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

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

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

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四、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一)①②句:导问: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作者的目的何在?【“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

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

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

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二)③④句导问: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的。

“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

王安石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望岳》教案精品源自教学论文一、学习目标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语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

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唐杜甫(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泰山。

从“岳”“岱宗”“齐鲁”得知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

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青未了”(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三)名句赏析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

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

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

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

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

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

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

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

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

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