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方案

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方案

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方案目录一、电子政务概述 (2)二、XX省电子政务建设目标 (2)三、系统平台选型 (2)四、电子政务应用的参考模型 (3)1、逻辑视图(L OGIC V IEW) (3)2、开发视图(D EVELOPMENT/M ODULE V IEW) (4)3、进程视图 (5)4、物理视图 (7)5、场景(S CENARIOS) (8)六、数据交换平台的应用参考模型 (9)(1)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体系结构 (9)(2)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的层次结构 (10)(3)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的服务层次结构图 (11)六、主要WEB SERVICE 设计 (11)(1)数据抽取服务接口 (12)(2)数据访问服务接口 (12)(3)数据交换服务接口 (12)七、电子政务公文格式 (13)八、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的方式 (14)1、数据适配器构件功能模型 (15)2、路由适配器构件功能模型 (16)3、政务信息电子公文交换适配器功能模型 (17)4、管理与消息发布构件功能模型 (18)5、安全支撑平台适配器功能模型 (19)九、XML电子公文的生成 (19)十、系统和业务管理的中间件系统 (20)业务数据交换中间件系统结构图 (20)十一、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库 (21)元数据库 (22)十二、系统实现中解决的典型问题 (22)十三、结束语 (23)一、电子政务概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管理和维持政府日常办公,是一项将政府工作标准化、服务化、信息化、网络化、公开化的系统工程,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是为社会公众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电子政务系统由“四网一库”构建而成,“一库”指的是政务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四网”主要指四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办公即G2G 模式( Government to Government ),目前各个政府部门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就属于此类;二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以及即时通信,即G2B 模式(Governmentto Business );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和公众、企业等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即G2C 模式(Government to Citizen),例如政府的信息发布、网上审批、网上招聘等就属于第三种电子政务的范畴。

四是政府和公务员(G2E) 利用Intranet建立有效的行政办公体系,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服务。

内容包括:电子公文、电子邮寄、电子规划管理、电子人事。

所以,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三种系统的有机的结合。

二、XX省电子政务建设目标“XX省电子政务项目,以提高网上政府协同办公、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开展电子政务运行模式探索、技术系统建设和行政管理创新。

基于J2EE架构建起了XX省电子政务系统,这一系统的成功运行,可以为部门提供统一、高效的基础办公应用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强化部门间沟通协同,使行政行为显著规范。

”三、系统平台选型服务器平台选型:服务器操作系统可选用Windows 、Unix、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

数据库平台选型:可支持Oracle、DB2或Domino 等各类数据库。

应用平台选型:根据应用平台选型要求,系统的软件平台,选用电子邮件系统WiseMate、工作流程管理软件WiseFlow、分布式文档管理系统WiseDoc、短消息网关系统WiseSMS、结合视频会议系统以及数据安全系统。

支持J2EE和XML ,Wed Servise等工业标准,使之具有很好的集成性,完善的安全控制机制、跨平台、快速开发和实施等特点四、电子政务应用的参考模型利用"4+1"视图模型,从5个不同的视角包括包括逻辑试图、进程视图、物理视图、开发视图、场景视图来描述电子政务的体系结构。

1、逻辑视图(Logic View)逻辑视图主要是用来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即系统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 在逻辑视图中,系统分解成一系列的功能抽象、功能分解与功能分析,这些主要来自问题领域。

2、开发视图(Development/Module View)开发视图主要用来描述软件模块的组织与管理(通过程序库或子系统)。

服务于软件编程人员,方便后续的设计与实现。

3、进程视图进程视图侧重系统的运行特性,关注非功能性的需求(性能,可用性)。

服务于系统集成人员,方便后续性能测试。

强调并发性、分布性、集成性、鲁棒性(容错)、可扩充性、吞吐量等。

4、物理视图物理视图主要描述硬件配置。

服务于系统工程人员,解决系统的拓扑结构、系统安装、通信等问题。

主要考虑如何把软件映射到硬件上,也要考虑系统性能、规模、可靠性等。

5、场景(Scenarios)场景用于刻画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四个视图有机地联系起来。

可以描述一个特定的视图内的构件关系,也可以描述不同视图间的构件关系。

六、数据交换平台的应用参考模型本数据交换平台是基于应用服务器的多层B/S应用模式,基于数据(信息)交换平台的政务业务体系结构。

其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实现相对独立的功能,在复杂的应用处理基础上抽象出独立的层次为应用提供服务。

(1)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体系结构面向电子政府数据交换平台是利用中间件提供的功能服务,并且为多种政务应用的开发部署从业务上提供统一的标准接口。

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各种数据适配器接口,使已有的应用和数据整合到电子政务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发布。

