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李煜,公元937年生,978年被赐毒酒死。

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蓬峰居士,徐州人,是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

他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他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下度过的,25岁继位后,史书记载他“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重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

周后死后,李后主立小周后为继室。

他沉湎于丝竹歌舞,很少关心日蹙的国势,南唐小国被灭是不可免的。

李后主也曾挣扎过,但国家迅速灭亡,他是负有责任的,战败被囚后他后悔不听潘佑、李平的忠谏一事也可为佐证。

李煜虽不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朝政上是无可称道的。

他在文艺方面却可谓名副其实的才子。

他:“精究六经,旁综百氏。

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

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

酷好文辞,多所述作。

一游一豫,必以颂室;载笑载言,不忘经义。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文均通,尤精于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着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然大多佚失,他和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合着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词,基本上属婉约派,但又不尽然。

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

除有的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外,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

亡国后,他的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大多是“以血书”的。

或叹怨孤寂之苦,或惆怅梦幻之景,或抒写对人生厌倦之情,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失去政权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与巨痛,流露出对豪华景象的眷恋和对冷酷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

风格也与前不同,摒绝了浓厚的脂粉气,显得哀怨凄恻。

虽说格调未免过于低沉悲凉,但词的思想内容要比前期的深刻得多,艺术也更臻成熟。

亡国后为宋所俘,他在生活与创作上都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

李煜的词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它情酽如醇,词语凝练,真实自然。

小词不小,语浅意深。

词人娴熟于经济的白描手法,勾勒色彩鲜明、真实生动的形象,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赋抽象之物以具体可感,使无生命之物变得有生命,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人物相异的心理状态,或描绘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情感。

一、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

"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

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花何以堪人何以堪 "无奈"二字尽显爱花惜花而无力护花之意。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人的暗喻笔法(暗喻:既只有而无本体)。

下阕明写人事。

"胭脂泪"与上片林花春红照应,盖由杜甫"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化来。

结句以水喻恨,关合一个"长"字。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 桃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桃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桃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桃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着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且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长相思》:一重山。

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

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对“花间”派的语言进行多方面的革新。

1、不镂金俪玉、刻意雕饰李煜作词很少使用修饰成分,尤其避免使用“珠”、“翠”、“兰”、“香”、“绮”、“罗”、“锦”、“绣”等词语。

2、不堆砌实词,使用虚字入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后期小词,直抒胸臆,深沉凄婉,语言明白如话又非淡而无味,抒发词人当阶下囚之后无穷尽的哀愁。

陆游《避暑漫游》中记载:“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

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宋)太宗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词人为写词、抒怀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词人从对现实俘虏生活厌倦写起,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往事知多少”,那“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多少恨”),“胭脂泪,留人醉”(《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往事一桩桩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往事的回忆,使他更觉现时身为囚徒生活的痛苦难以缄默,因而在“小楼昨夜又东风”报道春天讯息时,毫无喜悦之感。

春光,对他只剩下枝枝落红,屈辱生活又历一年。

自然景象不能使他消愁解闷,只使他更锥心泣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是他无限悲戚心怀的真实写照。

一字字重如铅块,泪血凝结。

这笔调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如出一辙,感人至深。

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对故国无限眷顾和对故居犹在、物是人非、河山易主的哀叹溢于言表。

他越追缅过去越感愁思难禁,愁丝百结无法解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的正是江流不断的无限愁、怨、恨。

词人时而将视线投向过去,时而收归现实,几放几收,大幅度跳跃,借词中字句真实地表达了他欲忘往事忘不却,欲断愁思断不绝的翻腾不平、痛上加痛的心情。

诗词总是用形象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抽象的思想必然借助具体的形象才会有生命力。

作者是深得个中三昧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生动,堪称“词眼”,以浩荡奔腾不息、刀劈剑斩不能断的江水,比喻理不清、解不脱、禁不了的愁思,贴自然。

这看似信手拈来,却又非同一般,精妙之极,远胜千百句“愁愁愁”,与李白用夸张的手法写愁产生的结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各有千秋,同为后人称誉不绝。

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少游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动,许多愁”,都是词中佳句,在后人口中传诵,但与李煜的词句比,不是失之于显露,就是显得过于纤巧,自然、生动、情韵均不及李词。

3、不过多省略句子成分或颠倒语序其词作的语句通畅,给人以清水芙蓉、行云流水之感,清爽明快,极近口语,语气连贯,表达思想更为准确;语言不仅具有本色美,而且具有醇厚的诗意。

如:《渔父》: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琼枝玉树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二、准确而凝练的艺术概括注重采取对比的方法,把不同时期的生活、情感浓缩于同一词中,体现出强烈的时空概括性;而且,其概括往往是人们经常见到、感到、体验到的典型事物、典型心理和典型感受,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

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春意将阑。

罗衾不暖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归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后期作品,调子低沉,含思凄婉,抒发词人亡国被俘后那眷恋故国、痛楚难以言说的怀旧情感。

上阕前3句,写生活环境:帘外,潺潺雨声,落红无数的暮春;帘内,薄薄的罗衾抵挡不住五更寒气的侵袭。

以前过的是富贵帝王的生活,现降为阶下之囚,备尝艰辛与屈辱,词人怎能不悲感交集“此中日夕以眼泪洗面”,就是他当时悲痛的心情的表白。

接下去,一反常调,写他“梦里不知”已做了俘虏,仿佛已经忘却故国和失去政权的痛楚,贪享着片时欢乐。

身处困境中,故意只言其欢不说其悲,饮泪强笑,比直说悲痛更觉悲痛十分。

这是生活辩证法,用于文艺,则成艺术辩证法。

词下阕,以“独自莫凭栏”的自我警告,进一步衬托那眷恋与痛苦交织的情思,5个字包含极其丰富复杂的感情。

这是“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结的苦果,诉说故国山河已易姓,想见她一面也不可能。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譬喻照应“春意阑珊”,又说明“别易见难”的程度,像落花为流水卷去,一去不复返,一在天上,一在人间,要见面是“难于上青天”了。

与祖国一别竟成永诀,何等凄苦!“往事只堪哀”,不堪回首,违心地劝诫“独自莫凭栏”。

不去凭栏眺望,能否就从心中抹掉眷念的故国、消除掉亡国的痛苦这是词人自己最理解的啊!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悲志哀,不见一个悲字、哀字,却通篇无不写尽了悲哀痛切之情!李煜善于发掘典型处境与典型心理之间的必然联系,再加上如此合乎人情事理的哲理句的出现,无疑增强了词的说服力,因此,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词作通篇和谐完美1、在立意谋篇上,做到声情与文情的协调一致早期的《浣溪沙》、《菩萨蛮》、《渔父》等调,声情细腻平和;晚期的《破阵子》、《乌夜啼》等,拍式错落,抑扬顿挫;2、依据感情的发展变化结构篇章3、重视结句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上片选取舞会中最令人激动的两个亮点来表现,一写宫廷舞女的表演,一写音乐的演奏。

一排排的宫女从殿后闪亮登场,鱼贯而出,载歌载舞,优美异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