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拉斐尔圣母像创作的美学特性研究(精)

拉斐尔圣母像创作的美学特性研究(精)

拉斐尔圣母像创作的美学特性研究 _邹琼辉一、拉斐尔的创作概述拉斐尔·圣齐奥(1483-1520 , 1483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小城乌尔比诺,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画师,所以拉斐尔自幼就接受了正统的美术教育, 15岁进入贝鲁基诺画室开始了专业的美术学习,并且展露出了绘画的天分和才华, 17岁就担任了教堂壁画的主创, 21时,拉斐尔定居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同时亦学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并迅速和二人齐名,先后创作出《圣母的婚礼》《雅典学院》《基督的埋葬》《波塞纳之弥撒》等作品。

1519年, 年仅 36岁的拉斐尔在创作中突然死去,一代大师英年早逝,被称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大的遗憾。

圣母像是拉斐尔创作的重要题材,占到了其绘画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他用母性的温存和青春健美的形象实现了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诠释,以至于恩格斯在赞美人类的双手时,谈到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拉斐尔的笔下的圣母像,可见其魅力之巨大。

二、拉斐尔圣母像创作中的美学特性1. 科学之美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的思想上就是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提倡科学文化,使人们从传统、蒙昧的宗教中逐渐挣脱出来。

在美术创作中,很多艺术家都绘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先后将透视法、解剖学等知识运用到绘画中来,一方面改变了之前绘画中的程式化倾向,另一方面也使绘画有了更为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拉斐尔作为文艺复兴成熟时期美术三杰之一,对于绘画中的各种科学研究十分赞同,而且积极主动地将这些理念运用到绘画中去,使得他的圣母像散发出一种科学的光芒,这也是其作品到被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如 1502 年创作的《圣母加冕》 ,就运用了透视法,画中的圣母和基督教徒位于画面的上半部,众多观看者则位于下半部,虽然略显生硬,但是依然体现出了拉斐尔的空间分割意识。

而到了《圣母的婚礼中》 ,这种运用就体现得更明显。

圣母和身后的宫殿建筑形成了一种远近的呼应关系,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宏大的气势,每一个观看者都觉得自己是在触目远眺,从而获得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除了透视法之外,拉斐尔对解剖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草地上的圣母》《金丝雀圣母》和《园丁圣母》等作品中,每一位圣母的肌肉和皮肤都得到了完美和细致的展现,丝毫看不出有任何雕琢的痕迹,给人以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同时在背景的处理上,他喜欢使用优美的自然风景,利用自己精湛的透视技巧体现出风景的悠远和深邃,从而使圣母形象更加清丽和温婉。

所以说,拉斐尔圣母像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科学的塑造手法的运用,在空间上获得了一种三维立体感,在形体上具有雕塑感,而且人物的质感也能得到精致的刻画,这种创新的勇气、智慧和技巧以及作品表现出来的科学之美,都是为后人所称赞的。

2. 人性之美13世纪之前,出于对宗教寓意的表达,所有的圣母像创作都呈现出了一种程式化倾向,即头部要按照严格的比例关系来构成,身体往往都藏在宽大的衣服之后,背景都是平涂的光环,而色彩通常都是最神圣的金色。

圣母像已经不再是一种绘画作品,而是一种宗教寓意的承载者和传达者,被看作是宗教徒和上帝进行神圣精神交流的工具。

而文艺复兴,倡导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的解脱出来, “人”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主义者试图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

作为人文主义思想的支持者和传播者,拉斐尔在其圣母像的创作中践行了这一观念,使得他的圣母像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人性之美。

1507年创作的《花园中圣母》 ,第一次凸显了其圣母像与前人作品的不同,圣母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背后也没有了光环的照耀和宏伟的教堂,两个孩子依偎在母亲的腿部,而母亲则温情地注视着其中的一个孩子,将他的手臂轻轻挽起。

《藤皮圣母》中,画家有意淡化了背景,一改传统绘画中那种沉稳的金字塔造拉斐尔圣母像创作的美学特性研究邹琼辉摘要:圣母像是 13到 16世纪中欧洲绘画的重要题材,被誉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是圣母像创作的集大成者。

他创作的圣母像有着科学的表现技法、人性化的情感表达、完美化的审美追求等,使得这一题材的绘画获得了突破性发展。

本文从拉斐尔的创作经历谈起,就其圣母像创作的美学特性进行了具体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拉斐尔 ;圣母像 ;美学特性美术研究DOI:10.15947/ki.dwt.2014.05.094·36·型,而是以一种轻松和随意的构图描绘出了母亲怀抱婴儿的姿态,画面中的年轻母亲将自己的头部紧紧贴在婴儿的头部,享受着母子之间的亲情。

