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好莱坞电影对东方“他者”建构

解读好莱坞电影对东方“他者”建构

解读好莱坞电影对东方“他者”的建构摘要:”他者”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纷纷独立,因此帝国主义国家迫不得已由武装侵略转向了文化上渗透、意识上侵蚀和政治上控制。

当代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媒介的垄断,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将东方国家想象、建构为异己的”他者”。

西方通过将东方妖魔化,弱化和消声以期达到萨义德所说的”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从而确保西方话语的霸权地位。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中心论固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西方;东方;”他者”;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和”他者”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二战后,原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西方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区别于殖民主义时期的武装侵略,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转向在文化上渗透、意识上侵蚀和政治上控制。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压榨和剥削殖民地人民获得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对媒介的垄断,将东方国家想象、描述、和建构成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的”他者”。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创以爱德华·w·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为标志。

在殖民主义时期,一个完全陌生的东方世界呈现在西方侵略者的眼前。

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东方的言说、写作、感知和想象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话语---东方主义。

在《东方主义》一书中,赛义德指出西方虚构了一个东方,并依据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将东方建构为”他者”,当然是基于”西优东劣”(赛义德, 2007:p52)。

因此西方被看做是理性的,贞洁的,成熟的和”正常的”;东方则被看作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和”不正常的”。

(王岳川,1999:44)奥斯卡的地位在国际上越来越高,可以称为是全球影视的风向标,也常常被看成是国际影界的最高荣誉。

自1929年至2010年82届奥斯卡金奖中获得奥斯卡金奖重头戏---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描写异域的电影仅有两部:1988年《末代皇帝》及2009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然而仅有这两部影片折桂也绝非偶然。

可以讲,这两部片子能够在奥斯卡获奖,也许正因为它们迎合了美国人对印度和中国的印象,迎合了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

在两部影片中,中国和印度(曾经的两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不约而同地被妖魔化、弱化和消声。

于此同时还向观众灌输了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只能是边缘文化。

再一次西方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及对媒介的垄断将东方边缘化。

正如赛义德所说,”东方学可以描述为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视为西方用于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赛义德,2007:4)二、将东方妖魔化---重建东方中国和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二,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然而在《末代皇帝》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两部电影中,中国和印度被妖魔化。

换句话说在西方建构和想象中,东方是被妖魔化的,具有如专制、腐败、暴力、混乱、邪恶、贫穷等反面特征。

《末代皇帝》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分别囊括了九项和八项奥斯卡奖项,然而在本国内部的反响却不尽人意。

就像当年中国人横眉立目痛斥贝托鲁奇“妖魔化”中国,今日印度人愤怒地举着”打倒导演丹尼·鲍耶尔”的标语牌走上街头,抗议《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恶意展现印度的贫穷和暴力。

1988年《末代皇帝》横扫奥斯卡,囊括了包含最佳影片奖在内的九项大奖。

很多人盛赞这部电影”既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又反映出西方文化界眼里的东方文化。

”(邹霞,1988:32)在西方人眼里,东方是”华丽的、专制、残酷、奥秘的、异国情调的,神秘的、虚弱的、黑暗的”(阿雷恩·鲍尔德,2004)。

末代皇帝溥仪三岁入宫时紫禁城油画般的鲜红与金黄,转为文革期间的灰暗。

十年文革被浓缩为短短的三分钟,而短短的三分钟概括了所有的文革元素:红卫兵高举牌匾,高喊口号,并大跳忠字舞,毛主席像,红宝书,走资派,纸帽子等。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及评委对中国的想象。

2009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在奥斯卡获得全胜。

虽然影片在西方获得了一致好评,但是在印度公映时却引来各种批评声不绝于耳。

西方主流媒体宣称这是对印度真实的展现,而印度观众却认为这是对印度的恶意描述。

西方人正面拍摄东方国家的影片(主角为东方人,主要场景都在该国家的),容易被非议的都是对民俗的猎奇和对贫穷、暴力的过度描写,《末代皇帝》(中国)中烦冗腐朽的恶习、令人发指的宫廷阴谋、泛滥的暗杀、战争和阴谋。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没有跳出这个套路:触目惊心的贫民窟、残酷的宗教冲突、无处不在的黑势力、满目的饥饿与死亡……这些影片几乎步调一致地选取东方国家最不堪的角度,最不堪的社会层面、最不堪的人文环境,不能不说出自西方人的偏狭。

