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导论》读后感

《逻辑学导论》读后感

读《逻辑学导论》有感逻辑学是研究概念、命题和推理的,特别是研究思维形式,并揭示与之有关的思维规律及思维方法的。

而要进行思维活动,就离不开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正确运用思维形式,遵守思维规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可以说,凡是在有思维活动的地方,就会有逻辑学的作用。

所以,我选择了逻辑学来学习。

人们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而逻辑学正是为人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规范。

如果不按逻辑学提供的规范去做,违反了思维的规律,那么就不可能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

当然,不是说没有学过逻辑就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了。

由于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是贯穿于具体思维活动中的,许多人虽然没有专门学过逻辑,但在长期、反复的思维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也可以自发地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并自发地使自己的思维合乎逻辑。

但是,仅仅靠自发是不能系统地掌握逻辑知识的。

与自觉的逻辑思维相比,自发的逻辑思维往往是有欠缺的。

特别是当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逻辑问题时,学过逻辑和没学过逻辑,逻辑学得好和学得不好就大不一样了。

并且,表达思想靠的是说话和写文章。

话说得好不好,文章写得怎样,跟逻辑有很大关系。

只有按照逻辑学的要求,正确地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才能使说话和写文章有严密的逻辑性。

否则,就可能漏洞百出,甚至让人不知所云。

任何科学都是由概念、命题、推理组成的逻辑体系。

列宁曾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

”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的过程。

特别是在现代,逻辑学更是被直接应用于数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中,成为这些学科的必备的基础性研究手段。

总之,逻辑学对于认识事物、表达思想、开展论辩、进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在各门知识中,逻辑学处于基础地位,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选择《逻辑学导论》11版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在我所浏览的与逻辑学有关的书最详细,内容最丰富,而且是由欧文·M·柯匹编辑的。

欧文·M·柯匹,本书的第一作者,美国著名的逻辑教育家,曾先后执教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匹林斯顿大学和夏威夷大学,柯匹也是以逻辑教育工作特别是教材编写二享誉世界的少数学者之一。

甚至有些美国学者认为,柯匹的《逻辑学导论》已成为有史以来受众最多的逻辑学读物,其读者人数或许只有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可与之匹敌,它不但在英语世界被广泛采用为高校教材,而且已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出版。

我看的这本《逻辑学导论》则是由张建军、潘天群等人翻译的。

看了简介之后,知道这本书是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的一本逻辑学基础课程教科书,而且是有史以来受众最多的逻辑学读物。

柯匹完善了逻辑学教科书的结构,使之在知识上更具有连贯性,而且阅读更方便使用。

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这本书有大量来自现实生活的例证资料与练习题,这让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和清晰地理解逻辑学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的概念和定义,并且,大多例子采自在历史或现实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名著名篇,其内容几乎遍及所有学科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然而,《逻辑学导论》11版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柯匹亲自修改校订的最后一个版本。

这本《逻辑学导论》分为了三部分,分别是逻辑和语言,演绎,和归纳。

第一部分逻辑和语言在这一部分中,分了四个章节,分别交代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语言的用法,定义和谬误。

这部分内容是逻辑学的基础,所以我花了最多时间在这部分上面,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感觉到自己领悟的知识最多也是最实用的。

逻辑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

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确认自己的一些天赋能力,并通过训练增强这些能力。

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

所以,逻辑学的研究致力于阐释、说明与论证关于正确推论的各种原理,展示它们的效用,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提供帮助。

任何论证都是命题构成的,命题是一种可以被肯定或否定的东西,也就是人们通常使用陈述句所断定的东西。

命题是还是构成论证的部件。

推论这个术语则指谓以一个或更多命题作为出发点,得出另一个命题的过程。

论证则是逻辑学所关心的主要对象。

一个论证的结论,就是以论证中的其他命题为根据所得出的那个命题,而这些其他命题,即被肯定或假定为接受结论的根据或理由的命题,则是该论证的前提。

而对于论证的分析,通常有两种分析技法:一种是解析,即用清楚的语言和逻辑顺序表明论证中的命题:另一种是图示,用二维空间关系图展示论证的结构,能够在平面图上直观地显示论证的结构,也更易于展现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的方式。

两种技法都很有用,是很有力的分析工具,运用这两种工具对论证进行分析,可以更彻底地理解论证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所以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最方便适用的一种。

这两种分析方法其实对我们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且不说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常用到解析法,在我们做过的大大小小的练习题,考试题中,审题的过程中往往要用到这两种方法,更直观地举例说,像语文的阅读题,数学的证明题,我们都会运用到解析法和图示法。

只是当时我们仅仅是凭借着感觉和经验在解题,然而,系统地学习过推理技巧与方法之后,比之未曾思考过推理,起进行正确的推理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解题的正确率与速度都会大大提高,这更说明了学习逻辑学的必要性。

