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工程》读书心得工业工程(IE)诞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其不同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工程,它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工程学科,并且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要学习工业工程,《基础工业工程》则是工业工程的入门级书籍,此外还应学习《运筹学》、《人因工程学》、《物流工程》等书籍。
1.定义对于工业工程,美国工业工程学会对其的定义表述如下:“工业工程(IE),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
”而日本IE协会对其定义为:“IE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探求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从美国的工业工程定义当中,读者或许可获知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即所有人类及非人类参与的活动,只要有动作出现的,都可应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分析和改善,使之达到最佳的生产或服务目的。
而日本所做的定义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仅清楚地说明了IE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而且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出了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之处。
2.知识结构工业工程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而工作研究则是其最重要的基础技术。
工作研究的主要技术则分为两大部分,即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
方法研究(又称基础IE)方法研究是以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以作业系统为对象,研究合理的工作程序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并确定标准作业时间的一种技术。
其特点包含求新意识、整体优化的意识、寻求最佳的作业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分为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三部分。
程序分析:是依照工作流程,从第一个工作地到最后一个工作地,全面地分析有无多余、重复、不合理的作业,包括:程序是否合理、搬运是否过多、延迟等待是否太长等问题,并通过对整个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来改进现行的作业方法及空间布置,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其对生产过程进行宏观、全面且系统而概略的分析,而非针对某个生产岗位或生产环节。
程序分析的方法包含为1个不忘、4大原则、5个方面和5W1H技术,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工艺程序分析、流程程序分析、布置和经路分析和管理事物分析。
(1)工艺程序分析:指以生产系统或工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着手对某一工作系统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和改进之前,对生产系统全过程所进行的概率分析,以便对生产系统进行简略、全面和一般性的了解,进而从宏观上发现问题,为后面的流程程序分析、布置和经路分析做准备。
工艺程序分析以工艺程序图为分析工具,能形象的展现工作流程的全面概况以及各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研究人员从总体上去发现问题。
(2)流程程序分析:指以产品或零件的制造全过程为研究对象,吧加工工艺划分为加工、检查、搬运、等待和储蓄等五种状态进行记录,是程序分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技术。
其可分为材料和产品流程程序分析(物料型)和人员流程程序分析(人流型),分析工具为流程程序分析。
(3)布置和经路分析:指以作业现场为分析对象,对产品、零件的现场布置或作业者的移动路线进行分析,可分为线路图和线图两种方法。
分析工具仍是“5W1H”和“ECRS”四大原则。
(4)管理事务分析:指以业务处理、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管理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行管理业务流程的调查分析,改善不合理的流程,设计出合理流程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生产计划、现场控制、作业人员的出勤记录和绩效考核等信息交流活动与事物工作进行分析,其对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业分析:通过对以人为主的工序的详细研究,使作业者、作业对象、作业工具三者科学合理的布置和安排,达到工序结构合理,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作业工时消耗、缩短整个作业的时间,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目的而做的分析。
相对程序分析而言,作业分析是研究一道工序的运行过程,分析到操作为止;而程序分析则是对整个生产的运行过程,分析到工序为止。
(1)人—机作业分析:通过对某一项作业的现场勘查,记录操作者和机器设备在同一时间内的工作情况并加以分析,进而寻求合理的操作方法,以使人和机器的配合更加协调,并充分发挥人和机器的效率。
(2)联合作业分析:指当几个作业人员共同作业于一项工作时,对作业人员时间上的关系的分析,以及排除作业热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经济、不均衡、不合理和浪费等现象的一种方法。
(3)双手作业分析:生产现场的某些作业以工序的操作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观察和记录器过程,并重点了解双手如何实际操作的分析方法。
