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中老夫人的形象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诞生至今已几百年,人们在赞颂张生与崔莺莺历经磨难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称赞红娘的侠肝义胆、成人之美时,大都不约而同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老夫人。
人们认为老夫人是一个为了维护崔氏家族的高贵门第,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的“顽固而狡猾的老太婆”。
老夫人作为崔莺莺和张生通往幸福道路上的绊脚石,而获得了千古骂名。
漫长的历史岁月,没有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但是当我再一次看《西厢记》,把她放回她所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中再去了解这个人物的时候,突然有了不同的看法。
剧本一开场就写老夫人由于丈夫的去世而十分感伤,好像也饱尝了“人情逐冷暖,门前车马稀”的炎凉世态。
她说:“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
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啊!”可见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并非一只冷血动物,而是一个七情悉具的活脱脱的人。
在这“子母孤孀途路穷”的处境中,作为母亲,她就加倍疼爱、加倍体贴她的女儿。
她对女儿的爱是真诚的,然而她是按照她说理解的封建道德的教条来立身行事,来疼爱自己的女儿的。
对于女儿,既要要求她具有相府千金应有的才能,又要她谨守封建礼教。
总之,要为女儿尽可能的创造收人尊敬,可以博得最好“前途”的条件。
在择婿问题上,则要求门当户对,要看男方在门第、身份、财产等方面是否配的上女儿,就是想找个“高富帅”。
这一切,正是她爱女儿的具体表现,如果不爱,又何必操那么多闲心。
剧中老夫人有三次悔婚,循着她三次赖婚的踪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自己女儿的婚姻大事操碎了心的一个慈母形象。
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崔老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悔婚呢?难道她不知道言而无信非君子吗?难道女儿不应该捧在手心里疼吗?
有人认为老夫人之所以赖婚,是因为门第观念的禁锢,看不起张生是个穷酸秀才。
其实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老夫人之所以第一次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是形势所逼。
勉强同意了这一建议,说:“此计较可。
虽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这虽然可以说明老夫人有门当户对的观念。
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老夫人是在为莺莺的将来着想的。
如果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盗贼,以后怎么生活呀,以此看来,能够献上良计的人一定有勇有谋,也算得上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可
是如果真的一诺千金将莺莺草率的嫁给张生,怎么向郑家交代,莺莺可是有婚约的!再者说,这也是为了解决当下矛盾的权益之计。
果真有人能够化解危机,到时候再重金答谢吧。
老夫人为了莺莺,思前想后。
莺莺却与张生暗中来往,私递书信,眉目传情,私定终身。
老夫人张生手无缚鸡之力,一个文弱书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怎么能够供养两个人的生活用度。
她深知美好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没有了金钱作支撑,怎么来稳定虚无的爱情。
所以以“三世不招白衣秀士”为由,要求张生上金赶考,考个功名回来迎娶莺莺。
这也是为了莺莺的将来着想,如果张生将来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他们怎么生活。
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可是张生高中后却听说做了卫府的女婿,这让一个疼爱女儿的母亲怎么忍下这口气。
一气之下,就说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作罢,并为莺莺寻得一分好姻缘。
将莺莺许配给郑恒。
这次赖婚有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郑恒从中作梗。
其二,老夫人爱女心切,不忍心看着女儿被抛弃。
其三,莺莺对张生的不信任。
导致了老夫人的第二次赖婚。
张生衣锦还乡,说明事情原委,这才解除误会,老夫人解除了莺莺与郑恒的婚约,莺莺与张生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这是第三次赖婚,这次赖婚也是为了莺莺的幸福。
当老夫人看清了郑恒的真面目之后,不顾姑侄情面,果断的与之解除婚约。
而张生对莺莺又是有情有义,高中后仍念旧情,没有背信弃义,回来迎娶莺莺。
不难看出张生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男人。
老夫人的三次赖婚,虽然有浓厚的封建门第观念、封建富贵思想和封建伦常意识,这也不是她所能改变的,毕竟崔老夫人是封建社会里的小小的一个人,她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她周围的家长也是如此,这是她所处的时代的局限。
在那样的时代,都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人们的思想都受到了封建等级观念的约束,她逃脱不了这种约束,这是阶级出身、封建教养带给她的局限性。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她的慈母心。
她也是为了女儿的婚姻操碎了心,不知道莺莺有没有发现她母亲为了她的终身幸福,头上添了多少白发,额头上加了几条皱纹。
每天愁眉不展,茶饭不思,没人的夜晚偷偷流了多少眼泪。
她对待女儿的婚姻是多么的慎重。
所以,老夫人的形象是复杂的,我们对待老夫人的悔婚行为,要一分为二的分析。
老夫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她母性光辉的一面。
对于老夫人的赖婚,我们要看到她的良苦用心。
而且除此之外,在崔相国在世时已经把女儿许配给他的侄子郑恒。
我们知道,在那个时候妇女是要遵循三从四德的,对丈夫要绝对服从,更何况是深受封建思想浸润的贵族夫人。
正是基于这一点,她不同意崔莺莺和张生结婚,这样一个是违背了丈夫的旨意,一个是违背了信守诺言这点。
也许你会说她也说谁救了她女儿就把女儿嫁给谁,最后张生救了她女儿,这也是许下了承诺,但毕竟许配给郑恒在前。
所以这样看来她悔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天下的母亲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可能有时候选择的方式不对,这正是我们平时所感叹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王实甫笔下的老夫人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代表,她是真实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母亲,她也是极其真实的。
当我们看到老夫人给莺莺张生造成巨大痛苦的时候,不能不憎恨她,但当我们看到她并不是诚心害女儿,而是诚心爱女儿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憎恨她,而更憎恨赋予她封建意识的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