学习逻辑学可以习得许多检验推理的正确方法,能够更容易地识别推理错误,从而使这些错误不容易在推理中滞留。

在这些被识别的错误中,有些普通的推理“谬误”或者所谓的“自然”错误,是只要把它们充分弄清就很容易避免的。

推理的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

为了促进这样的训练,许多推理游戏,例如:国际象棋,围棋等都是极好的手段。

而那些用以强化和测试我们的逻辑技能的推理迷题,也无疑是相当实用的。

推理不仅是一项必要的活动,也是一项愉快的活动——当我们解决了为提高技能和使人娱乐双重目的而设计的一些逻辑问题时,它所产生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证实这一点,我花了将近一小时,把书中第一章课后中所给的例题做了两遍,第一遍,没有用书中所教的推理方法,第二遍,仔细阅读理解书中所给的,针对各种类型问题的推理方法,惊奇地发现,运用书中的方法,不仅快速准确地解出了问题,而且思路会更加直观清晰,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走“歪路”和钻进死胡同的情况出现,使解题更高效。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图示中的矩阵,矩阵是一种备选项的图示,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信息时,就可以把它填入表中,它在解答复杂的问题时,能把已知的信息和推出的信息整齐地记录下来,并随着推论的数目不断增长以及论证的链条不断拉长供我们使用。

而在我们要建构的矩阵表中就有空间去表示所有相关的可能选择,并能记录下每一个引出的推论。

语言语言是一种非常精细和复杂的工具,以至于我们可能会忽视它的用法的多样性。

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简单化,而不注意语言使用的语境及其不同使用目的,从而就可能被我们遇到的语词或者话语形式所误导。

本书阐释了语言的多种用法和形式,以及可能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些复杂性而引起的错解和滥用。

关于语言,语言有三种功能:信息性功能、表达性功能和指令性功能,而一个给定语段可能同时行使两种甚或三种功能。

标准语法形式的句子,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并不总是行使与其名称相关的功能。

陈述句可以用作指令性的或者表达性的功能;疑问句可以具有信息性的或指令性的功能,祈使句可以具有信息性或者表达性的功能;感叹句则具有祈使性或者表达性。

然而,语法的形式并不决定语言的功能。

本章节中还教了我们如何区分信念歧见和态度歧见以及不同歧见的解决方法。

两个人可能会在某件事情是否已经实际地发生上意见相左,这种情况称为“信念歧见”。

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都同意已经事实上发生了一件事,因而是信念一致的;但对那件事,他们仍可以具有不同的或者甚至相反的态度。

你可以用语言描述那件事表示赞许,别人却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反对。

这里也存在歧见,但不是信念歧见。

这是对这件事的感受不同,是态度歧见。

当我们要解决歧见的时候,不同类型的歧见需要用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信念歧见可以通过确认事实而得到最好的解决;如果是态度歧见而不是信念歧见,最强烈的歧见可以用朴实无华的真实陈述来表达。

或许可以考虑那种引出愉快或不愉快的结论的事情若不发生将会怎样,或者大量地使用表达性语言来尝试说服方法,在凝结团体意志和取得统一态度中,修辞艺术也可能富有成效。

学了这章内容之后,对日常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学会了辨别歧见以及其解决方法,使得解决争论以及辩论等类似问题能更简单。

按照书中所给的方法,多尝试用于实践中,相信对语言的逻辑能力以及思维都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能使一个人的语言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逻辑性更强,思维也会更为清晰。

在语言中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既实际而且随时可以练习,这更说明了,逻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定义解释词项的意义就是给出它的定义。

定义通过揭示和消除歧义,可以有效解决纯粹言辞之争。

其中,论争分为三种,分别是:1.明显的实质争论,其中没有语词歧义,而且争论双方的确在态度上或信念上对立;2.纯粹的言辞之争,其中出现语词歧义,但根本没有实质歧见;3,表面上是言辞的但实际上是实质的争论,其中既存在语词歧义,也存在论争双方在态度上或信念上对立。

现在,我们来阐明定义如何防止或纠正推理错误。

首先,定义总是符号的定义,因为只有符号才需要定义来说明其意义。

在推理中,定义的主要用途是消除歧义,为此,我们采用五种定义进行区分:规定定义、词典定义、精确定义、理论定义和说服定义。

这五种定义中,前两种主要用于消除歧义,第三种主要用于降低模糊性,第四种用于促进理论理解,而第五种用于影响行为。

定义词项有六种方法,分为外延方法和内涵方法。

外延,一个普遍词项可以正确适用的对象的汇集构成那个词项的外延。

外延方法分为:列举定义、实指定义、准实指定义。

内涵,说明了为词项外延中的所有对象并且仅为那些对象所共有的属性集就是该词项的内涵。

内涵方法则分为:同义定义、操作定义、属加种差定义。

内涵定义的方法可以用于构建规定定义、词典定义、精确定义、理论定义和说服定义中的任何一种。

词项的内涵决定其外延,但外延却不能决定内涵。

因此,几个词项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而外延却相同,但外延不同的词项却不可能具有相同内涵。

其中,属加种差定义有五条传统的规则:1.定义应当揭示种的本质属性;2.定义不能循环;3.定义既不能过宽又不能过窄;4.定义不能用歧义的、晦涩的或比喻的语言来表述;5.定义在可以用肯定的地方就不应当用否定定义。

谬误谬误,是那种看起来正确但经过考察而证明并非如此的论证,也就是推理错误。

本书对常见的欺骗性推理错误类型给出了传统名称,区分出三大类非形式谬误:相干谬误、预设谬误和含混谬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