动作分析: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并将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点的一套分析方法。
动作可大致分为加工、移动、拿取和等待,且分为必要的动作和不必要的动作两类。
(1)动素分析:指把作业动作进一步细分为手、足、眼、头等细微的人体各部位的一个一个的动作,以便进行极其细微的分析和讨论。
动素分为有效、辅助和无效动素三类,并总结为18个动作,可通过分析表和动素分析表进行总结分析。
(2)影像分析:指利用照相机、电影摄影机、摄像与录音机等声像设备来记录人的动作,并进行动作研究的技术。
分为慢速影像动作分析和细微动作影像分析两种。
(3)动作经济原则:指人为了以最低限的疲劳获得最高的效率,寻求最合理的作业动作时应遵守的原则。
其四大基本原则为减少动作的数量、双手同时进行动作、缩短动作距离和轻松动作。
在进行改善分析时,应针对动作方法、作业现场布置和工夹具与机器这个三个要素进行分别讨论。
(4)作业改善:即对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按照减少动作数、双手同时进行动作、缩短动作距离、轻快动作这四大基本原则对作业进行改善。
作业测定作业测定着重介绍了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标准资料法和学习曲线几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作业时间测定的方法。
秒表时间研究:指在一段时间内用秒表或电子计时器对操作者的作业执行情况进行直接、连续的观测,把工作时间和有关工作的其他参数,以及与标准概念相比较的对执行情况的估价等数据一起记录下来,并结合组织所制定的宽放政策来确定操作者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的方法。
该方法采用密集型抽样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用于对重复的操作测定标准时间,优点是直观,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缺点是耗时较长。
所需用到的工具为计时器和记录板。
标准时间测出来后,还需要运用适当的评定方法进行评定,常用的几种方法为:速度评定法、平准化法、客观评定法与合成评定法。
工作抽样:指对作业者和机器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瞬时观察,调查各种作业活动事项的发生次数及发生率,进行工时研究,并用统计方法推断个观测项目的时间构成及变化情况。
其原理来自于数理统计的理论,以概率法则作为基础,可用于作业改善和制定标准时间,优点是测定效率高且经济,观测数据失真小、准确性高,随机性很强,方法简便适用,观测结果精度易保证;缺点是有时往返走路时间长,只能得到平均结果得不到详尽细致的个别差异数据,对生产周期短或重复性高的作业不如秒表法方便精确等。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该方法不需经过秒表进行直接时间测定,利用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的时间标准来确定进行各种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其特点是:在确定标准时间时不需要进行作业评定,需对操作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得到各项基本动作的时间值,可以不用秒表并在作业前就确定标准时间,是流水线平整的最佳方法。
该方法可建立标准时间、为生产的实现评估提供依据,包含方法时间衡量(MTM)、工作因素法(WF简易法)、模特排时法三种。
标准资料法:指利用标准资料来综合指定各种作业的标准时间的方法,其中标准资料就是实现通过作业测定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编制而成的某种结构的作业要素正常时间值的数据库。
此法是以其他作业测定方法为基础,积累的是作业要素的时间数据,能较快的制定出一项新作业的标准时间,所依据的资料数量多范围广,可排除数据的偶然误差并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
学习曲线:指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用来表示单件产品工时消耗和连续累计产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变化曲线。
影响因素大致为:操作者动作的熟练程度、改善操作者的工装、产品设计变化有助于降低工时等。
现场管理方法指为满足顾客需求的四要素(货物量和交货期、品质、价格和售后服务),而设置有质量Q、成本C、交货期D、效率P、安全S、员工士气M六大管理目标要素的系统工程。
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1)目视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以达到员工是自主管理、自我控制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方式。
(2)5S管理:源于日本企业广泛采用的现场管理方法,通过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为内容的活得对生产现场中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
(3)定置管理:使材料、零部件、工装、夹具和量具等现场物品按动作经济原则摆放,防止混杂、碰伤、挤压变形,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可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使员工进一步养成文明生产的好习惯,形成遵守纪律的好风气,自觉地不断改进自己工作场所的环境,使生产规范有序。
工作分析与设计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活动都密切相关,可帮组企业研究和分析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内容、责任、性质和员工从事该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个性、知识、能力等,并可以得到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需的相关信息。
工作分析飞方法包含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其他工作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