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节研究报告doc

中国音乐节研究报告doc

中国音乐节研究报告篇一:音乐节调查报告葛生凤申望卓赵茜茜林静怡苏玮参与人员:葛生凤负责调研设计申望卓负责说明或假设赵茜茜负责数据分析林静怡负责总结呈现苏玮负责发放问卷实际操作多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相互合作、帮助,共同完成各个调查部分。

背景目前中国大陆的音乐节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年度户外音乐节的数量达到了一百多场。

户外音乐节在促进音乐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品牌、精神的传播或者宣扬,让城市或区域形象得到提升和推广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个展示与交流音乐的特殊空间——户外音乐节在当今世界之娱乐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年有众多消费者涌入主题各异的音乐节并从中获得体验,但国内消费者对户外音乐节系统的了解还较为缺乏。

目标此次调查问卷的出发点:为音乐节的举办方和参与商家寻找创收点。

研究设计和调查结果初步采访部分:由于小组成员对音乐节了解不深,所以先采访了一些音乐节爱好者:SIVA音乐社、立信的乐队、追星族等。

采访的结果帮助了我们设置此次的问卷。

(问卷网)户外音乐节调查问卷Q1:年龄Q2:在读学历Q3:你身处的城市?Q4:您的每月的个人可支配收入Q5:喜爱的音乐类型Q6:您通常喜爱的欣赏音乐的方式Q7:请填写几位你喜欢的乐队或歌手略受访人数85Q8:您长时间的空闲时间一般在Q9:对于户外音乐节的态度Q10:评价一个音乐节时,你认为哪些角度是你最关注的(最多选3项)Q11:不想参加户外音乐节的原因Q12:您曾受到过某个音乐节的宣传么?Q13:您参与的这场音乐节的名称和时间,未参加过则填写“无”主要是草莓音乐节和南京森林音乐节具体结果略受访人数6Q14:您曾经受到过某个音乐节的宣传么?Q15:最终导致您没有参与到音乐节来的原因Q16:您觉得户外音乐节的哪些方面吸引到你?Q17:评价一个音乐节时,你认为哪些角度是你最关注的Q18:获取音乐节的信息的渠道是?Q19:通过什么渠道购买户外音乐节的门票Q20:您一般购买的门票类型Q21:你可以接受的最高票价区间Q22:您更希望看到以下哪类艺人?篇二:浅析国内户外音乐节的发展浅析国内户外音乐节的发展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作者:莫菲发布时间:XX-06-18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中,户外音乐节成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

单是北京,4月29日到5月1日三天就有迷笛和草莓两大音乐节分别在平谷和通州同时进行。

迷笛作为国内最早的户外音乐节,今年已经举办到第十三届,今年更是大腕云集。

而摩登天空主办的北京草莓音乐节在今年五一的三天时间里就有超过八万的观众来访。

甚至在5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报的一则以“消费新动向?指尖的力量”为标题的关于手机与信息消费的消息中,亦是以刚刚结束的草莓音乐节在微博上的迅速火热为背景。

音乐节俨然成为了小长假中旅游之外另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户外音乐节产生与发展历程的简单梳理,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审视户外音乐节所带来的产业价值与呈现的问题。

21一、国内户外音乐节的发展历程户外音乐节不同于室内演出的音乐会,它以露天场地为演出平台,通过台上台下群体狂欢的演出形式,极好的诠释了音乐现场的体验之感。

户外音乐节最典型与知名的两个鼻祖是美国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与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前者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因“和平与音乐”的反战主题带上了浓重的历史文化意义,后者历史已久规模宏大,在音乐与各式多元文化的交融上堪称典范。

国内音乐节从开端到现在已有13年的时间,从XX年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一场摇滚乐队演出发展到今天,在音乐的风格多元化,以及相关的艺术与文化创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音乐节的举办数量从XX的24个增长为XX年的89个,增长速度飞快。

其中音乐节举办地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东部发达地区,随着音乐节数量的连年增长同时也出现了举办地向中西部城市扩展的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XX年中国户外音乐节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整理中国的户外音乐节有专业化连锁、音乐与旅游及城市品牌联动、音乐与产品联动三种主要模式。

其中专业化连锁模式指的是专业的唱片公司或演出公司主办的模式,最为典型的如迷笛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

音乐与旅游及城市品牌联动模式是在旅游景区由区域政府机构主办或参与主办的音乐节模式,主要代表为云南丽江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

政府主办已经日趋成为了音乐节最主要的主办主体类型,在XX年举办的音乐节中,政府主办共32场,占音乐节总数的近四成。

音乐与产品联动模式主要是由企业主办的音乐节模式,以销售推广企业产品为目的,如成都汽车音乐节。

在国内户外音乐节的规模与影响力范畴上,前两种模式居音乐节的主导地位。

国内户外音乐节的盈利模式也较为单一。

XX年,黄燎原在银川贺兰山策划的“中国摇滚的光辉道路”是国内首个实现盈利的音乐节,从此逐渐形成了如今以门票和赞助为主的商业盈利模式。

但是并非每个音乐节都能如此幸运,据摩登天空老总沈黎晖在XX年时的估计,国内盈利的音乐节还不到15%。

门票与赞助的盈利模式在操作上的难题以及音乐节举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音乐节盈利的瓶颈。

图二音乐节主办主体、举办模式、盈利方式示意图 543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二、音乐节的产业影响力(一)音乐节激活音乐产业在对世界音乐产业发展的学术性梳理中,我们可以总结勾勒出这样一个传统音乐产业链模式。

