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绪论一、汉语虚词研究的简单回顾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从汉代到清代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

古代语文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早在汉代,古人就有了对“词、语助、助语”(虚词)的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已经按功能和位置把虚词分为发端、送末、札句三类在语言使用中把词区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的,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在我国,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不过,当时都把“词”称作“字”。

宋朝有个叫周辉的文人在他的《清波杂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词人张炎在他的《词源》中也写道:“词之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砌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

”可见,当时所谓的“实字”就是指那些表示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的词,大致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名词,而“虚字”则主要是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有时也可以指代词、数词,甚至部分谓词。

当时,人们又把“虚字”叫作“词、助字、语助、助语辞”等。

我国最早的虚词词典、元朝卢以纬的《语助》(又名《助语辞》),曾对文言中的“语助”做了简明而系统的解释第一次。

清代的虚词研究代表了语文学时期虚词研究的高峰,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即是清代虚词研究的代表作。

这时期人们对虚字的认识又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人王鸣昌在他的《辩字诀》中,已能根据虚字的功用将其细分为六类:起语虚字、按语虚字、转语虚字、衬语虚字、束语虚字和歇语虚字。

当然,当时的研究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法研究,主要是为训释古籍和指导写作用的。

古代的虚词研究往往是出于实用目的,因为构文之道,不外虚实两字,而经传中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因而为通经辨志就必须考释灵活难释的虚字。

由此产生了“声气说”和“性情说”。

古人深感虚词体现了文章的神情声气、抑扬顿挫、起承转合。

文章气韵的顺畅,神情的毕现,都与虚词的运用有关。

所以古人注重虚词的语文感受及其在句子组织中的表达作用,带有直观性和体验性。

这些研究特别注重对语气词的研究,可以说古代的虚词研究就是以语气词为核心的,这些语气可分为八类:(1)感叹语气;(2)疑问语气;(3)肯定语气;(4)禁止语气;(5)承接语气;(6)转折语气;(7)假设语气;(8)应答语气。

《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端。

《马氏文通》第一次明确地把实字和虚字用为语法学概念。

它在词类分别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语的文言词分为九类:其中实字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

之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对虚、实分类各不相同,但都有所发展。

建国后的一系列语法教材基本上也都沿用了虚实二分说,只不过在具体划类上不太一样,大家可以参看朱德熙《语法讲义》、胡裕树《现代汉语》还有咱们用的黄廖本《现代汉语》。

近年来的研究,多数论著不再二分,而是三分,分成实词、虚词、特殊类三大类。

大家可以参看北大本《现代汉语》,张斌本《现代汉语》,邢福义《汉语语法学》。

关于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最后再向大家推荐几本参考书: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北大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侯学超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朱景松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还有一些虚词研究的专著,主要有: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另外关于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的专著还有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研究,不妨再扩充阅读一些。

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按词的语法功能,我们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以下十五类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以及叹词、拟声词。

我们把其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五类称为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代词、数词、量词称为实词,叹词、拟声词作为特殊词类另归并为一类。

虚词是跟实词相对的。

从意义上看,虚词所表示的意义比较虚灵,不像实词那样实在、具体。

从语法功能上看,虚词除了能充任状语外,不能充任别的句法成分,即不能充任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中心语等主要的句法成分。

虚词在语言中的实际作用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帮助表达实词之间某种语法获语义关系。

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的实例如:(1)木头和桌子都搬走了。

(2)木头的桌子都搬走了。

例(1)用“和”,表示“木头”与“桌子”之间是联合关系;例(2)用“的”,表示“木头”与“桌子”之间是修饰关系。

再如:(3)她满意得笑了。

(4)她满意地笑了。

例(3)用“得”表示“满意”和“笑了”之间是动补关系;例(4)用“地”,表示“满意”与“笑”之间是修饰关系。

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实例如:(5)张三把李四说了一通。

(6)张三被李四说了一通。

(7)张三对李四说了一通。

例(5)—(7)表面看,包含的词语基本相同,所差只在使用的介词不一样。

其实,介词使用的不同,改变了句子内部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5)用“把”,“说”是“责备、数落”的意思,“张三”是“说”的施事,“李四”是“说”的受事;例(6)用“被”,“说”也是表示“责备、数落”的意思,但“张三”成了“说”的受事,“李四”成了“说”的施事;而例(7)用“对”,“说”却表示“陈述、诉说”的意思,“张三”是“说”的施事,而“李四”成了“说”的与事了。

