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子午岭基本情况(一)地理分布子午岭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位于著名的董志原和洛川原之间的抬升山地, 东北部与白于山、崂山相望, 南部与渭北高原相连, 其北部从甘肃华池以北北西一南南东方向延展至黄陵境内的蛐蜒岭以南分成近乎东西两支, 绵延400多公里,伸入洛河和径河源地, 并构成径洛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南端西支伸至陕西旬邑县境内以石门山为最高点, 海拔为1885米, 东支伸至宜君、铜川、耀县, 构成宜君梁。
子午岭主峰海拨1687米, 位于沮水河左测源头, 其它如甘泉、志丹和富县交界处的墩梁(海拔1625米)、沮水河上游的五里墩(海拔1625米)、宜君哭泉庙山(海拔1734米)等均是子午岭的主要山岭。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部的子午岭,北起华池,南至正宁,西与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四县毗邻,主脊长达250多公里;林区年平均气温7.4~8.5℃,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20mm之间。
林区现有4个林业总场、26个国有林场、9个木材检查站和中湾林科所,有职工3982名,其中在职职工2140名。
林场总经营面积751.73万亩,其中林地669.21万亩,非林地82.52万亩,在林地中,有林地469.86万亩,疏林地25.92万亩,灌木林地33.21万亩,未成林地9.47万亩,宜林地127.15万亩,其他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19.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64%。
(二)地貌形成根据地质资料考证,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了山脉。
到了第四纪初期,子午岭继续抬升。
这时,全球气候变冷,内陆性的季风气候给子午岭又铺上了厚厚的黄土。
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
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生长在群峰众壑上的苍松翠柏四季长青,白杨、红杏枝繁叶茂,染绿了庆阳市近五分之一的大地。
民国初年,李继唐先生的一首律诗,描绘了子午岭的雄伟气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遥望桥山映太虚,混古重染一带绿。
秦皇驱车由斯过,帝子乘龙从此归。
古今多少回首事,历史几遭留青册?尘寰瞬息沧桑变,唯君亦然正南北。
子午岭,横亘在黄土高原上,山势巍峨壮观,风光秀丽宜人,历史遗迹甚多,蕴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堪称陇上一天然公园。
不论从自然物态的角度去审视,还是从自然风光方面去观赏,子午岭是庆阳市唯一的、最鲜明的标识,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三)丰富资源1、植物资源子午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漫山遍地生长着马尾松、侧柏、油松、山杨等几十种成林树木,生长有油松、刺柏、国槐、落叶松、华山松、云杉、白皮松、沙棘等等200多种用材和经济林木,还有较珍贵、市场潜力大的雪松、桧柏、洒金柏、黄杨等园林绿化苗木树种,水桃、山杏、酸枣、野梨、野核桃等多种果木随处可见,乔灌木杂生,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子午岭还盛产各类干鲜果品,党参、黄连、当归、甘草、远志、秦艽等名贵中药材和黑木耳、香蘑菇、猴头菌、羊肚菌等珍贵食物也屡见不鲜。
2、动物资源茂盛的林木中还生活、繁衍着大批动物,子午岭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15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豹猫、梅花鹿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有生态鸡、特种瘦肉型家野猪养殖等,它们给子午岭平添了一道景观。
这些也是极为宝贵的物种基因库,对于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黄土高原的森林演替、生境变化、动植物种群消长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科学意义。
3、苗木资源近年来,子午岭林场发挥专业优势,发展苗木产业,现有各类苗圃地面积达2.09万亩,其中固定苗圃地面积1.6万亩、临时苗圃地面积0.49万亩;其中可灌溉苗圃地面积1.02万亩。
当前育苗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先进技术广泛应用、育苗普遍使用良种、苗木结构不断合理4大特点。
2013年11月,庆阳市委、市政府整合重点林业工程、乡镇千亩荒山造林示范点建设,采取组织动员社会团体、个体造林、招商引资等形式,启动全市苗林结合产业培育,印发了《关于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加快绿化步伐的意见》(庆发【2013】28号),决定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宜林荒山林木种苗产业培育。
每年利用宜林荒山100万亩培育林业种苗产业,七年完成70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子午岭。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9.8个百分点。
利用宜林荒山密植造林,每年可消化当地群众各类苗木4.5亿株,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以上,群众参与苗林结合培育栽植管护,可增加劳务收入2亿元以上。
7年后,通过采挖销售大苗,预计林木种苗收入可达69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
据测算,完成700万亩苗林培育任务后,每年可蓄水37333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15330万吨,制造氧气12413万吨,固碳7140万吨。
因此,开展苗林结合培育可以扩大环境容量,实现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提供生态保障。
4、旅游资源子午岭地处黄土高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地形梁峁起伏,沟壑枞横,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天然次生林犹如为山体披上的美丽衣裳,远观梁峁起伏、大气磅礴,近看山谷幽深,林木丰蕴。
