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

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

(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

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

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

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

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

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

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

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

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

“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

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

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

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

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

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

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

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

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

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

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

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

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

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

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最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结合。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

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

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

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

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

”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崔、张、红娘的对立面。

她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

她表面上爱女儿,实质上爱的是“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国家谱”。

因此在行动和精神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连“黄莺儿作对”“粉蝶儿成双”的自然景色,都不让莺莺看见。

怕引起“春心荡”。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她信誓旦旦,要将莺莺许给解围退兵的人,可是张生退兵之后,她马上反悔,并且假惺惺地要崔、张以兄妹相称,并许张生以金帛,理由是崔家不招白衣秀士。

为了“相国家规”,她全然不顾崔、张二人的感情和幸福。

在这里老夫人的虚伪、狡猾暴露无遗。

她的“慈母”的面目后面,掩盖的是冷冰冷的封建家族的利益。

但她其实又很脆弱,在《拷红》一折中,被地位卑下的婢女红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不得不认识到:“这小贱人也道的是,我不合养了这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吧!”一个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被小小的红娘轻易地攻克了,这不是充分说明了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吗当然,封建家长是不会善罢干休的,老夫人逼张生赴考和最后赖婚的情节,进一步完善了她的形象:虚伪、狡诈、顽固、狠毒、脆弱。

·—)《西厢记》主要人物赏析《西厢记》剧中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崔莺莺(《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

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

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回顾--觑末--下请注意这一舞台提示,它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

通过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

莺莺遇见张生以后,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

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张生故意撞出来瞧她,她“陪着笑脸儿相迎”,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

而她的态度,张生也看在眼里。

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

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悖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

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哑然失笑。

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

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张生—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

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

他是一个“志诚种”。

志诚,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

当然,张生是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

他出场时唱的一曲,描述“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的黄河景色,充分表现出文采风流和豪逸气度。

不过,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入了情网,这才子竟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

他痴的可爱,也迂得可爱。

张生跳墙,是王实甫刻划这一性格最为精彩的关目。

那天晚上,张生应莺莺诗简之约,到了后花园。

他知道小姐已在隔墙,于是樊垣一跳,一把搂着莺莺。

莺莺吓了一大跳,她没有想到张生会跳将过来,而且“角门儿”还开着,她惊呼:“是谁”这一下,约会便砸了锅。

张生接到请柬,是红娘受了莺莺的气,拒绝再为他俩效劳的时候,是张生感到爱情已经无望的时候。

可是,当他打开诗简一看,原来是小姐约他幽会。

他大喜过望,红娘问他:“怎见得着你来你解我听咱。

”他解释:“‘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

”据此,他便跳墙赴约了。

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

本来,张生是个才子,当不至于不会解释,他之所以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因在绝望之馀,突然受宠若惊,欣喜之情冲昏头脑,使他连诗也解错了。

由于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大大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色彩。

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

红娘{红娘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

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所以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

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