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将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作为党在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
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业的 发展。
但是,伴随着城镇化不断演进、农民工规模化转移和 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土地承包双层经营体制的时代局 限性逐步显现出来。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 土地经营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途径,已是现代农 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期,通过征集数据、召开座谈会 和深入部分重点乡镇实地查看等形式, 对##市农村土地流转 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市共辖##个行政村,现有耕地面积 ##万亩,农业人口 ##万户、##万人,人均耕地##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 ##市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土地流转相 对较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 由于受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下降、 大量其他, 乍专让,互换J 租骯 2. 7 流幕幷式所占比钢% rd 7Z2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因素影响,## 市土地流转开始步入活跃,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纵观近年来##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主要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流转面积逐年温和攀升。
五年来,## 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和流转比例一直呈现温和上升趋势,从2005 年的##亩、占耕地面积的4.8% ,逐年攀升至2009 年的##亩、占耕地面积的##% 。
进入2010 年后,这种攀升势头仍在持续之中。
(二)流转形式多样并存。
在流转形式上,主要以转包为主,互换、租赁、转让等其他形式为辅。
在全部流转土地面积中,采取转包形式的为## 亩,占比##% ;采取租赁形式的为##亩,占比##% ;采取互换形式的为##亩,占比##% ;采取转让形式的为##亩,占比##% ;采取其他形式的为##亩,占比##% 。
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流转价格多为200 —1000斤小麦。
(三)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
受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土地流转范围已由原来的亲戚,本村、本镇成员之间不断向外扩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返乡创业人员、城市居民、农业技术人员、市外甚至省外人员等多种市场主体纷纷积极参与到## 农村土地流转中来,多元化参与趋势十分明显。
(四)流转土地用途多为种植粮食作物。
据统计,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为##亩,占比##% ;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为##亩,占比##% ;用于养殖业的为##亩,占比##% ;其他用途的##亩,占比##% 。
(五)流转规模与农民务工结构具有较高关联度。
调研中发现,凡是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数量较多且从事稳定职业的乡镇,由于农民从土地解放相对彻底,因而土地流转较为活跃;反之,则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土地流转规模和当地农民务工结构高度相关。
如##市西部##等乡镇,外出从事防水工程、劳保用品等行业的农民较多,农户家庭收入以二、三产业收入为主,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小,土地流转步子较快;而东部大部分乡镇外出人员多为打小工、打短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土地流转相对较少。
(六)流转状况不均衡。
目前,##市##乡##镇##个办事处中,除## 已无农地可供流转外,其余乡镇(办事处)均有农地可供流转。
但乡镇(办事处)间流转状况不均衡,流转比例区间分布不平滑。
仅有 2 个乡镇流转比例高于20% ,8 个乡镇(办事处)流转比例区间在10% —20% ,9 个乡镇(办事处)流转比例低于10% 。
其中,流转比例最高的为##镇,达57.63% ;流转比例最低的为##镇,仅为##% ,前者是后者的54.37 倍;从规模分布上来看,仅## 等乡镇(办事处)具有200 亩以上的规模型流转,多数乡镇流转规模多在200 亩以下,个别乡镇100 亩以上的规模型流转甚至为零。
二、取得的成效总体来看,农村土地流转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促进”: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流动,使土地经营权向大户、农业企业集中,打破了过去传统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局面,渔业、林业、畜牧、经济作物种植并举,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空间,农业效益大幅增加。
如## 三个行政村通过土地流转,连片集中耕地##亩,建成了##花卉培育基地,年销售花木产值##万元,实现利润##万元。
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更多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在实现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办事处近60% 的成年劳动力能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务工经商办企业,其中25% 的劳动力实现外出就业;## 办事处1210 户流转土地的农户中,有1565 人从农业领域转向非农领域就业,全家外出务工经商325 户。
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优势板块基地集中,向农产品生产企业集中,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势特色农业;另一方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聚了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给农业注入了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催生了一批懂知识、会技术,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新型农民,实现了农村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如##镇##等人合伙购置的大型农机械,种类齐全,数量庞大,耕种收能力可满足半个镇的需求。
而且他们注重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查阅、发布农业信息,着力发展订单农业,有力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放手从事二、三产业,其务工收入加上国家政策补贴、土地流转收益比单一种田收入高出20% 以上。
如##转出土地用于花卉种植,转出户除每年每亩可获得相当于1200 斤小麦的租金外,还可到花卉基地打零工,每天收入30—50 元;##建成了200 多亩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转出土地的男劳动力组建了建筑队、搬迁队,每人每年可收入 1 —2 万元。
五是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连片开发得以实现,使农民初步认识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好处,因而自发组织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握指成拳”,规模经营。
如##等人成立的汾河湾农业合作社,制度完善,运作规范,共流转土地3800 多亩,已初具现代农业公司雏形,被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耿明斋教授盛赞为“所见过的最具标本意义的农民组织”,并将其确定为专项课题研究基地;##村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种植、供种、供肥、供药、收购、加工,现已发展农户35 户、种植烟叶123 亩,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目前## 市已成立各类合作社138 个,成员达3600 多户,社员股金达到 1.2 亿余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约 1.9 万余户,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8100 多万元。
六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通过规模型土地流转,过去零星分散的地块得以集中耕作,田间地头引发的土地纠纷隐患得以消除,有效地促进了邻里和睦及社会和谐,基层干群对此感受较深,反映很好。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不解放。
长期以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有的农民虽外出务工但不放弃土地,担心失业又失地,生活没保障,因而不愿意转;近年来,国家取消农业税,而且不断出台支农惠农政策,有些农民认为种粮还是有小利可图,且生活自在,因而不舍得转;有的转出方租金或承包费期望较高,转入方不能接受,或有的土地边远、土地零碎转不出去,因而不容易转;在城中村和城郊村,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民对土地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不少农户想获得短期高额收入,因而不急于转。
二是引导不到位。
在调查时发现,部分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对其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疏于管理,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流转不规范。
目前,土地流转多为农户间自发进行,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较明显,多数乡镇(办事处)农户自发流转面积比例在70% 以上;许多流转土地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大部分通过私下口头协议,签订合同的比重仅为30% 左右。
即便有的签订了书面合同,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流转合同标的不明、没有流转期、没有违约补偿办法、权利义务界定不明,导致承包费兑现难而引发纠纷。
这种随意流转一方面容易引起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造成了承包者的短期行为,使得承包者没有长期保障,不肯对土地作较多投入和对水利设施进行妥善维护。
四是机制不完善。
目前##市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
除##两乡的村级流转服务组织建设率为100% ,少数几个乡镇建设率为30% 左右外,大多数乡镇(办事处)建设率为空白。
中介组织和市场机制的缺位,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承租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有承包地的出让者,“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 现象并存,总体上处在自发、分散、无序状态。
五是政策不配套。
长期以来,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仅仅依附于土地,农村养老、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
由于社会保障政策不配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不会降低,特别是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尽管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影响了土地有效流转。
四、对策土地流转被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是新时期推动“三农” 工作,促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下一步我们将把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提上议事日程,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新办法。
(一)强化宣传,引导流转。
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及政策法规,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消除他们的顾虑,克服无所作为、放任自流的思想,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共识,营造流转氛围,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加快群众进城务工经商步伐,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二)培植典型,加快流转。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培植典型大户或经济合作组织作引导。
选择永丰、贾岭等基础较好的乡镇先行土地股份制试点,由农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牵头,村组协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先行兑出部分耕地,作为股权入股,然后实行土地资源重组,由农村合作组织(或村委)统一发包和管理,所得收益实行股份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