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绪论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史学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班固《汉书·艺文志》分:1、辑略(总序);2、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3、诸子略(儒、道、法、阴阳等);4、诗赋略;5、兵书略(权谋、形势、技巧);6、术数略(天文、五行、刑法);7、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记、旧事、杂事),丁部(诗赋、图赞)。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甲部(五经)、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诗赋)。
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二)中国近代史学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阶级史学家,开始从脱离现实的繁琐考据转向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封建史学的藩篱开始被冲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
(三)中国现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三十年历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李大钊《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史学理论著作,对建立历史科学理论体系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史学史学科。
参考书目:金毓黼《中国史学史》,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王玉璋《中国史学史概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张孟伦《中国史学史》,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第一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第一节历史意识与中国史学的起源一、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二、中国史学的起源(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二)史学意识第二节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巫瞽是最初的史官。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商代史官:作册、贞人、太史等。
周代史官: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
史官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第三节史书编修的演变一、史书编修在内容上的逐渐扩大甲骨卜辞包括四部分:①序辞②命辞③占辞④验辞《尚书》文体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以记事为主,但记事过于简略。
二、史书编修在记时方面的发展甲骨文记事方法:干支记日,置于文首;记年、月用数字,置于文后,顺序是日、月、年。
如“癸巳,卜贞,王□亡□?十二月,在齐□,隹王来征人方”。
金文记事也是干支记日,数字记年月。
如《大盂鼎》铭开端只记月,最后才记年。
如:“隹九月,王在宗周,命盂”,到了最后才记“隹王廿又三祀”。
《春秋》记时,时以鲁国隐公以后十二代国君的先后为次序,按年、时(季)、月、日排比史事。
第四节夏商周时期的史学思想一、历史观的演变1、商代的天命史观2、西周信天命而重人事的观点3、春秋时期对天命观的怀疑和对人事的重视二、孔子的史学思想1、畏天命重人事的天人观。
2、历史变化的损益论。
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
4、详近略远、多闻阙疑的史学方法论。
第五节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著一、《尚书》《尚书》为孔子删定。
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
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
今文、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
体例: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学术价值:①史料价值极大。
②编纂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尚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全书按朝代先后进行编排,每一朝代又按帝王顺序进行排列,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开创了后世地理志的先例。
二、《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用鲁国纪元,“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史学价值:①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撰写方法。
②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早可信的文献资料。
③开创了私人著史与私人讲史的先例。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三、《周礼》《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年改称《周礼》。
全书六篇,按六官分述。
六官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冬官全亡,汉儒以《考工记》补之。
本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2、属辞比事3、《尚书》二、简答1、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
2、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3、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第二章战国时期的史学第一节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一、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2、社会大动荡,诸国争霸,为思想界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环境。
3、随着“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也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1、在前代史学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期史著如《铎氏微》、《春秋事语》、《虞氏春秋》、《纪年》、《世本》、《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大事记》等。
2、历史观有了新的发展,人们正逐渐摆脱天命史观,更注重人的作用。
3、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
4、该时期重视史德,将“信”视为修史的准则,初步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史料构成一、编年体史著;二、国别体史著;三、资料汇编著述;四、历史地理文献;五、诸子的著述;六、自然科学著作;七、出土的竹简、帛书等史料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史官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设置概况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的职责1、记录、出纳王命,撰写本国国史。
2、参加盟会、掌管文书。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思想一、天命论与阴阳五行思想早期的五行思想可追溯到《尚书·洪范》,邹衍把自然观运用到社会历史观领域时,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
二、社会发展观1、韩非子2、墨子3、荀子4、风胡子。
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观方面,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即以石、玉、铜、铁四种兵器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现代考古学对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期相似。
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1、墨子、孟子等人主张法先王2、荀子、韩非子等人主张法后王第五节战国时期的重要史著一、《左传》(一)《左传》的作者及成书时间问题《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按鲁国十二公的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
《左传》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是左丘明,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当在战国中叶。
(二)《左传》的编纂特点1、《左传》试图把分散于各个流传渠道的史事汇合起来,包容在一书之中,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及诸侯国兴亡之迹和当时社会的轮廓。
2、取材广泛,而善于运笔。
3、叙事分别主次轻重。
4、文字通俗清晰,简洁精练,准确明快,尤长于描写人物和战争,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
(三)《左传》的史学思想1、社会历史进化观点。
2、惩恶劝善思想。
3、对世俗迷信的信任态度。
4、轻天命而重人事的思想。
5、提倡记载史事必须据事直书。
(四)《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
2、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
3、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国语》(一)作者及成书时间《左传》称《春秋内传》,《国语》称《春秋外传》。
最初作者是左丘明,最后成书应在战国初期,最后写定者当为战国人。
(二)内容记事上起秦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讫智伯灭亡(前453年)。
全书共21卷,分国编排史料,《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记事196条,《周语》33条,《鲁语》37条,《齐语》6条,《晋语》92条,《郑语》1条,《楚语》18条,《吴语》7条,《越语》2条。
(三)体例特点1、按照国别叙述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以记言为主。
3、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
三、《战国策》《战国策》原是一部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论的资料汇编,后经过西汉刘向系统的整理,又经过北宋名儒曾巩的编订、校补。
记事上“继《春秋》之后,讫汉楚之起”。
全书记述了12国,共33卷,东周1卷,西周1卷,秦5卷,齐6卷,楚4卷,赵4卷,魏4卷,韩3卷,燕3卷,宋、卫合为1卷,中山1卷。
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四、《逸周书》《汉书·艺文志》称其为《周书》。
许慎《说文解字》因其所记载乃《尚书·周书》所无,以为是孔子删《尚书》之余,所以称之为《逸周书》。
《逸周书》的成书时间,除了《世俘》、《克殷》、《商誓》等篇系西周初年的作品外,其余多出自战国时期人之手,也有少数篇章为秦汉学者所为。
《逸周书》在汉代有71篇,今存60篇,其余11篇有目无文。
其内容包括西周、春秋时代约为六百年的事迹,上自周文、武王,下讫周景王,其中反映西周初年历史活动的篇幅最多,占了全书的五分之四。
《逸周书》与《尚书》相类,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史料价值极高,向来被认为是研究周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五、《世本》《世本》的作者与成书时间:书中称赵王迁(前135~前118)为“今王”,由此可知《世本》当为战国末年赵国人所编。
《世本》是一部档案资料汇编,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春秋。
有《帝系》、《纪》、《王侯谱》、《世家》、《大夫谱》、《传》、《氏姓》、《居》、《作》、《谥法》等篇,可谓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雏形。
《世本》的史料价值很高。
六、《山海经》旧传《山海经》为夏禹或伯益所作,据今人考证,《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经秦汉而有所增删。
今晋郭璞注本18卷,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
第一部分《山经》,有《东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5篇。
第二部分《海经》有《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8篇。
第三部分《大荒经》,有《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篇。
七、《穆天子传》《穆天子传》,出自晋代《汲冢书》的竹书,叙述周穆王西游之事,是我国第一部游记体地理著作,记载了周代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交往情况和有关地理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