音乐的制作方通过唱片、版权与演出三种途径与终端的音乐消费者产生联系,从理论上来说,唱片销售是最主要的盈利渠道,版权的交易是最主要的音乐传播与宣传渠道,演出是促进音乐产品的营销,以及音乐产业的衍伸链条。

但在今天,国内外的现实状况都并非如此。

国外音乐产业的商业模式中,唱片销售已经出现萎缩,现场演出是最盈利的部分,XX年,美国拍卖前35位的乐队演出收入是唱片销售和版权收入的4倍。

6而国内的唱片与版权收入更不乐观,唱片市场的不成熟与知识产权保障的不完善使得大量的盗版几乎切断了唱片销售的主要盈利模式,而演出是音乐制作方的最主要利润来源。

中国最大的新音乐独立唱片公司也是最出色的音乐节主办方之一摩登天空的业务板块中,音乐节和现场演出所占收入比重也已经超过50%。

7图三音乐产业链理论与实际对比图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刘刚硕士论文《中国音乐产业价值链问题研究》中资料整理唱片工业的辉煌不再,但音乐产业还是一样要发展。

从前的音乐公司靠卖唱片挣钱,演出是宣传方式,在制作与传播成本都大大降低的今天,在版权意识和网络付费习惯极为薄弱的中国市场,唱片与各种盗版和网络免费下载都只能是宣传方式,现场演出才是真正的音乐产业盈利支柱,而音乐节则是现场演出的极佳整合模式,音乐产业很可能在音乐节的平台中建立起新的产业立足点,甚至是一套跨界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对于音乐的内容发展来说,音乐节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音乐节类型中超过七成以摇滚为主8,而摇滚乐队向来不是中国音乐产业的主流,国内摇滚乐队的演出平台,如livehouse等场所并不十分发达,音乐节无疑给这些乐队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机会,以及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国内现代音乐的发展环境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受众培养方面,音乐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型游园会般的娱乐形式以及相对演唱会性价比更高的门票价格易于吸引众多的观众,而数量众多、风格多元的舞台和音乐现场演出的感召力让音乐更大限度的呈现了它的魅力。

随着音乐节的发展与观众体验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在对乐队和歌手进行有效宣传的同时还直接培养了一批受众,促进了音乐制作方与处于商业链条终端的音乐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二)音乐节带动相关文化产业“音乐节和流行音乐会相比,成本低,声音大,还能为地方打造城市名片。

”9摩登天空的沈黎晖如是说。

在政府成为音乐节最主要的主办主体的今天,音乐节对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

XX年的贺兰山音乐节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政府搭台,文化机构唱戏”的模式下实现了国内户外音乐节的首次盈利。

XX年5月,成都新都地区五一期间旅游收入成为四川所有地区中最高,这与当时在新都地区举办的热波音乐节是不无关联的。

10而以专业化连锁模式的唱片公司主办的音乐节也一直在谋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如摩登天空的草莓音乐节在北京通州运河公园举办,就是得到了场地方的大力支持。

XX年草莓音乐节在通州首次举行就给通州旅游经济带来了刺激,据通州旅游局的数据此次音乐节给地方带来的综合收入达263.62万元。

11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为音乐节的举办提供了经费的支持与场所的便利,在主办方与政府之间是双赢的合作。

除了旅游,音乐节作为一个各类文化以及各式商家的展示平台,也在往更多元的文化产业链条方向发展。

创意市集,以及各种与音乐节文化定位相近的商家都能在音乐节之中各展魅力。

如走时尚路线的摩登天空音乐节,一直倍受赞助商们的青睐,在赞助品牌与音乐节文化的融合与互补中获得了赞助资金,也在丰富的时尚品牌展现中为音乐节增了色。

三、国内户外音乐节的问题(一)内容质量匮乏国内近年音乐节数量以近乎井喷的速度增长,从音乐节市场的角度看来现有的数目仍未必达到饱和,但音乐节的音乐内容与质量明显跟不上音乐节数量增长的速度。

数量剧增的音乐节把越来越多的乐队和歌手捧上舞台,其中不乏乐坛新秀,可实力派大腕就算在时间扎堆的音乐节中再怎么拼命地赶场,也愈发满足不了观众们对音乐节音乐品质的期待。

乐队与歌手的实力不够强,在同一音乐节中与不同音乐节中音乐风格普遍的同质化,让许多铁杆乐迷原本对音乐节怀抱的梦想与期望化为泡沫。

音乐本身才是音乐节最核心的灵魂,没有有质量的音乐内容,音乐节至多只能办成一场鸡肋般的大型嘉年华活动。

音乐产业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仅靠搭建了音乐节的模式平台就可以完成的,国内多年来音乐产业的不健康发展没有给音乐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音乐节只能说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以及发展的可能,并不能迅速的解决所有问题。

许多音乐公司要想通过举办音乐节取得大的发展,提高音乐制作的质量才是音乐节成功的根本。

(二)服务缺位音乐节有在短时间汇聚众多观众的魅力,但一场好的音乐节更需要能把大量观众聚集所产生的场内外公共服务问题解决好的能力。

其中安全问题的避免与做好安全事故的紧急预案工作是对音乐节公共服务的最基本要求。

国内外的大型音乐节都发生过安全事故,音乐节是办成一场欢乐盛会还是诞生出一场悲剧,安全措施和紧急预案的完善起着极大的作用。

音乐节主办方也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不管是否以政府为主办主体,地方政府在音乐节的安保方面都提供了大量人力警力的支持。

所幸今年已经举办的音乐节中尚未发生大型恶性的安全事故。

但除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在其它诸如场外的交通、场内环境的公共服务上,许多音乐节做得并不尽人意。

根据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

音乐节消费者年龄集中于15—35岁,以年轻人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