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醉翁亭记》复习题及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野蔌.,杂然弈.者胜,觥筹..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白发,颓然..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环:2、尤:3、蔚然:4、深:5、回:6、翼然:7、临:8、作:9、名: 10、辄: 11、意: 12、得:13、寓: 14、霏: 15、开: 16、归:17、暝: 18、晦: 19、芳: 20、发:21、秀: 22、繁: 23、时: 24、穷:25、负: 26、伛偻: 27、提携: 28、绝:29、渔: 30、为: 31、冽: 32、山肴:33、蔌: 34、杂然: 35、陈: 36、酣:37、丝: 38、竹: 39、弈: 40、觥:41、筹: 42、苍颜: 43、颓然: 44、已而:45、翳: 46、去: 47、乐其乐: 48、谓:二、翻译下列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三、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段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话是:。

2、第一段描写的景物主要是,描写的顺序是。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第一段中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关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是。

5、第一段点明“醉翁”深意的是哪一句话?6、第二段作者用对偶句,描绘了山间早晚景色。

是朝,是明,是暮,是晦。

写景方式是。

7、第二段写四季景色,抓住了季节特点,春季写花,夏季写,秋季写,冬季写。

8、第二、第三段每段可用一个字来突出其内容。

第二段为,第三段为。

这两字有因果关系,因而,由起。

9、第三段中最能体现滁人游山的盛况的一句话是,作者写滁人游的场面与太守有什么关系?10、第三段作者写太守醉之前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和众宾欢的场景?从中可反映出什么?11、太守与宾客的宴游是检朴的,从中可以看出太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2、第三段写作层次非常清晰,可各用文中的一个三字短语来概括其大意,分别为,、、。

13、第三段中,“太守醉也”的“醉”有哪两层意思?14、第四段中描写傍晚时山间景色的句子是。

15、第四段写“禽鸟知山林这乐,而不知人之乐”这句话有何用意?16、“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写出了众人归去之时的情景。

此句语言特点是,照应了上文的哪句话?17、在文中找出主旨句。

18、第四段中作者巧妙的用之乐衬托之乐,又以之乐衬托之乐。

19、“醉能同其乐”与第一段哪个内容、哪个句话相呼应?2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1、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展露的旷达胸襟。

参考答案:一、1、环:环绕 2、尤:特别、尤其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深:幽深5、回:回环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7、临:靠近8、作:建造9、名:命名 10、辄:就11、意:情趣 12、得:领会 13、寓:寄托 14、霏:雾气 15、开:散开16、归:聚拢 17、暝:昏暗 18、晦:阴暗 19、芳:香 20、发:开 21、秀:发荣滋长 22、繁:繁茂 23、时:季24、穷:尽 25、负:背 26、伛偻:驼背,指老人 27、提携:牵、领,指小孩 28、绝:断 29、渔:捕鱼 30、为:做、酿造 31、冽:清 32、山肴:野味 33、蔌:菜蔬 34、杂然:多而乱35、陈:陈列、摆开 36、酣:尽兴地喝酒 37、丝:弦乐器 38、竹:管乐器 39、弈:下棋 40、觥:酒杯41、筹:酒筹 42、苍颜:脸色苍老 43、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44、已而:不久 45、翳:遮盖 46、去:离开 47、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48、谓:为,是二、略三、1、环滁皆山也。

2、醉翁亭;由远到近、由上到下。

3、引出下文。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日出;林霏开;去归;岩穴暝;从早到晚。

7、树;风霜;水石。

8、景;宴;因景而宴;宴由景起。

9、伛偻提携;滁人如此兴高采烈,是因为生活安定幸福,而生活安定幸福,正是太守励精图治、治理有方的结果。

10、体现了太守能把百姓放在首位,反映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11、太守是一个勤于政事、廉洁奉公的人。

12、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13、一是为酒而“醉”,一是为山水之景而“醉”。

1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15、用禽鸟来类比游客,说明他们不知道太守的真正乐趣之所在。

16、生动简洁;暮而归。

1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8、禽鸟;游人;游人;太守。

19、与第一段中醉翁亭的命名呼应;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

20、总结全文,揭示文章主题。

2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013年房山一模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⑴云归而岩穴暝归:⑵伛偻提携提携: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 野芳发而幽香⑵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14.从①②段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欧阳修的境界不仅在于,而且在于。

(2分)参考答案:12.⑴聚拢⑵ 领着、带着,这里代小孩⑶离开评分:本题3分。

每词1分。

13. ⑴野花开放发出清幽的香味⑵醒来能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评分:本题4分。

每句2分。

14.山水之美;人之乐(或:与民同乐)评分:本题2分。

中考真题对比阅读:(2013·辽宁丹东)【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杂然而前陈.者⑵宴酣.之乐⑶有风飒然而至.者⑷庶人安.得共之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19.(1)摆放(2)尽兴地喝酒(3)到(来)(4)怎么(每个1分,共4分)20.(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2分)(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2分)21.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2分)(2012湖北恩施)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者,众宾欢也。

..。

(2)起坐而喧哗(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4)请循.其本。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

【A段】主要写的是;【8段】主要写的是。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18.(2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

19.(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20.(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

21.(2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来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