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共14分)【甲】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志:记。
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
③占:占卜。
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
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
⑥忭: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B.佳木秀.而繁阴秀:草木茂盛C.民方.以为忧方:刚才D.甲子又雨.雨:下雨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四时之.景不同/ 雨麦于岐山之.阳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马说》)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吏相与庆于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①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②而优游,逍遥而徜徉,无外物以汩③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节选自《松风阁记》)【注释】①方舟上人:一个名叫方舟的和尚。
②偃(yǎn)蹇:托病不做事。
③汩(ɡǔ):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林壑尤.美尤:___________②其大风至.至: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①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于松可以适吾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醉翁亭”得名缘由是,【乙】文中“松风阁”得名缘由是;【甲】【乙】两文作者在游历的过程中相同的心情是。
(3分)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0分)【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刻露:鲜明地显露。
本:根据。
上:皇上。
刺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1~4题。
(14分)【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搂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每个1分,计4分)⑴而或长烟一空.空:______________⑵野芳发.而幽香发:______________⑶而乐亦无穷.也穷:______________⑷于时冰皮始解.解:______________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其.喜洋洋者矣/ 其.真无马耶B. 朝而.往/ 面山而.居C. 若脱笼之.鹄/ 何陋之.有D. 山峦为.晴雪所洗/ 不足为.外人道也3. 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 三段短文都围绕春天而写。
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丙文描绘万物复苏的田野春光。
B. 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
甲文的渔歌互答,乙文的朝往暮归,丙文的如鹄出笼,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 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