第二,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

(8)我看见他拿了两个苹果。

(9)我看见他拿过两个苹果。

(10)我看见他拿着两个苹果。

同是动词“拿”,例(8)“拿”后面带上“了”,表示“拿”这个行为动作实现或者说完成了;例(9)“拿”后面带上“过”,表示“他”有“拿苹果”这一经历;例(10)“拿”后面带上“着”,表示“拿”这一行为动作的持续。

显然,“了”、“过”、“着”帮助动词添加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

第三,帮助改变词语的表述功能。

例如“吃”,是动词,从意义上说,表示行为动作;从表述功能看,表示陈述。

但是,如果后面加上助词“的”,“吃的”就成了名词性成分了,从意义上看,表示事物了,可以指“吃的东西”(如“我先去买点儿吃的”);从表述功能看,表示指称了。

第四,帮助表达某种语气。

例如:(11)他有儿子了。

(12)他有儿子啦!(13)他有儿子吗?例(11)句末用“了”,句子表示陈述语气;例(12)句末用“啦”,句子表示感叹语气;例(13)句末用“吗”,句子表示疑问语气。

再如:(14)今天一定会下雨。

(15)今天也许会下雨。

(16)今天难道会下雨?例(14)—(16)都是谈论“今天会下雨”的事,但例(14)用副词“一定”,句子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语气;例(15)用副词“也许”,句子则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或然语气;例(16)用副词“难道”,句子就表示一种疑问语气。

副词在汉语中实际上也是起着上述四方面的作用,虽然副词的语法特征是只能作状语,一般都归入实词,但副词的个性很强,每个副词的用法也很复杂,我们在这里不刻意区分把副词归入虚词还是实词,而是像研究其他虚词一样来研究副词,学习它们的用法。

三、虚词研究的重要性汉语是虚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

汉语不像英、法、俄等语言那样有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不像日语和朝鲜语那样有粘着形式,虚词就成为汉语非常重要的表达手段。

如果我们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和骨骼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

汉语的虚词是封闭型的,包括极不常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

但是,虚词的意义比较虚,用法也比较复杂,越是常用的虚词,意义越虚,用法越复杂,也就越不容易掌握。

中国人初学写文章,也常常出现文理不顺的现象,其中约有一半问题出现在虚词用法不当上。

外国人学习汉语,虚词更是一个难点。

中国人的问题主要是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虚词使用不当,外国人学习汉语主要是一开始就受母语的干扰。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汉语虚词的研究,学习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特别是近义虚词的辨析,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也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下边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虚词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这学期的课主要讲哪些内容。

(1)a.什么都好。

×什么也好b.什么都不好。

什么也不好c.他做什么事都很认真。

×他做什么事也很认真。

d.他做什么事都不认真。

他做什么事也不认真。

这个例子主要说明我们要注意辨别意义相近的虚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在周遍性主语句里,“也”只用在否定句中,“都”则不受限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又”和“也”,“不”和“没”等等。

(2)a.这事儿你千万不能告诉他。

这事儿你万万不能告诉他。

b.那鬼地方你千万不能去。

那鬼地方你万万不能去。

c.*我千万没想到事情会那么糟。

我万万没想到事情会那么糟。

“千万”只用于祈使句,而“万万”既能用于祈使句,也能用于陈述句。

(3)*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在学业上跟上了其他同学。

*练习被我做好了。

不该用这些虚词。

(4)*县政府许多干部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气愤。

护林员后应该加上“的”。

(5)*顾老师除了会说日语外,陈老师也会说日语。

“除了”没有放对地方。

(6)*不管价钱再贵,也必须把它买下来。

虚词搭配不当。

(7)两国领导人进行了极其亲切友好的谈话。

(8)回头有时间我再详细告诉你。

(9)还好有你帮忙,要不我到天黑也忙不完。

(10)如果那样改的话,我们的预算就会增加很多。

这几个词主要涉及现代汉语虚词的词汇化问题。

方位词的引申用法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方位、处所、时间,也可以引申用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情况、过程等。

1.桌子上就放了一本书。

2.天花板上安了一个圆形的吸顶灯。

3.他的包忘车上了。

(歧义)4.每逢周末,她喜欢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

5.最近,我们的企业技术上又领先了一步。

6.实际上我已经吃过饭了。

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我们的坚持下,对方答应了我们的条件。

忙乱中,他连眼镜也忘了戴就走了。

第一章副词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

常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等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情态以及肯定或否定的情况。

有时也用来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副词是介于功能词(function word)和内容词(notionword)之间一个复杂的集合(set):既具有实词的某些语法特点,比如可以充当句法成分,部分具有指代功能,有些还可以独用或成句;又具有虚词的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粘着、定位、虚化、封闭,个性强于共性,语法意义突出,词汇意义相对空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