的 自足性,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