西方传媒这种刻意渲染东方的阴暗面,如无序,混乱,暴力等带有严重的偏见,并且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给人以东方已毫无希望的印象。

东方要想获得新生必须重建,当然要在文明和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指导和引领下重建。

三、将东方弱化---控制、拯救东方西方人描写东方的影片,西方总是被描述为东方的老师,有拯救东方的责任。

《末代皇帝》中是英国老师庄士敦送自行车给溥仪,给东方带来了先进与文明(西方拯救东方摆脱落后)。

是他给溥仪戴上了眼镜,见识现代文明的伟大、知晓外面世界的精彩(开阔了东方的眼界)。

当溥仪孤独危险无助虚幻地坐在故宫的墙头时,与东方的无能(束手无策的太监们)相比,又一次是西方人庄士敦挽救了中国皇帝(带领东方走出危险)。

而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主人公杰马(普通印度人的代表)被描述成一个柔弱,受人欺凌的小孩。

从小受哥哥马利克的欺负(被关到厕所,千辛万苦得来的电影明星签名照被卖掉,心爱的女孩被抢走……),流浪后差一点被人弄瞎,冒充导游被警卫追赶,被司机殴打。

然而懦弱的杰马最终得到了幸福(财富和心爱的女友)。

杰马一系列的幸运,都和西方世界,以及带来西方世界惠泽的全球化有关。

没有铁路和火车,小兄弟俩逃不脱魔掌。

没有泰姬陵里的游客,俩小孩无法谋生。

没有慷慨的美国人和他们的”美国时间”,杰玛拿不到那改变命运的100美元。

没有媒体全球化电视模式输出,印度就没有《谁能成为百万富翁》,杰马也就没有不懈追求拉提卡的机会。

而所有迫害小兄弟俩的,都是本土势力,宗教迫害,童丐幕后的恶棍,霸占拉提卡的黑帮老大。

在西方人制作和描述东方的电影里,东方无一例外地被妖魔化,弱化甚至是消声。

而以此同时,东方又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被西方文明所拯救,西方人的优越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将东方消声---君临东方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利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

这种关系在西方拍摄的异域电影中表现更为明显。

能获得西方认同,符合西方对东方想象和建构的这两部奥斯卡影片则将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透彻。

在《末代皇帝》中,溥仪自接受并学会了骑自行车(西方先进和文明的代表),从此拒绝坐轿子和马车(代表东方)。

在接下来的影片中,溥仪穿西装,吃西餐,唱英文歌曲,西方的一切彻底打动了溥仪。

西方(庄士敦)引导着东方(溥仪)走向了西方,同时也意味着东方在此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与文明。

而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西方的素材比东方素材更加明显。

主人公杰马说英语而不是本土语言;他清楚外国的货币而不是卢比;他了解英国的明星,大本钟,街道,但是却不了解印度国旗下的格言。

换句话说杰马对英国的了解已经到了细节,然而对印度连皮毛都不清楚(连五岁的小孩都知道的事情)。

尽管在影片中杰马对此作出了解释,然而却并不能澄清制片人的意图。

杰马在影片中已经被完全的西化,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出印度人的影子。

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是西方的影子,可口可乐、《三个火枪手》、随处可见的西方人及他们的”美国时间”,甚至这部影片都是围绕由西方传入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一节目编制而成。

不仅仅是印度人,整个印度已经西化,不仅经济受西方影响,文化也受到了西方的控制。

两部影片本身都已是被”他者”化的典型代表。

尽管导演可能并没有将东方”他者”话的意图,然而正如萨义德所说,”对于一个研究东方的欧洲人或是美国人而言,他都不可能忽视或否认他自身的现实环境:他与东方的遭遇首先是以以一个欧洲人或美国人的身份进行的,然后才是具体的一个人。

”(赛义德,2007:15)他们在制作影片时,不由自主的掺加了想象成分。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所说”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的深刻含义。

五、结语综上所述,在西方垄断和控制大众媒介的时代,势必向东方发展中国家推行文化霸权。

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强烈谴责此种文化帝国主义行径,认为在后殖民语境下,东方应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性和自主性,使西方认清真正的东方。

这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东方的”他者”形象,弘扬民族文化,真正走向文化多元和和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1】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文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2】赛义德·w·爱德华.《东方主义》.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7年.【3】邹霞. 《影片〈末代皇帝〉的启示》. 《今日中国》,1988年第十期:p32-34.【4】阿雷恩·鲍尔德等著,陶东风译. 《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