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规划的演进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殷周时期1、商我国最早出现城市雏形的时期。
如郑州商城迷信占卜、祟尚鬼神。
商代还不具备产生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的历史条件。
2、西周建丰、镐两京,积累了都城规划经验。
“复营洛邑”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主要规划思想:等级、礼乐思想天地宗法思想二、春秋战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规划思想发展的多样化时代。
礼制和周易在城市规划中的进一步深透。
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管子》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吴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意义: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是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商君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郭制度: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王城",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社会要求。
三、秦汉时代1、秦秦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象天法地”思想与神鬼迷信结合在一起;城市中的出现的复道和甬道(两边有墙的通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有开创性的意义;2、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周代的礼制与春秋时代孔孟提倡的儒家思想的结合。
规划强调皇权,尊卑有序,周礼制得到全面体现四、三国至隋唐三国期间公元213年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
南京城: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隋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更加完善:1)中轴对称2)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3)东西两市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扩展到整个城市;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长安城总体布局道路系统里坊(居住区)商肆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管制严格,面积大;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
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城市影响:继邺城后,按规划建起来的大城市,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对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
(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五、宋元时期1、宋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
变唐代封闭的里坊制为街巷制,城市整体布局变化不大。
东京城(开封)总体布局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北宋开封的影响: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体现了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如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
2、元元大都:第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
很多方面体现《周礼•考工记》的思想。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建设与规划,事前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
六、明清时代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中轴线布局,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明清北京城1)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2)突出8km中轴线3)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4)皇城南形成商肆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2、中轴对称:3、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棋盘式;对门不对路,对路不对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第二节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2、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法学家希波丹姆提出的一种城市布局模式:城市布局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探求几何与数字的和谐,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
代表:米列都城(Miletur)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建设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罗马病城市规划思想:1、实用主义态度2、突显秩序与彰显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3、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三、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全面占领1、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宗教图景2、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自然秩序景观多变、亲切宜人的”无规划”与”自然主义”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想(1)人文主义复兴与乐观主义的情绪(2)从人文主义衍生出对唯美的认知与追求2.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进一步强调,并认为数与宇宙关于美的规律决定了城市必然存在“理想的形态” 。
(2)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高雅主义和精英主义。
阳春白雪式的“精英文化”“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深刻和高雅的文艺构思,普通人不可企及”(3)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16世纪末,在西欧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倾向:巴罗克(Baroque)风格古典主义(Classicism)风格真正对西方城市规划产生决定性影响并改变其城市格局的是16世纪后的巴罗克主义。
巴罗克(Baroque)风格: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宽广整齐的街道呈环形+放射状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在指导思想上,它是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寡头政治服务;在观念形念上,它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在法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同时并进发展的是为君权服务的”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主义”风格的规划思想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在规划领域,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始终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发展。
本质目的一致:通过壮丽、宏伟而有秩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将城市作为表达他们宏大政治意图、炫耀财富和夸赞功绩的艺术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艺术成依然辉煌灿烂。
五、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1.绝对君权与理性思想在城市规划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作品的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颂扬至高无上的君主。
2.权力下的秩序(1)古典主义园林中首先透射出的唯理秩序唯理秩序的思想与手法,首先从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中发展。
(2)从凡尔赛宫到城市:君主气质无处不在(3)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的辨证认识在规划结构的逻辑性、清晰性等方面有其突出的成就。
在规划设计中追求一种冷肃、盛气凌人的气氛,只是着意于追求冷冰冰的数的和谐。
六、其他城市和城市规划思想1.两河流域的城市(1)数量庞大,规模宏伟:乌尔、巴比伦(2)神权的崇高无上(3)高度发达的文明2.埃及的城市(1)建筑极其宏大(2)典型的死者崇拜(3)简陋的城市设施七、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异同1.城市发展阶段2.建城目的3.城市职能4.城市规模5.城市形态6.城市规划思想第三节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形成基础1、社会经济背景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1)城市急剧发展(2)社会矛盾尖锐2、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要点: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法朗吉”单位评价:(1)从社会制度方面考虑,把大众阶层的普遍关注置于首位(2)强调集体生活与协作(3)为以后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渊源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其他基础法律实践——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行政实践——巴黎改建(豪斯曼)。
技术基础——城市美化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二、霍华德与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1、提出霍华德(Sir Ebenezer Howard1850 - 1928) ,英国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
1898年:《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名再版。
2、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委托他人为社区代管。
3、模式与布局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单个田园城市布局城市联盟城市联盟:若干个田园城市(3.2万人)围绕中心城市( 1.2万英亩、5.8万人)形成一个城市群——“社会城市”霍华德思想的核心理论要点:①城、乡结合,构建城市—乡村磁铁②限制单一城镇的人口规模③土地的公有,开发利益的社会还原④设置生产用地,保障职业的自足性4、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转移,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②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