林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季相变化丰富,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漫山金黄、冬季银装素裹,风景秀丽、美不胜收。
由于山高林密的地理特点,林区形成了夏无酷暑的森林小气候,林间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高,有“天然空调”、“绿色氧吧”之美誉,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场所。
(1)调令关森林公园调令关森林公园位于子午岭南端,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分布有集中连片的天然油松林,总面积3800亩,是庆阳市子午岭林区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油松林,是全国少有的天然油松林种源基因库。
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有木本植物43科82属172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0余种;景区层峦叠翠、空气新鲜、含氧量高,无污染,尘埃少,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有“陇上林海、天然氧吧”之美誉;人文景观独特,有直道林荫、调令松涛、黄帝遗冢、古关日出、八仙洞府、子午烟雨、森林氧吧、将军圣庙、犀牛望月、观光植物园十大景点,极具开发优势。
目前,公园已投资1060万元,开发直道林荫、调令松涛、乌龙松林、八仙洞府、观景台、森林氧吧、野生动物养殖园等10多处景点,建成了综合接待服务中心、休闲别墅、垂钓中心等,年均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收入300多万元。
调令关森林公园是一处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线,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森林旅游为主旨,集观光游览、探险猎奇、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住宿娱乐、采摘收获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场所。
(2)黄帝遗冢位于调令关景区西端公路旁当谷一峰耸起,冢高60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相传此冢被奉为华夏始祖之一的轩辕黄帝葬衣冠处,古冢突起犹如圆珠,东西山道蜿蜒,俯视地形如二龙戏珠。
周围古木参天,松柏笼罩,绿树成荫,草木葱郁,油松和核桃树点缀其间,黄花红叶如虹似霞。
现时有海内外学者、仁人来此考证祭拜。
(3)秦直古道秦直道史称为“云中之道”,民间俗称“皇上路”、“圣人条”。
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与秦长城、兵马俑并称于世。
两千多年来,作为物资流通和民族交往纽带的秦直道,虽历经历史的磨砺,却依然不失其宏伟、博大的风采。
秦直道遗迹,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匈奴的战争史、交通史、通讯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历史信息价值。
秦直道是国内外唯一的二千多年前就已载入史册的一条大道,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文化性、唯一性,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具有垄断性。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宋代砖塔东华池砖塔位于林镇乡东华池林场境内场部后山半山腰,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89)。
砖塔建于北宋元符年间,八角七层,楼阁式,高约26m。
各层塔檐每面角斗拱三朵,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均为双抄华拱。
檐下雕出檐椽,檐上铺以瓦栊。
塔顶有胡芦型刹柱,上置宝珠。
第一、二、三层檐上施平坐,平坐有栏杆,人可通行。
平坐下斗拱与檐下相同。
栏杆所砌砖面刻着各种花饰,有云纹、奔鹿、飞凤等,第一层门向东北方,单砖券顶,门洞高1.87m,宽1.04m,进深2.88m。
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0.97m,直径长2.40m。
第二层以上每间隔一面设真门或刻券顶,版门方门框,两门紧闭,有一石碑,门傍各设直棂窗。
除顶部和局部塔檐伤损外,保存基本完好,2012年对塔体进行了修缮。
宋代砖塔对庆阳地区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有较高的价值。
(5)莲花寺石窟位于合水景区平定川口葫芦河北岸,石窟开凿在向南延伸的一段红砂石崖面上,为一摩崖大龛,长19米,高6.4米。
大龛内依山势而开小龛,崖面雕佛像,龛室相连,追像密集,布局巧妙,工艺高超,令人折服。
石窟内现存唐、宋时代所开龛18个,其中1号龛为自然形龛。
据铭文记载,此龛同巨幅五百罗汉雕像均为惠文一家所做的功德,刻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内容为“三教诸佛”。
龛内并列三佛及两肋侍。
佛结跏跌坐居于正中,佛两侧各有一汉装袍人物双手执笏,亦结跏跌坐,应是孔子和老子。
这种儒、释、道同居一堂的造像,反映了当时社会三教同流的倾向。
莲花寺石窟保存了初唐到宋中叶的石刻造像,要使每身造像各具神态,又要布局统一,互相照应型能力,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利用崖面自然布局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
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布满造像,既没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高,超越了石窟内客观环境的限制,堪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
(6)抗大七分校旧址抗大七分校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是西安陆军学院、西安美院、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
1941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
校址初设在山西兴县李家湾。
1943年春,学校迁往华池县华池,西距华池县城八十华里。
旧址背靠山梁。
彭绍辉任校长,俞楚杰任副校长。
抗大七分校下辖校部及三个大队和一个女生队,分别驻扎在华池古城及周围的大凤川、豹子川、平定川和校部对面的女生队洼。
抗大七分校在华池共开办一期, 学员最多时达5200余人。
1946年7月1日最后一批学员离开华池,奔赴新的战场,学校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