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0(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以下哪一项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分数:2.00)A.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C.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D.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解析:3.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分数:2.00)A.哲学家B.治国人才√C.公民D.军人解析:4.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认为,人的灵魂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分数:2.00)A.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B.知觉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C.感性的灵魂、理性的灵魂、动物的灵魂D.植物的灵魂、营养的灵魂、人的灵魂解析:5.以下哪一项是古罗马时期初等学校重要的教学材料?( )(分数:2.00)A.《十二铜表法》√B.《吠陀经》C.《荷马史诗》D.《雄辩术原理》解析:6.以下几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2.00)A.西塞罗——《雄辩术原理》B.昆体良——《论雄辩家》C.奥古斯丁——《忏悔录》√D.亚里士多德——《法律篇》解析:7.中世纪,以终生做圣职为目的进入修道院学习的学生称为( )(分数:2.00)A.“外学”B.“内学”√C.“俗学”D.“门生”解析:8.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分数:2.00)A.蒙田B.拉伯雷C.莫尔D.维多里诺√解析:9.19世纪初,拿破仑在教育上实行了典型的( )体制。
(分数:2.00)A.地方分权制B.中央集权制√C.中央、地方共权制D.自治制解析:10.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是( )(分数:2.00)A.贺拉斯.曼√B.帕克C.杜威D.克伯屈解析:11.1886年日本的东京大学改称( )(分数:2.00)A.国立大学B.市立大学C.帝国大学√D.私立大学解析:12.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捷克近代教育家是( )(分数:2.00)A.卢梭B.夸美纽斯√C.乌申斯基D.福禄培尔解析:解析: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13.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分数:2.00)A.《忏悔录》B.《民主主义与教育》C.《林哈德与葛杜德》√D.《少年维特之烦恼》解析:14.卢梭认为,人的善良天性中先天存在的两种感情是( )(分数:2.00)A.博爱心、进取心B.怜悯心、功利心C.好奇心、进取心D.自爱心、怜悯心√解析:15.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分数:2.00)A.帕克的昆西教学法√B.尼尔的夏山学校C.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D.利茨的乡村教育之家解析:16.( )是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的三根支柱。
(分数:2.00)A.自由、游戏、工作B.自由、工作、纪律√C.游戏、观察、纪律D.自由、纪律、休息解析:17.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 )(分数:2.00)A.《哈多报告》B.《斯宾斯报告》√C.《巴特勒教育法》D.《费舍法案》解析:18.初级学院运动实质上是对美国( )阶段教育改革的设想。
(分数:2.00)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教育D.高等教育√解析:19.以下几个教育法案,哪一个不是戴高乐执政时期颁布的?( ) (分数:2.00)A.《教育改革法》B.《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C.《富尔法案》D.《哈比法案》√解析:20.“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 )实验学校。
(分数:2.00)A.旧金山B.波士顿C.纽约D.芝加哥√解析:21.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托尔曼B.加涅C.朗格朗D.萨特√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3,分数:6.00)22.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3.耶稣会教育取得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耶稣会的教育作为天主教的改革成果,有其独有的特色,为天主教的教育带来进步,但从历史角度看则不然。
(1)耶稣会在欧洲广泛开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
在教学内容上,耶稣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依据中高等的区别很不相同: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此外,耶稣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耶稣会的教学方法也富有成效。
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
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这不仅对耶稣会本身产生复杂的影响,而且通过培养教士、政府官员和普通信徒,有力地促进了天主教的复兴,在古典文化、宗教教育、自然科学和戏剧方面对欧洲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可见,耶稣会在外界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天主教的教育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然而,这并不代表它在历史上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24.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其中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是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人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是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
从这些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
“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
而另外一边,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为升人大学做准备,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
然而,直至20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人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人大学做准备。
由此可见,19世纪英国的教育一直具有双轨性质。
)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4.00)25.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是什么?(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可区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1)可能的目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
他认为这种目的非常重要,是教师必须关注的,教师“必须为使孩子顺利达到这些目的而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这种准备不是狭隘的,应是多方面的。
因为劳动分工要求每个人都精通自己的工作,但是,人类要做的事越局限,分得越细,那么每个人从其他人那接受的东西就越多,这样就要求人一开始就对各种事物有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因此,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多方面性称为“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
(2)必要的目的。
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即道德之中。
具体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解析:26.简述英国近代中等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近代英国由于国家经济、政治发生巨大的改变,教育上的改革也很频繁,在这种环境下,中等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巴尔福教育法》颁布后,英国政府各地方教育部门改建和新建了许多中等学校,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中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教育需要改革,当时的改革有三种意见:一是坚持实行双轨制,维持初、中等教育的分离;二是运用选拔制,从初等学校选拔最合适的儿童进中等学校;三是主张单轨制,即所有人同时升人中等学校。
为此,政府任命哈多为主席,对此问题进行调查,他们提出了《哈多报告》,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小学、中学两阶段,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这对英国教育有重要影响。
(2)1938年,为适应战后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英国政府又提出以改革中等教育为中心的《斯宾斯报告》,根据初级技术学校增加的实施,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