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见和反馈、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前说明,教学一课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民族团结”、“香港与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个内容。
本课主要从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关系我国实现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大现实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肩负起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行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本课教学内容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
2、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3、介绍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
4、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初二年级的思维特征及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是: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2)介绍祖国大陆与台湾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确立以上问题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历届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和随之引发的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台湾和大陆的现实问题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较难理解,故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能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感悟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活动“我的金点子”、问题探究法和相关视频材料,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难点的突破则通过通过观看视频,结合课文,了解两岸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
在了解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新课标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积极与他人合作,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学情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本课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课前收集大量关于台湾问题的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他们的知识还不能深入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意义。
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地良好环境,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此,我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讨论法:通过问题的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叙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落实学习重点。
合作学习法:疑难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2、学法指导教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学法的指导更不可缺。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构建理论指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新课标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此本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指导。
(1)自主学习,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2)合作探究学习,归纳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的方针政策以及两岸关系发生的变化。
(3)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和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之所以对学生进行以上学习方法的指导,既遵循了学习目标、学情和学科特点,又能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学生能用心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感悟合作学习的无穷魅力,共享合作成功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
设计理念:历史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基于以上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幻灯片播放“台湾风光”图片,插入音乐《阿里山的姑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台湾大家说”,【设计意图:通过声音、图片创设情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音乐、图片的烘托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活动一:寻根问祖思考:请你用历史史实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台湾,师生互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及其结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历史,思考归纳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用历史史实印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为什么两岸又长期处于分离、隔绝的状态呢?活动二:小组讨论讨论: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学生同桌合作,讨论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台湾问题的形成和香港、澳门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台湾问题是我国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
明确归纳:1、1949年蒋介石战败退守台湾,后陈水扁等台独分子企图搞台独,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2、一些外国反华势力支持台独,企图分裂中国。
【设计意图:通过同桌合作讨论,即培养学生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培养学生能运用历史史实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面对台湾所面临的问题,让我们来共同听听台湾人民的心声。
活动三:读诗说史1、视频播放《乡愁》和《回家的路》,学生思考:《乡愁》和《回家的路》表达了台湾人民的什么心情?【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进一步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了解台湾人民浓浓的思乡之情。
】活动四:读图说史,观察图片“妈妈,我也要回家”结合图片讨论: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哪些异同?【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认识台湾做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比港澳拥有更多的权力,体现我党争取和平统一的诚意与善意,认识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明确台湾和大陆血肉相连同根、同源、同文的关系。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活动一:“我的金点子”“如果你是中国的领导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台湾问题?”【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启动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二:学案导读结合图表导读提纲,阅读文本,采取列表法归纳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把握台湾当局态度的转变,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大政方针和基本方针的内容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时间领导人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武装解放20世纪50年代中和平解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反分裂国家法》、四点意见活动三:学生讨论分析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点。
1、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两岸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2、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3、为提高综合国力创造一个安定、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制定出的对台方针,和平解决台湾,意义重大,这一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政治基础。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课文,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两岸关系发生的变化。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变化》,结合课文,运用历史史实说说两岸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明确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坚决反对分裂活动。
后教师媒体出示下表:两岸关系的发展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两岸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
在了解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四)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活动一:媒体分别通过图片展示海峡两岸在民间、政治、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在了解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过程中,认识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活动二: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动脑筋分析讨论,个别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国人),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密切交往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