通过文档路由处理策略实现电子政务公文的转发寻址.。

并且根据公文格式化处理标准和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实现电子政务公文和应用数据的交换。

数据库中心由政府的中心数据库,和各个政府部门的独立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形成一个数据库中心,从而实现数据库的分布式分布。

已有数据的集成可以通过JDBC或其他公共的接口或中间适配层接口实现访问数据库中心(2)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的层次结构数据层由政府的中心数据库,和各个政府部门的独立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形成一个数据库中心,从而实现数据库的分布式分布。

构建起面向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环境。

为组件层提供数据支持。

组件层是面向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的技术核心层。

由数据适配器(构件),数据库接口(构件),路由适配器(构件),政府信息电子公文交换适配器(构件),公文接口(构件),单机接口(构件),安全支撑平台(构件),管理与消息发布功能(构件),web服务器和应用网关(构件),其他平台连接(构件)。

由这个基本10个大型构件组成整个组件层。

构建起面向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组件层,为上层服务层提供构件支持。

服务组件层是面向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的服务核心层,由下层的各个组件向上提供了基础的原服务,总共有以下原服务:数据支持服务,数据传输服务,路由交换服务,单机数据交换服务,公文数据交换服务,安全支持服务,消息门户服务,其他平台数据交换服务,业务管理服务,系统管理服务等。

构建其面向电子政府数据交换平台的服务组件层,向上层服务层提供了原始服务支持。

(3)面向电子政务的数据交换平台的服务层次结构图服务层:由以原服务组成面向将各种政务应用基础服务:政务信息流转服务,电子公文流转服务,移动办公服务,文件审批服务,决策支持系统服务,政务信息流转服务,应急指挥系统服务,应急联动服务,电子邮件服务,视频会议服务,系统管理服务,等等其他应用服务。

为应用层的用户提供各种政务服务。

六、主要Web Service 设计Web Service 接口是外部应用系统与数据交换中心连接的通道,有了Web Service 接口,便可连接异构平台下的异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应用级的集成。

根据数据交换主要类的设计为三大功能Web Service 接口,提供对外服务,这三大服务分别是:数据抽取服务、数据访问服务和数据交换服务。

(1)数据抽取服务接口根据对政府各部门数据源抽取方式的不同,我们设计了数据抽取Web Service 接口,该接口主要抽取外部应用系统的XML 文件和其它文件附件。

(2)数据访问服务接口数据访问服务主要对外部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下载服务。

根据文件类型的不同,可以创建了两个数据访问接口它们的实现过程与数据抽取接口类似,分别实现了提取交换数据库中相关部门对应的egXML 文件和部门之间要交换的其它文件,然后把egXML 或文件以二进制流的形式返回给调用端。

下图为外部应用系统从数据交换中心下载文件的时序图:(3)数据交换服务接口数据交换服务接口负责对获取的XML 和其它文件进行数据交换处理。

七、电子政务公文格式基于XML 标准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描述语言(E-Government XML)的设计方案。

根据egXML 规范,政府部门处理的各种文件存档及交换全部采用这种电子政务格式的XML,从而使数据建立在开放的、通用的标准之上。

对于机关的电子公文格式,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9704-1999),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国发[2000]23 号《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央办公厅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

依照以上规范要求,一个实际公文的基本格式如图所示:报文是电子公文交换中数据传递和交换的最基本要素。

由上图得知,egXML 报文包括信封、报文头和报文体三个部分。

(1) 信封由报文的命名空间、版本、语言等组成;(2) 报文头由报文的标识、来源、目的、路由信息等组成;(3)报文体是要发送的电子数据。

八、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的方式XML 和数据库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优势。

数据库是数据存储的地方,与平台相关,而XML 更适合于动态的数据交换和集成,与平台无关。

目前,在利用XML 作为数据交换载体的方式中,主要有两种数据交换方法:XML 与关系数据库的转换和XML 文档之间的转换。

这两种方法均可应用到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当中(1)数据适配器对数据中心的访问数据适配器可以根据中间件与数据库之间的接口或者直接由交换平台建立对数据库的访问接口,实现对政务信息中心的各种资源、文档库的访问。

为了完成应用集成和业务过程集成,必须首先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

在集成之前,必须首先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在此基础上编制数据集成交换的格式标准,用来描述元数据模型,格式标准采用XML进行描述。

针对政务各种应用的开发和部署,数据交换平台提供解决数据集成的标准适配器,比如数据转换、过滤和填充,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把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作为中间数据交换标准,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支持数据交换标准,使得各种类型的适配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都可以非常容易地无缝集成到数据交换平台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