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传递方式比较

信息传递方式比较

信息传递方式比较信息传递方式比较古代社会的人们传递信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体动作、有声语言及纹身、饰物、舞蹈等以身体为传播媒介或载体的广告传播形态来达到目的。

身体或肢体是为最原始的广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被不问断地保留并延续下来。

古代社会常用的肢体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 •拟态与手势语。

在语言使用之前,拟态与手势语是把特定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

如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当一个人遇到野牛群时,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见他的高地上,两手举起身上遮体的东西,伸到头顶,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不已。

这是动员全部落成员围猎的信号。

原始人狩猎喜欢结伴合作,当猎手们发现兽迹时,需要隐蔽行进,就相互用手势语交换情况。

那些手势往往都能表现动物最显著的特征。

高举双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见野兽是有一对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弯曲,其余四指伸展,大家明白这是发现了长颈鹿;发现鸵鸟则斜举手臂,象征其长颈。

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里是到处存在的,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2.身体彩绘和纹身。

在身体上涂色彩或画图形的装饰叫做绘身,这种装饰起源极早。

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经常发现有可以作为颜料的赫石。

直到近代,许多保持着古老习俗的民族仍喜欢在自己身上绘彩。

我国旧俗端午节,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习惯在头面、手腕等处涂雄黄或画符,将牙齿染黑色可以说是一种绘身装饰。

古籍中记载我国东南方有一个“黑齿国”:“倭国东四千有裸国。

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到。

"我国云南的傣、基诺、布朗等族,平时喜欢咀嚼槟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齿变黑。

在人体表面皮肤上刺花的装饰叫做纹身,这种习俗起源也很早。

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江南地方的吴人、越人、楚人崇拜龙图腾:“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

"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纹身的习俗。

黎族女子开始纹身的年龄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

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别的标记,这种标记往往是情人亲手给予黥刺的。

我国云南基诺、布朗、独龙等族,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纹身的习俗。

……(删节)由于纹身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体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在不同的群体交流、争斗及通婚过程中又传递着特定的信息,随着原始群体的迁徙与活动,又在更宽泛的据土范围内发挥作用,因而也可以视为一种能够传达生活及社会信息的原始广告媒介。

3.人体饰物。

在人体上加装饰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

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里,就发现了丰富的装饰品。

其中有空孔的兽牙、空孔的海蚶子壳、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钻孔的鱼骨和刻沟的骨管等。

它们是用带子串起来套在身上的。

人体饰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发饰、头饰、耳饰、鼻饰、唇饰、颈饰、脚饰等等。

人体饰物的配带,跟不同时代人们的发型、发式密切关联。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般是将头发盘结成椎形,或结于额前,或结于背后,逢节日往往满插繁花。

广西瑶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有头上插竹箭两根,约二尺长,分头发为两股,左右盘结,绕箭而上,又以纱巾覆盖,形关如蝶翼双立。

有的则头戴竹箍,两端翘起,形状象牛角,再系以珠子丝绵扎紧。

浙江东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妇女,头饰用竹筒制成,长三尺左右,外面包以红呢,嵌以银边,竹筒前后都钉有一个银牌,并挂上白色串珠。

根据不同饰物,可以判断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和特性,可以通过不同饰物的搭配、组合传递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

在这里,人体饰物不仅反映着原始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还把这种生活文化信息传播到族群每个成员当中,甚至传播到临近或敌对氏族群体之中,原始广告传播的功能也表现得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广告“告知”功能。

根据以上材料不难看出,在原始社会及文明早期漫长的岁月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区的不同人群,传递信息的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靠肢体语言进行的,特别是一对众、群族对群族之间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识别”功能信息的传递,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

肢体语言在这里成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广告传播媒介。

二借代物——广告信息传递的特定标记原始人传递信息除了使用肢体语言外,更多的则是依靠现实世界的自然物来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

这些自然物,一种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树木、岩石等,另一种虽然是人类创造的,但尚没有被有意识地专门用来当作广告媒介来使用,而是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被借用了,如图画、绳索等。

这种借代物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1) 结绳。

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信息传递方法,我国古代社会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描述,《周易》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庄子》载:“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北史》也提到:“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结绳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

