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画水镇化
•
2005年3月15日是东阳市政府市长接待日,当地村民前去反映污染问题时,未被有关 领导接待。3月20日起,村民开始在化工园区邻近各村的出路口搭建了十多个毛竹棚, 并由村中老人驻守,堵塞路口,强烈要求化工厂、农药厂搬迁。村民说:“3月28日, 百多名执法人员和乡镇干部放火烧掉了大棚。而邻村村民募捐给我们的6000多元钱, 也不知是给烧掉了还是给没收了,没有下落。”之后,村民再次搭起毛竹棚。期间, 邻市的一些义乌商人支持村民,免费供应面包、方便面。4月1日,东阳市政府出台 “四条意见”,下发文件,决定对画水镇竹溪工业功能区内的13家工业企业,从2005 年4月2日起实施停产整治。
四、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其他问题
• 突发环境事件往往也会直接导致社会恐慌、失序乃至混乱 等社会损害。 • 社会损害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对社会运行所造 成的种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由突发环境事件所直接引发的社会失序,具体表现为 大众恐慌、群体冲突等; 二是由于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所造成的对社会信任 的损害; 三是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过程中对于社会公正的损害; 四是在环境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所呈现的主导价值对于社 会价值的损害。
三、对发生上述环境污染及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解析
• 第一,污染企业在建厂之初大都没有经过 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相关手续违法。
• 第二,在发现违法排污或造成污染之后, 处罚力度严重不足。
• 第三,在污染造成明显的侵害后果之后, 受害者要求制止污染的诉求得不到支持。。
• 第四,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有 复杂性、规模化对抗趋势等特点。在企业 的排污和侵害行为得不到公共权力有效制 止的情况下,受害群众逐渐对正常申诉途 径失望,转而选择“自力性救济”,通过“自 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事件焦点
东阳市农民暴力抗议环境污染之事件正 好反映了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与农民在价 值与利益的冲突。价值冲突表现为政府的 GDP至上与民众的环境生存权之冲突、企业 利益与民众的环境生存权之冲突。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还在于利益集团对环境决策与执法的 影响甚至掌控。不少地方政府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要求, 环境污染源的地方政府很少会主动要求排污企业整改乃至 关停。地方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政策未有严格的执行与落实 背后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发展地方经济计,各地方政府 普遍采取以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工业用地的优惠政策争 相引进外资或内资,这样一来投资者极有可能会以资本罢 工为筹码来抗拒,致使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为企业外移会引起税源流失与财政危机。
解决社会失序
在早期信息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捂盖子”的做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环境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换取 了所谓“社会安定”,但是实际上积累了不少社会问题。 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和公众对于知情权意识的不断提 高,继续采用“捂盖子”的做法,本身已经成为诱发社会 混乱的重要因素。 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发布了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 案、预报、发生和处置等相关情况被列为政府主动公开的 环境信息。促进信息公开的全面性,正视并积极引导多种 主体所公布的信息,加强专家在分析和发布信息方面的重 要作用,特别是要严惩各种瞒报信息以及蓄意制造恐慌的 行为。
补充说明 记者从东阳市环保局的《东阳环保和竹溪工业功能区环保工 作情况》了解到:竹溪工业功能区现有企业13家,均经环保部 门审批。几年来企业共投入环保资金2000多万元,企业废水基 本做到达标排放,化工企业建有尾气吸收或处置设施。 该文件同时指出:在2004年8月到2005年4月,环保局依法对 竹溪工业功能区现有企业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多种形式 的监督检查,对违法情况进行了依法查处。 这样的报告实际上就是想告诉大家:企业废水排放是达标的。 可是,浙江电视台在去年就曾经报道过,浙江东阳画水镇拥有 13家企业的化工区,只有七家通过了环保验收。更令人惊奇的 是,在化工区内居然有一家企业是无照经营。这本是一家油脂 厂,可是,老板赵伟擅自更改企业经营范围,从事起工业废料 加工。在非法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氟化氢,东阳市环保 局测定正是这种气体导致了农作物和树木的死亡。环保局对这 家企业多次处罚,勒令停产,但是,农民反映,这家企业仍然 在偷偷生产。除了无照经营的这家以外,区内还有五家厂子没 有通过环保验收,其中两家在“试生产”的名义下开工,另外的 三家也在偷偷生产,这些企业都不具备达标排放的条件。
