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两极稳定论: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多极稳定论:多伊奇和辛格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
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 的反对。
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霸权稳定论:单极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
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
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
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
吉尔平和克拉斯勒认为国家对于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感兴趣。
但是,利益的获得可能引起相关利益分配上得与失的冲突。
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
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
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蒂莫希·麦克昂提出,英国在19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
阿瑟·斯坦认为,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并不是出自霸权政策,而是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
戴维·雷克和邓肯·斯奈达尔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
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 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趣和能力支持一个开放的体系。
霸权周期理论/长周期理论:莫德尔斯基认为,全球性政治体系领导权的更替存在着周期,这一周期包括四个阶段:(1)全球战争阶段,其特征是大范围严重的暴力,全球性战争将决定霸主更替,宣告全球政治体系产生新的领导,进入实力高度集中的新阶段。
(2)世界权力阶段,在该阶段,某个民族国家有实力成为全球领导者并执行新的计划;(3)权威丧失阶段,这个阶段里,提出了世界领导者的合法性问题,新的问题进入了全球议程;(4)权力分散阶段,在该阶段,世界领导国的权力衰落到低点,一个或多个挑战国(原来可能是全球领导者的盟国)组织起新的同盟,向领导国发起挑战。
根据长周期理论,崛起的大国要获得体系的领导权,必将经历全球战争。
全球战争是体系领导国的选择机制,也是世界政治体系循环周期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自然选择作用。
因此,长周期理论认为,全球战争将继续下去,除非出现某种替代性的全球决策机制,能够决定体系领导权的归属。
权力转移理论:奥根斯基。
强调权力分配的变化会增加战争爆发的危险。
奥根斯基认为,当权力差距缩小时,尤其是一个敌对的力图改变现状的挑战者与曾经较为强大的现状维持者之间实力接近时,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换言之,战争源于大国间的增长速度不同,特别是当主导国与挑战者增长速度的不同使后者能够超越前者时。
与吉尔平所不同的是,奥根斯基不仅认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能对挑战者进行防御性打击,而且认为挑战者如果认识到主导国家的这种意图,也可能发动战争,出其不意的首先进行打击,并从中占得先机。
安全困境: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
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安全困境出现的条件:无政府状态;国家希望生存。
均势理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原因有两个:(1)权力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2)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不稳定。
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
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
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自身势力到达制衡目的(内部均势)。
如果自己实力不足,也可以通过结盟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
(外部均势)合作安全:合作安全以“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等安全观念为基础,在安全利益相互冲突的国家之间展开政治和安全对话,加强相互信任,达到相互安全的目的。
建立合作安全机制的前提条件比较简单,只要参与各方有避免对抗和冲突的政治意愿,合作安全就能够展开。
冷战期间,欧安会就是两大对立集团为谋求欧洲的缓和而建立起来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主要是亚太国家,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合作安全概念。
当代合作安全的典型是欧安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非排他性,即成员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广泛性,即包括政治、经济、人权、环保等非军事领域里的合作;非强制性,不建立强制机制。
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代表的亚太合作安全还具有亚太模式或“东盟模式”的特性:(1)合作的非正式性和灵活性,主要是非正式的对话和磋商;(2)渐进主义,强调平等和协商一致原则。
新安全观:针对冷战后安全威胁变化的需要,中国提出的一种新的安全观念,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安全面临的威胁来源:取决于国家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不是实力差距,一国是否成为威胁取决于一个国家奉行的内外政策;构成国际安全的基本条件:共同利益、相互信任和经济发展;维护持久安全的方法:扩大共同利益、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和加强经济合作。
安全合作的原则是不针对第三方、不干涉内政和平等协商。
集体安全:集体安全,就是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根据集体安全理论,一国如果侵犯他国,必然遭到其余所有国家的反对和制约,从而使任何侵略行为遭到失败,使潜在的侵略意图得到遏制。
集体安全方案包括两个原则:威慑原则和普遍性原则。
威慑原则指的是,试图使用武力者将立即遭到一个反侵略国际联盟的反击;普遍性原则是指,所有国家对侵略者的认识一致并反对之,所有国家都有义务以适当的方式加入到反侵略的行动中。
这样,集体安全通过形成压倒性的反侵略联合力量来威慑或一致侵略,从而促成国际冲突的解决。
理想的集体安全四个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即建立在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基础之上;(2)以集体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合法和有效的冲突管理机制;(3)内向性,即没有特定的假想敌,没有对立的敌国和敌对集团;(4)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之上。
全球性集体安全的实践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
在实践中,全球性集体安全往往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国际联盟的失败和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受的各种挫折都表明了这一点。
除了全球性集体安全,还存在许多地区层次上的集体安全。
地区层次上的集体安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该地区只有一个主导大国,第二种情况是该地区有两个以上大国。
在前一种情况下建立集体安全的前提条件是主导大国的偏好选择,如美洲国家互助条约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
在后一种情况下建立集体安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三条:集体的力量大于任何一国;大国接受国际秩序的现状;大国拥有相似的价值体系和安全观念。
例如海湾合作委员会。
文明冲突论:亨廷顿认为,冷战之后,国际冲突的基本源泉将是文化,而非意识形态和经济。
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间。
文明冲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地区层次,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以国内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二是全球层次,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国冲突。
文明断裂带最容易爆发冲突。
易发战争文明差异导致冲突的原因包括:文明冲突由来已久;文化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而文化差异又不易解决,因此文化之间的摩擦、冲突越来越多,尤其是对西方价值观的反对愈发激烈;现代化变迁导致个性解放,对国家的忠诚下降,宗教填补了信仰真空;经济地区主义使得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
对文明冲突的批判:(1)冷战结束前也是文明冲突,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冷战都不是文明内部冲突。
(2)冷战后,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那么对国家的忠诚为什么会转向文明。
民族主义的力量在于把个人文化亲近力与权力机构国家结合起来,文明还难以取代民族主义的地位。
(3)文明发动冲突的行动能力吗?如果认为文明的核心国家代表文明,这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并非所有文明都有文明核心国家,二是这样的理论框架与现实主义还有什么区别;(3)冷战后,文明内部冲突不亚于文明间之间的战争,海湾、科索沃。
911后穆斯林政府对美支持表明国家利益高于文明的作用。
相互依存: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行为体或者事件相互影响的情势,其中必然涉及成本和收益。
完全均等或纯粹依赖都较为罕见,不对称相互依赖是最常见的情形。
不对称相互依赖就是“相互的但有不平等的依附关系”。
依赖性较少的行为体经常可能把相依赖关系作为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或者影响其他问题,这就是相互依赖关系中政治讨价还价过程的核心所在。
相互依存的成本:短期的敏感性和长期的脆弱性。
(1)敏感性:指依赖效应的强度和速度,即体系的一个部分得变化在多长时间里引起另一部分发生变化。
(2)脆弱性:是指改变相互依存体系结构得相对成本,即逃离体系或改变游戏规则的成本。
相互依存的收益:(1)零和:你的所失即是我的所得,反之亦然;(2)正和:大家都获益;负和:大家都受损。
复合相互依存:是国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其基本特征是:(1)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或对外部门的正式联系;非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跨国组织的联系。
(2)世界政治中各问题之间无明确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首位,内政与外交之间界线模糊;(3)在复合相互依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政府不在自己所处的地区内或在某些问题上对其他政府使用武力。
武力变成了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
”多数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的结果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