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引言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

(马铃薯,土豆)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

木质部一般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13.裸子植物配子体: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裸子植物种子:胚(2n),来源于受精卵,是新一代孢子体;胚乳(n)来源于雌配子体;种皮(2n)来源于珠被,是老一代孢子体。

大多数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现象。

14.被子植物的花:花被(花萼、花瓣);雄蕊(小孢子叶转化而来,由花丝花药组成);雌蕊(大孢子叶的高级结构,由子房花柱柱头组成)15.被子植物孢子体:高度发达,木质部由导管,韧皮部有伴细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体内物质运输畅通,适应性得到加强。

16.被子植物双受精显现和胚乳组织1个精子(n)+1个卵(n) 受精形成合子(2n)形成胚(2n)1个精子(n)+2个极核(n)受精形成胚乳(3n)第二章17.环境:围绕植物占据一定空间,构成植物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

18.环境因子(条件):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

19.生态因子(因素):对植物产生显著作用或直接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温度)20.生态环境: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

21.生态因子的分类:生物因子(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大气等理化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地理,生物,人为;直接因子,间接因子22.蒙加茨基将生态因子的出现规律与生物的适应情况分为三类:A初始周期性因子B派生周期性因子C非周期性因子23.生态因子的作用:A生态因子或生存条件:光热水无机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皆为绿色植物生活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因子。

B最低量定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依赖那些表现为最低量的化学元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

C生态因子作用的三基点:最低点:指生态因子的某一强度,在低于这一强度的情形下,植物体内某一过程就停止进行或植物死亡。

最适点:指生态因子最有利的强度,在这一强度下最有利于植物,实践中常常只能确定最适区。

最高点:指生态因子影响的最高强度。

D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由相近生态因子的增加或加强得到补偿,且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E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a生态因子的作用常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作用b各类生态因子组合时个别因子具有制约性c生态因子间尚有一定程度的补偿作用,缓冲作用,拮抗作用等。

F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受地形条件所制约。

G生态因子在时间上的周期性,影响植物的生活也出现相应的周期现象。

H生态因子的作用对于不同的植物器官,处在不同发育期的个体各有不同。

24.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在需求性和忍耐力两个方面。

需求性:每种植物完成个体生活史需要并依靠一定的物质,能量和条件。

忍耐力:各种植物抗御外界不利的极端条件,而且不受或减轻危害的能力。

25.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变化幅度称为生态幅或忍耐力幅度。

冷性狭域植物,暖性狭域植物,广温性植物。

26.趋异进化:起源相同,亲缘相近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境中产生程度不同的性状分化和种类分化,具有不同的适应特征。

27.趋同进化:许多类群彼此亲缘关系极远,只是由于在相似的生境中进化,从而具有相似的外貌和其它特征。

光照强度28.光补偿点:光和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此时无光合产物(有机物)的积累;或当光强达到某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彼此得以平衡,表现出气体交换量为0,此时的光强。

29.净光合作用(最适点时):当光强超过光补偿点时,使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超过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有机物合成超出呼吸消耗量的数额。

30.光饱和点(最高点时):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趋于稳定少变,即使提高光照强度也不再起促进作用。

31.光合能力:在光照、水分,温度、CO2诸条件正常而适宜条件下,各类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的速率。

(一般以光合强度或光合生产率(光和效率)为指标)32.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a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b影响植物发育c光对果实的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33.植物的生态类型:(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关系)阳生植物,阴生植物,阴阳生植物34.水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偿深度:当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作用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

此时光合产物无积累,这是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下限。

光谱成分35.生理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可见光(380-760nm)的大部分光能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所吸收,用于进行光合生产,所以通常把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36.生理无效光:绿光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很少被吸收利用,这是因为绿色叶子透射和反射的结果。