4月5日,画水镇团委、妇联、老龄委、残联发出一份倡议书,称要“坚决与少数 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不法分子作斗争,并积极劝说少数盲目跟风的人及时回头。”4月 6日,画水镇委和镇政府“致全镇人民公开信”:严正警告“那些极少数不法分子悬崖 勒马,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做好工作,否则,对策划、参与、继续制造事端、扰乱社 会秩序者一律从重从快予以严惩。”4月6日,东阳市公安局发出通告:“限令滞留在 画水镇竹溪工业功能区路口的群众尽快撤离现场,所设置的路障(毛竹棚、石头等) 尽快拆除清理,立即停止一切违法行为。否则政府公安机关将采取措施予以强行带离 现场、强制拆除清理。妨碍执行公务的,将承担一切后果。”4月9日晚间,当地镇政 府派出10多名执法人员来到画溪村出路口,说夜里要刮风下雨,劝村里老人离开毛竹 棚,但老人们没有听从。之后,地方政府采取了清理行动:4点多时,包括警车和公交 公司的大巴车共有100多辆运送执法人员到达。据村民说,当时执法人员封锁了毛竹棚 所在地,一排警察手持盾牌,组成方阵,阻止大量赶来的村民进入拆除现场,执法者 设立了现场指挥部,市主要领导在现场指挥。多名目击村民称:“执法人员包括公安、 城管及保安人员,另有花钱请的附近乡镇机关的人员,约计3500人。”
社会价值损害
社会价值损害主要指一些突发环境事件产生以及应 对这些事件时所遵循的逻辑严重歪曲了社会的价值 导向,矮化甚至漠视了人的尊严和生命。可以看到, 在一些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之前,受害者都曾 多次直接反映或上访,要求企业搬迁或停止排污, 有关新闻媒体也曾予以披露,但是一直得不到彻底 解决从而积累民怨。在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 受害者的赔偿要求得不到满足,排污单位和有关部 门甚至无视他们的维权意愿和赔偿要求,相关政府 对于排污企业的庇护,排污企业与一些社会主体的 利益结盟。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置于重要 地位,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着盲目的GDP崇拜 观念,过于看重政府的生财之道,严重偏离科学发 展观,歪曲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 在冲突中,共有30名执法工作人员和3名群众 受伤住院,除4名执法工作人员伤势较重外, 其余均为轻伤,伤员均已得到及时救治。另有 数十辆车辆被困在事发现场画水初中内,一些 车辆被砸,该中学被迫停课。 事件发生后,浙江省委省政府立即作出妥 善处置事件的工作部署,要求避免进一步激化 矛盾,组织基层干部与群众进行沟通对话,对 此,群众表示理解。省、市环保部门和有关专 家已进驻当地开展环保情况调查和相关论证, 认真研究和解决群众提出的一些诉求。15日上 午,被围困地车辆已全部撤出,围观群众已经 疏散。从15日下午开始,学校复课。
解决社会公正损害
• 因此,我们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必须高 度关注社会公正的诉求,避免导致社会不 公、引发社会公正损害的行动与政策,否 则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绝对的或相对 的社会剥夺,积累更多的不满情绪,使得 社会运行面临危机。尤其需要强调政府行 为的公正适当,强调司法制度和司法过程 的更加完善和公正,强调污染补偿和赔偿 的合理与及时,即要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 足够的关注和保护。
2005年4月15日,一支环境调查小组进驻位于画水河畔的竹溪工业 功能区(下称“功能区”)。该小组成员阵容强大,组长为国家环保局 环境环境监察司司长陈善荣,副组长是浙江环保局副局长秦忠,包括 20名来自国内各个地区的环保专家和浙江省林业、国土、农业部门专 业人员,是国家级、浙江省级、金华地区及东阳市四级环保部门联合 组成的调查组。 环境调查小组进驻后,对功能区内企业及周围空气、土质土壤、 水源环境质量和农作物生长状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组形成的报告, 东阳市政府已经勒令功能区企业全部停产。 2005年5月3日,功能区内最大的两家农药企业,迈克斯东阳化工 有限公司已被勒令关停,而东阳市的老牌国企东一农化工有限公司 (下称“东农”)不得不面临迁址。另外,调研组认为,废塑经营给当 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让群众放弃该产业显然不现实,关键 是要在引导、整合、治理上下功夫。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有三项: 控制污染物排放,妥善解决废塑放置场所,彻底解决饮用水问题。为 此,调研组建议,以上泉为试点,规划50亩土地,建设一个废塑堆放、 经营的专用场所,把村民的生活区和经营区分开;对村里的池塘进行 清洗,把洋坞里水库的水引进村内池塘,让污水变成活水;建一幢外 来人口公寓,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建设一个垃圾处理场,解决 废塑垃圾乱扔乱放问题。
社会公正损害
社会公正损害主要是指突发环境事件损害在社会成 员之间分配不公正,包括遭受生命财产损失的相关人 员不能得到公正的赔偿。理论上讲,环境污染对特定 范围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造成损害,但由于不同社会 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组织程度以及环境知识掌握等 方面的差别,他们遭受损害的程度以及规避损害的能 力往往是有差别的,有时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而 言,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以及直接依赖环境资源以 获取生计的农民可能造成更多的损害,而农民规避损 害的知识与能力也是相对不足的。与组织严密并且掌 握更多社会资源的污染企业相比,分散的公众也处于 相对弱势的地位,其在寻求补偿和赔偿的过程中往往 也会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即使是付诸诉讼,受害者也 往往由于面临种种举证困难以及司法偏袒,而难以保 障其正当权益。
解决社会信任损害
在一些突发环境事件中,公众对于有关专家 的意见是否客观中立也产生了疑问。这样一来, 如果公众对于企业、政府和专家的信任程度弱化, 不仅不利于环境危机的解决,也对社会有机体构 成了重大伤害。因此,在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 件过程中,开展各项工作都应努力做到开诚布公、 切实有效,重视取信于民,促进社会信任。对于 蓄意违法违纪的企业和官员,应当加大惩罚力度。 有关专家也应恪守专业道德,客观中立地分析事 态并提供建议,对于蓄意误导者也应坚决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