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读书
笔记
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
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
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是我未见好仁者
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
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分三个
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第二层次是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第一层次是陈述句,孔夫子讲了一个
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不仁的人。

这里的好和恶是
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

其实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
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
是生活的辩证法。

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
不仁的人。

”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
人人格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

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
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

儒家的价值标准就是
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

儒家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

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
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了。

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
恶不仁就是为仁,不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个
层次说明了儒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

第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

意思是说:有
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的力量
的人的。

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

还有一种
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日不违仁,还是可以
做得到吧!
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

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的。

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
了吗?
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盖好仁
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

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

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
未见力不足者。

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
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

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

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盖,疑辞。

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

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

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