台湾高山族人记录约会日期,就按天数打若干绳结,每过一夜即解开一结。

西藏珞巴人则是每过一天用刀割一结,直割到最后一结就表示到期,绳结解完表示赴约之日。

云南独龙人单独出远门,往往要在腰间系一麻绳,走一天打一结以记录走出天数。

瑶族在二人发生纠纷时常在头人面前获得裁决,其方法是,争执者各执一绳,谁诉说一理由即打一绳结,直至说完为止,绳结多者胜诉。

在阶级社会里,结绳的传统也被商人继承下来,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

在店铺、酒店肆、茶楼及行商的摊位上,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饰以各种饰片,用绳串缀,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

在这里,绳节成为传递广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 刻木。

刻木为另一种符号语言。

史书上也曾记载我国各地刻木记事的历史事实,如《后汉书》载,“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

《岭外代答》也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

”《云南腾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 刻木为记的习俗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则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

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源(3) 狼烟。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

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台,用干燥的狼粪做燃料,点燃之后,火光烟雾腾空,可把紧急警报传到很远的地方。

古诗“平沙落日大漠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之句,正是这种原始信息传递法应用的真实写照。

这种传播媒介在古代社会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时期,都有夜行的商队、马帮“举火为号”的记载。

(4) 鼓。

原始的信息传递法既有作用于视觉的,也有作用于听觉的。

作用于听觉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音响传播工具来进行,其中以信号鼓最为常见。

我国基诺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树木的两端凿空,再缚以带毛的黄牛皮,悬在树上用木槌敲击,每逢年节,一听鼓声即男女老幼云集,唱歌跳舞。

(5) 竹号。

我国怒族在丧礼时用竹号传播信息,通过吹奏不同数量的竹号来向全村报丧。

竹号的数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减:未婚死者吹一个竹号,已婚者吹两个,老人和首领吹五六个。

部落成员闻讯随即赶到死者家里,送来鸡蛋吊唁。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行商坐贾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等信息传播工具,如汉代商人就有吹箫卖贻糖的记载。

(6) 音响器具。

我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钟、陶埙,姜寨遗址的三孔陶埙都具有音乐发声作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声响广告的形态日益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物都有可能成为声响广告的传播媒介,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盏、盆等,与娱乐相关的箫、琴、瑟、鼓、锣等,也成为了广告信息传递的工具。

出于广告宣传的需要,许多商人还专门制作了表现行业特征的响器器物,比较典型的就有货郎的拨浪鼓,剃头理发者所用的镊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铜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广告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针对性地传递广告信息。

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类的广告传播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并传递着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及商业信息。

2 •生活借代物(1) 草标。

也称之为草芥。

本是自然生长之物,但当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时,便有了标识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

《水浒传》里曾多次提到草标,最为有名的是关于杨志卖刀的记载:“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上市去卖。

”这里的草标便具备了广告媒介的功能。

(2) 谷穗、笊篱、柳条。

多出现在乡村郊野的食店门前,随意挂在门前或栏栅上,不仅能起到标识作用,还能显示出店家的朴素、好客,小小的笊篱和柳条能马上拉近店家和顾客、商家和路人的距离,也是一种制作成本低廉但传播效果极佳的广告媒介。

⑶瓶瓢、草帚。

草帚也称为“草刷儿”和“草杆儿”、“帚杆”。

宋代以后,打破市坊限制后,店铺不仅可以开设在居民区内,而且集市、乡野均可以开设店铺进行经营。

草帚作为广告标识多出现于酒肆茶楼,宋代文献资料对这些事物的记载较多,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曾提及:“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为丈之。

微者,随其高插大小,村店或挂瓶瓢、标帚杆。

”草帚作为广告标识,除了作为酿酒辅助工具的特殊性外,还有更深典故。

主要取意为“扫愁帚”。

宋人苏轼曾吟到:“要当立名字,未可问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 这里的“扫愁帚”显然成为酒的别称。

意为“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

所以用草帚作为酒店的标识幌,既形象又生动,还具有象征意义,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标记为数众多,多依附于店铺和行商的活动存在,使用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商人活动区域和狭隘的“市场”范围,由于经常使用和消费者约定俗成,反映着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媒介使用者或商家的群体智慧。

但这一类广告媒介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生产力水平较低阶段人们对广告媒介开发和利用的局限性。

三手工广告媒介——广告信息传递的行业标识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以我为主体创造性地传播精神文化信息,创造社会物质文化财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对广告媒体的开发和运用反映了这一事实。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广告媒介,广告传播的影响力更大,进而成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