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仅供参考)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通用)

(仅供参考)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通用)


③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④自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a. 昼夜交替现象
b. 地方时: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 1 5 º ,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
时,相差1小时;相差N个时区,则相差N小时,按照“东加西减”的方法。
注:北京时间就是中国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º经线上的地方时。
A:方向:(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判断:(其他方式:以指南针、北极星、手表定方向)
方 向
有指向标
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
无指向标
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
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表示方式:a、数字式 如1:100 000或1/100 000 b、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c、线段式 0 1 2 3 4千米
南极圈 (66.5°S)
几条重要的纬线
南温带
南寒带
南极圈(66.5°S)
五带的分布
90ºN 高纬度 中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90ºS 低、中、高纬
60ºN 30ºN
赤道0º
30ºS 60ºS
北半球 南半球
90ºN
20ºW
西半球
180º
160ºE
东半球
180º
赤道

南、北半球
90ºS
东、西半球
三、地图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海底地形:大陆架(坡度缓,水深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海 沟(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洋盆、大洋中脊(新海洋诞生的地方)。 三、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它们是由于各大板块的相互运动(水平运动:相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
(1)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①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②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一周为一天,就是24小时。
1、地球绕着固定的轴转动,称之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北极(N)、南极(S)。
2、经线与纬线
3、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4、几个重要的分界
北极圈 (66.5°N)
北寒带
北极圈(66.5°N)
北回归线 (23.5°N)
南回归线 (23.5°S)
赤道 (0°)
北温带 热带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 南回归线(23.5°S)
(2)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的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就是公转,公转一周(即周期)为一年。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注: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º34ʹ的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③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a. 一年四季的变化。注:(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
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
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
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
b.地球的五带
(a)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或者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的。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一) 七年级上册 一、海洋与陆地 1、世界海陆比例:海洋占71%,陆地占29%。 2、全世界共有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其他几个海峡或运河也要注意) 二、世界地形 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页码:!2/2! 0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
比 例 尺
范围、内容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时,比例尺较大的地图比比例尺较小的要精确些)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的出主意有,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山高、海深的数字
等,叫做注记。(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 2、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4)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3、 颜色与地形:黄色——陆地,蓝色——水域,绿色——平原,大面积黄色或棕色 ——高原,长条形黄色或棕色——山脉,众多小块黄色——丘陵 4、 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
( b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
带。

热带
有太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页码:!1/2! 0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
二、地球仪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 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的弧线,叫经线
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
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直至成点
形状 半圆
圆,除极点外
度数 从本初子午线0°到180°E(W)
从赤道(0°)到90°N(S)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变化 从西向东增大为东经;从东向西增大为西经。 从南向北增大为北纬;从北向南增大为南纬。
特殊线 本初子午线(0º);180º(日界线);20ºW和 赤道(0º);南、北回归线(23.5ºS、N);
160º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南、北极圈(66.5ºS、N)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七年级上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