日照长度37.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的影响。

38.植物生态类型:(根据植物开花过程时日照长度反应的不同分为四类)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39.短日照植物都是起源于低纬度的南方(夏半年昼夜相差不大,但比北方要短)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方(夏半年昼长夜短)所以越是北方的种或品种,要求临界日长越长,越是南方的植物,要求的临界日长越短。

40.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在光期和暗期中,对于诱发花原茎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暗期的长短,闪光试验证明暗期的重要性。

41.光周期现象的机理:光敏色素系统。

42.光敏色素系统的作用:a控制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的开花b 控制着许多光诱导过程,如发芽与落叶休眠的时间c控制了一系列光形态建成过程,如茎的伸长生长,叶子的展开,脱落,根茎鳞茎的形成。

43.水是植物生存的重要因子:a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部分,植物体一般含60-80%的水分。

B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C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

D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料,还作为反应物质参与植物体内很多化学反应,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水解过程。

E 水是生命物质—原生质的组成部分。

F水有较大的热容量,蒸腾作用把热量带走。

44.植物水分平衡:植物体的水分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动态的平衡。

只有当吸水、输导、蒸腾三方面的比例适当时,才能维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45.吸胀作用:处于凝胶状态的原生质,如干燥种子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使体积膨胀。

46.细胞水势=渗透势(负进)+衬质势(负进)忽略+压力势(正出)含水量达最高值:压力势与渗透势平衡时,细胞水势为零。

吸水潜力最大时:当压力势为零时,细胞水势大体等与渗透势。

47.陆生植物主要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吸水的动力主要靠根压(吸水陡度)和蒸腾拉力(主)。

48.土壤水势=衬质势(关键)+渗透势+压力势49.土壤水势-15巴为一般植物可以作用的最低临界值;土壤含水量中水势高于-15巴的那一部分称为有效水;土壤质地直接影响有效含水量。

50.物理性干旱:当土壤蒸发旺盛时会失去大量容易被植物利用的毛管水(有效),如果没有良好的补充水源(降水,地下水)时有效水含量不能满足植物需要,便出现无理性干旱。

(滇,豫)51.生理性干旱:因含盐量增加等原因使土壤水势极低甚至低于根细胞的液泡时,就使根脱水(烧根)纵然土壤含水充分,后果却和物理干旱类似。

(滨海,盐碱地)52.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经体表向大气蒸发散失的过程,是被生物特性所复杂化了的蒸发作用。

53.蒸腾作用分为角质层蒸腾(幼年叶枝和表皮细胞)和气孔蒸腾成年叶(气孔)54.蒸腾拉力:当叶片蒸腾失水,外侧的叶肉细胞蒸腾失水后水势降低,吸水力增强,便从相邻的水势较高的细胞吸收水分,后者照此依次吸水,最后与输水组织相接的细胞便直接从导管或管胞中吸水,并使其中的水柱向上提升,这一提升动力。

55.当土壤水分不足或大气干旱时,蒸腾大于根系吸水,使植物体内缺水,细胞膨压降低,气孔关闭,呈现萎蔫。

56.暂时萎蔫:如果萎蔫时间持续不久,暂时破坏水分平衡,其后只要再补充土壤水分或大气湿度提高时植物尚能恢复正常。

57.永久萎蔫:如果土壤长期缺水,使植物体水分平衡长期不能恢复而造成的萎蔫。

58.需水量(蒸腾系数):平均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g)(125--1000)59.蒸腾效率:平均每蒸腾1千克水所形成的干物质克数(1--8g)60.植物生态类型:根据环境中水的多少和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分为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陆生植物(旱生,中生,湿生)61.旱生结构(形态上):叶片缩小变厚,栅栏组织发达,角质层蜡质层发达,表皮毛密生,可遗传。

生理上:加强吸水能力和储水能力,提高细胞液浓度,扩大根系62.根据旱生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可分为少浆液植物(叶面积小,根系发达,原生质渗透压高)和多浆叶植物(储水组织)63.旱生植物类型:肉质旱生植物,硬叶旱生植物,软叶旱生植物,小叶型和无叶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