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教案
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 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 的? 点拨: 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 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板 四、质疑活动 1. 《登飞来峰》 前两句, 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 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 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 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 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这 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 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 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课 后 反 思 最高层 只缘身在 遮望眼 登高望远 不畏浮云 安石 峰 (宋)王 登 飞 来 书 设 计
①千寻塔( 升(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怕)④只缘身在最高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 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登飞来峰》 前两句、 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教师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 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 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 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 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 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课 《登飞来峰》 题
课 型
新授 课
设 计 人
帅 欢 节次 欢 1 备注
教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 学 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目 能力目标: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标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点 难 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点 教 学 过 程 差 性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导入:由学生背诵,我提问并展示、欣赏楷体书法 《登飞来峰》。 下面由历史老师介绍王安石的主要事迹及写作背 景,大家鼓掌欢迎。(3----4 分钟)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 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 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 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 课 件展示 作者图 像及作 者介绍: 课件 展示飞 来山图 片。 异 设 个 计 教学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