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总第259期
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工程师,一、式单一,适应性不足;乏工程经历;二、计划”,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程实践能力。
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采”。
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
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具有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
将优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成果突出,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精品课程2门、“矿山压力与控制”校精品课程1门;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郭惟嘉 刘 音 陈 静
摘要:在分析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由此制订满足采矿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音(1973-),女,陕西杨凌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山东 青岛 266590)
中图分类号: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36.025
(下转第56页)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10:29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3776.G4.20121206.1029.025.html
2012年第36期
护;掌握发电厂异常运行及故障运行分析。
技能目标:能叙述发电厂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相关参数;会根据相关参数对发电厂进行设备巡视及主要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工作;会对发电厂异常运行及故障运行进行分析。
(2)针对变电站变电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的知识目标:熟悉变电站正常运行相关参数;熟悉变电站设备巡视及主要设备的运行维护;掌握变电站异常运行及故障运行分析。
技能目标:能叙述变电站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相关参数;会根据相关参数对变电站进行设备巡视及主要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工作;会对变电站异常运行及故障运行进行分析。
(3)素质目标。
通过“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该课程内容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电专业各核心岗位所具备的知识修养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电力系统基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内容
根据电专业学生就业的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机检修工核心职业岗位标准,并考虑学生毕业设计、技能鉴定考证的需要,确定“电力系统基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内容。
模块一:电力系统稳态运行
项目一:电力系统的结构
任务1:电力网的接线方式;任务2: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线方式。
项目二: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
任务1: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任务2:电力系统的等值电路;任务3:电力系统潮流特点;任务4:发电厂正常运行;任务5:变电站正常运行。
项目三:电力系统电能质量调整
任务1:电力系统频率调整;任务2:电力系统电压调整。
项目四:电力系统经济运行
任务1:发电厂经济运行;任务2:电力网经济运行。
模块二:电力系统故障运行
项目一:电力系统短路故障运行
任务1:电力系统对称短路故障运行;任务2: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故障运行;任务3:变电站短路故障运行。
项目二:电力系统非全相运行
任务1:单相断线运行;任务2:两相断线运行。
根据以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课程目标,以职业岗位标准为课程内容,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的课程内容,结合火电仿真实训室及变电仿真实训室实现以项目为导向的“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内容的任务驱动教学,定能使学生学好电专业各核心课程,实现高职院校电专业学生毕业即能胜任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机检修工等核心职业岗位,从而实现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娟.变电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焦日升.变电站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杨娟.电气运行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李火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5]于永源.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6]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电网继电保护现场运行导则[Z].2010.
(责任编辑:王祝萍)
与安全》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实现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利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平台,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与煤矿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进煤矿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建立实习模拟矿井,既可节约实习经费也可让学生对矿井有全面的了解。
创建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课程教学、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使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多环节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意识,学会工程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主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科研部门学习交流及矿山企业、科研部门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
山东科技大学已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培养采矿专业人才的协议,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本专业每年将安排1~2名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工程岗位工作,或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学研究等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其次,从煤矿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改革传统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适应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由于卓越工程师型的学生依据其培养方案有半年的毕业实习是在煤矿现场进行,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也将由现场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评定。
学生的毕业论文由学校和煤矿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审核。
审核合格可参加答辩;审核不合格须重做,来年进行答辩。
毕业答辩委员会则由学校专业教师和签约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共同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考核也可改变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通过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对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中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期望使之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采矿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比更科学,使毕业后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王祝萍)
(上接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