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浅析中国养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1浅析中国养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目录目录.................................................................. .. (1)摘要 (2)引言 (3)一、当前中国养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4)1、中国目前的养老政策概述 (4)1、1中国目前养老政策的现状 (4)1、2中国目前养老政策的问题 (6)二、中国养老金筹资模式的分析 (7)三、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9)1、扩大基金的来源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质 (9)2、阶段性提高退休年龄尤其是妇女的退休年龄 (9)3、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94、解决个人账户的空帐问题 (9)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10)6、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体质 (10)四、结束语 (11)五、结论 (12)摘要:中国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

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从基于企业的养老保险计划向社会统筹转轨,从现收现付制向个人帐户实帐型转轨。

然而,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企业欠缴和逃缴现象司空见惯,这也造成了最近五年来养老保险基金出现赤字的现象。

基本养老保险扩面以及加强养老保险管理和政策执行力度也是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可以考虑增加参保积极性,加强管理以解决中长期基金不足问题。

对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定量微观研究还是相当缺乏的。

这些定量微观研究对于确定政策方案是十分重要。

关键词:养老政策现状问题引言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人口政策,拥有广袤土地和庞大人口数量的中国比起大多数国家,面临着更加严重的老龄化危机。

联合国1999年公布的中生育率和中死亡率预测结果显示:65岁及其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上升到20%所需要的年份中国为20年(从2017-2037年),日本为23年(从1984-2007年),美国为57年(从1970-2028年),德国、瑞士则分别为61年(从1951—2012年)和64年(从1947—2011年)。

这意味着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将远快于其他大部分国家。

对于一个正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和风险性。

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大国和体制转轨进程中的国家,中国需要保持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中国企业界与世界竞争的有力武器。

加速的老龄化则随着年轻在职人员数量和比例的下降,有可能使中国失去这种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事业对财政投入有着广泛的需求。

老年人口队伍的急剧增大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此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一步阻碍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进程。

老龄化趋势使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正处在一个旧制度变革与新制度选择的关键期。

一、当前中国养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1、中国目前的养老政策概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银发潮”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

家庭规模的减小、现代西方观念的输入以及传统大家庭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改变,都会引导中国的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从所谓“传统”向“现代”转变。

那么,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行为和赡养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自身的养老观念又在经历何种转变?由此,我们的议题首先从城市切入。

而在农村,养老问题更是突出的“民生”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

如果能够找到有效解决的途径,将既符合民意,又能改变村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因此,立足于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探索“养老模式多元化”的乡村实践,也就以其独特价值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现阶段,我国实施的是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多元整合”的养老制度,但是养老的责任却更多地由女性承担。

而对现有养老政策进行评估会发现,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政策强化了两性不平等的劳动性别分工。

那么,什么是理想型的养老政策?养老政策应如何关注性别公正与代际公平?让我们和学者共同关注养老政策的变革之路。

养老,关系民生更关联民心。

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理想目标,道路依然漫长。

然而,今年9月底,覆盖人数超过7亿的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让我们见证了希望;河南省登封市西窑村的养老实践,让我们发现了希望;“常回家看看”歌声汇成的民意暖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而希望永远不老!1、1中国目前养老政策的现状根植于计划经济土壤之上的中国旧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如下基本特征:(1)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或职工中的固定工,小集体企业、私营、三资企业职工及个体户业主都没有纳入保障范围。

(2)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分两个部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基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来源于企业生产性收益,并在企业营业外列支。

其实质都是来自国家预算。

(3)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实行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工作的人供养已退休人员。

基金的筹资保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不留积累,易于管理。

(4)以单位为“单位”封闭运行。

每个单位只对本单位的退休者负责,表现出显著的单位化特征。

(5)管理制度分立的非统一的制度安排。

国家机关与企业职工两个系统并行,分割管理,分割实施。

离休、退休制度并行。

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在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解除城镇职工养老的后顾之优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该制度也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第一,国家或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这种单方负责的制度安排在替代率不断攀升,离退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不堪重负。

国有企业因离退休人员太多而陷入财政困境甚至破产,国家负担沉重。

第二,“画地为牢”的单位养老模式,造成企业职工队伍老化、人浮于事。

劳动者流动性差,各个单位退休人员的多少以及其年龄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养老负担畸轻畸重。

第三,非统一的制度安排下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分散,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行政管理监督营运实施各项工作缺乏合理分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的社会职能与生产职能不分,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这些缺陷使得旧的养老保险制度很难适应并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

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的实施导致许多国有企业破产,传统的企业养老就失去了稳定的组织和经济基础;另外,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的养老保险,而传统的非社会化的制度安排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而产生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老年人口队伍的急剧增大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此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一步阻碍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进程。

老龄化趋势使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正处在一个旧制度变革与新制度选择的关键期。

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越来越重的压力。

我国在工业化中期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部分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积聚增长,社会负担加重,对国家财政的稳定非常不利。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明显过窄,社会保险的基本定律之一是大致法则,只有当覆盖范围最大时才会最强,目前,就全国而言,除国有,集体企业基本覆盖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多数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尚游离在养老保险范围外,还有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至今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问题也尚未解决,这一问题不解决,社会保障关于权利保障、普遍性、平等性等基本原则就没落实,部分公民仍未享有相应的养老保险权益。

1、2中国目前养老政策的问题养老政策的目标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基础上建成相应的养老体系。

因此,构建中国养老政策的基本框架,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以及现有和可能达到的综合国力水平,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趋势、不同历史时期步入晚年的人的需求和意愿,顺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制度创新上的整体性要求,配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重点,重视农村养老的客观需求,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特点,发挥各种养老形式的作用,从总体上配置养老资源,建立匹配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养老体系。

老政策的基本框架包括:第一、建立基本养老保障政策体系,确保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

在城市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改革正在实行统一的制度,随着改革的推进,将会形成一整套政策。

在农村,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目前的参保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成熟的政策,国家的责任没有相应的体现,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的努力显然政策的力度不够,需要从全国农村地区的整体考虑制定适应性强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考虑到21世纪中中国非农人口达到50%的发展目标和趋势,要使农村养老保险在政策上能够具有向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的兼容性。

第二、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分散老年人晚年的疾病风险损失。

城市目前的改革步履维艰,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没有高效的操作性政策,试点过程中应付改革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步伐难于适应现实需要,需要加大政策干预的力度。

第三、建立养老社会化服务政策,解决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作出政策性的安排,例如上海。

但从全国城市来说,养老社会化服务没有统一灵活的明确政策,在经费、管理、组织、人员等诸多方面没有基本的安排。

政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但在税收等方面缺乏可操作的鼓励性措施。

农村地区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由于设施、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目前主要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保”政策,很难适应农村老龄化的需要。

第四、建立扶持家庭养老的配套政策,刺激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使老年人居家养老有一个政策上的保障。

家庭在赡养老年人的现实作用毋庸置疑,如上所述,目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质性的刺激和鼓励措施。

如果不尽早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加上社会养老的不确切的宣传,将会挫伤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

以上仅仅是养老政策基本框架一个粗略设想,需要同仁们共同商榷。

不过本文的立意主要不在于构建一个完美的框架,而在于说明,目前在养老问题上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政策安排,处于分散治理的状态,需要从宏观政策上有一个框架性的解决。

二、中国养老金筹资模式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运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逐步蔓延,尤其是智利私有化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的震撼效应所导致的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纷纷开始进行变革趋势的影响下,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也进入了改革的行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