而拉斐尔 1514年创作的《椅中圣母》中,似乎已经完全脱离了宗教束缚,画中的一位母亲和两个孩子,无论是在面容上还是衣着上,都和现实生活中的母子无异。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拉斐尔逐渐将圣母的崇高较为平凡,他笔下的圣母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现实中平凡的母亲,一个慈祥和蔼的母亲,到最后基本没有了宗教的色彩,这种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表明了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拉斐尔对自己的创造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把自己定位于美好事物和情感的表现者、传播者,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追求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而这种人性化的追求,直到今天还是绘画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拉斐尔对绘画艺术的突破有巨大的意义。

3. 完美之美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十分顺利和幸福,充满了家人的关怀和朋友的帮助,而且他十分谦虚,待人诚恳,更像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这些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他在创作中表现出了一种完美化的追求。

他自己曾经表示,为了创作出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自己经常走上街头,仔细观察每一个女性,然后选取其中最美的一位作为自己的模特。

但是这个模特也只是一个大致的形象,他还要和自己脑海中的理想形象相结合,尽量朝着完美的方向努力。

可以看出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既不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照搬,也不是纯粹的理想化想象,而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结合,力求实现一种理想化的调和美,也就是他心目中的完美。

《西斯廷圣母》被誉为是圣母像中经典之作,画面的帷幕刚刚被揭开,圣母玛利亚身着一件朴实无华的斗篷,她转过头,用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人们忍不住追随着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与心灵的汇合。

环抱着圣婴耶稣,她的双手有力而又柔软,可以看出婴儿对圣母的怀抱是十分依恋的,而教皇和圣女则表现出了对圣母的虔诚。

从构图上看,画面设置十分严谨,虽然有六个人物,但是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合理的位置,既有联系,又不相冲突,实现了一种静态中的动感。

从色彩上看,拉斐尔并没有使用的鲜亮的颜色,而是以传统的褐色和棕色为主,意在表达一种庄重之感。

从背景上看, 为了避免罗列之感,拉斐尔采用了多视点的并列法,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深远的感觉。

西斯廷圣母那种庄重、优美、慈爱得到了完美的刻画,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思。

相传当时意大利很多怀孕的妇女都争抢着将这幅画放在自己的卧室中,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圣母一样,散发出无限的母性光辉。

俄国的圣母像画家克拉姆斯柯依更是将其作为圣母像创作中的典范,称其有着不朽的价值,真正实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4. 时代之美因为拉斐尔在圣母像创作中所体现出的诸多创新, 使得其创作也在客观上具备了一种时代化的特性。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画面中圣母还基本遵循着传统圣母像创作的诸多特性,之后他开始在创作中刻意加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犹如一阵清风吹过,受到了教会和普通民众的普遍认可,他的圣母像作品甚至一度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而且伴随着名气的不断提高,拉斐尔可以超出创作中的契约关系,获得更多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表达总是和民众的口味相一致的,客观上了加快了其作品的传播力度。

如《草地上的圣母》中,圣母身着深红色的上衣和深蓝色的披衣,这两种颜色是人文主义时期的绘画中十分推崇的颜色,既能摆脱宗教绘画中的褐色和灰色,又能够获得一种稳定之感,而且拉斐尔还在圣母上衣的领口,为其加上了一道金边,使得圣母神采奕奕。

《椅中的圣母》中,几乎是当时意大利的妇女衣着的真实写照,圣母的蓝色披衣自然的搭到腿上,披肩和头饰都十分考究,都绣着民间的图案,十分具有意大利的民族特色。

相传这幅作品问世后,很多少女都要求裁缝为自己制作画中的衣服。

所以拉斐尔的圣母像不仅是时代的适应者,也是时尚的引领者,这种时代化特性的表达也是其圣母像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受,他将女性所有美的特质集合于一身,而后将其融入到这个现实世界中,由此获得了现实和理想的统一,当然这与其先进的绘画创作理念、优雅脱俗的艺术气质所分不开的。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人对拉斐尔圣母像创作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1] 王洪香 . 《人文主义色彩的体现——拉斐尔作品中的圣母形像》 . 电影文学, 2008(10 .[2] 陆家齐,苏音 . 《拉斐尔的情侣与 <西斯廷圣母 >》 . 世界文化, 2007(02 .[3] 丁敏,侯吉明 . 《构造性——解析拉斐尔圣母子绘画构图》 . 艺术探索, 2007(01 .[4] 姝娜 . 《浅谈拉斐尔的艺术成就》 .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5] 茹科夫斯基,冯春 . 《拉斐尔的 <圣母 >》 . 俄罗斯文艺, 1998(03 .(邹琼辉,四川音乐学院川音美术学院美术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