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又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A、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体。

①《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该书,称作“《竹书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

该书唐以后就不见于著录,约宋代亡佚。

明嘉靖年间出现一本《竹书纪年》二卷,为伪作。

近代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

②《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

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

B、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

C、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①《国语》:作者左丘明。

又称为《左氏外传》。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

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②《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是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

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

记事起讫: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

《战国纵横家书》也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

D、其他史著①《逸周书》: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

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

②《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士相见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的史料。

③《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下设360个官。

④《山海经》:性质相当于地理志。

全书共18篇,三万零八百字。

全书通过神话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矿藏共226处。

载了260多种动物,130多种植物。

第一节朝史学概述秦有御史、内史等史官。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⒈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

⒉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共52万6千5百字。

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

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

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的来源: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B、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

(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⒊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第三节《汉书》的史学成就及班固的史学思想一、班固著《汉书》班固字孟坚(32——92),扶风安陵(咸阳东)人。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三、班固的史学思想:班固是封建时代正统的史学家。

《汉书》中表现出他浓厚的封建意识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第四节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一、《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东观,在洛阳南宫,章、和二帝后,为收藏图书之所。

历时160余年。

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它的体例: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

二、荀悦《汉纪》:荀悦(148——209),字仲豫,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陈寿修《三国志》及裴注《三国志》一、陈寿修《三国志》:陈寿(22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四川南充)人。

二、《三国志》内容及特点:全书65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起义(184)——西晋灭吴(280)(220曹丕代汉建魏——280)前后共60年的历史。

特点:(1)《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

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

(2)《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3)《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

(4)叙事简约,以致疏略三、裴松之注《三国志》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山西闻喜)。

四、《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据《三国志》、裴注及有关杂记、遗闻趣事等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尊刘抑曹。

在人物的塑造上,《三国演义》美化刘备集团,丑化曹操和孙权集团。

第二节范晔与《后汉书》一、范晔其人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398——445)。

二、《后汉书》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历史。

由十纪、八十列传组成。

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纪传合成一部,共120卷。

A、编纂体例上在因袭《汉书》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见。

B、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

C、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A、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

B、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第三节其他史家与史著A、《宋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任吏部尚书、尚书令等职。

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

记事起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刘裕掌东晋大权时,下迄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篡宋建齐,共75年史事。

B、《南齐书》:萧子显(489——557),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江苏常州西北)人。

《南齐书》记事起自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专权,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30余年史事。

C、《魏书》:魏收(506——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

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1)奉诏撰《魏书》,至天保五年(554)完成。

全书多次修改,现共130卷,其中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

记事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68),下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包括183年史事。

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著作:A、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

B、郦道元,字善长,今河北涿州人,生活在北魏,官至东荆州刺史。

著有《水经注》40卷,记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

注文达30万字,是《水经》的20倍。

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

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的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沿革、风土民情及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