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
周作人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年)原名寿,又名遐寿,自号起孟、启明、知堂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他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语丝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
周作人的散文功绩斐然。
它取材广泛,体式多样,文字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素朴清涩,形成了平和恬淡,空疏幽然为主的风格,达到了知识哲理与趣味统一。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文学各门类与民俗学、文化学诸方面,尤以散文创作成就为主。
20年代初,胡适即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予以评价:“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意味。
”当斯诺夫人访问鲁迅,询问中国最优秀的杂文家是谁时,鲁迅所列名单中第一位就是周作人。
可惜这件事周作人生前并不知道。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追求知识性、哲理性与幽默闲适情趣的统一,并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借鉴英国随笔,明末公安派小品与日本俳句等,形成了独特的“平和冲淡”的散文艺术风格。
其行文平易从容,如老友促膝,如名士清淡,评说时政、纵论文史、描摹风物、探究人事,虽无锐利的锋芒和绚烂的色彩,却自有蕴藉通达的风致,透露出淡泊雅致而略带清涩的韵味。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局限:他常于描绘自然胜景,赞叹奇妙人事时,追寻一种崇尚原始、返朴归真的理想,则与现实社会相悖,显得空泛无边。
1940年底,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一步步走向落水附逆的深渊,堕落为汉奸,这是周作人的人生悲剧。
【写作背景】
《乌篷船》写于1926年1月18日,收入散文集《泽泻集》。
是一篇书信体散文,是一位名叫“子荣”的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去,请作者给予指点,这是他写这篇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层次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写这篇书信体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乌篷船的特点。
在“四明瓦”与“脚划船”的对比中,极写“三明瓦”的好处。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描述船中见到的沿岸风光,以及十分写意的船中“理想行乐法”。
【内容述评】
本文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于娓娓细谈中,既写出绍兴水乡的风趣,又传递了作家的悠游闲适之情。
【艺术特色】
1.对比的手法:先描述乌篷船的不同种类及其各自特点,从“四明瓦”、“脚划船”、
“三明瓦”的对比中,突出最适用的“三明瓦”,对它的构造特色、色泽形状等作了细致的描写。
2.白描的手法:作家以这有趣的乌篷船作媒介,对绍兴水乡的迷人风光作了一番巡
礼,并且集中渲染了乘船游乐的情趣。
3.文章抒发的虽是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但也能传达出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
作家
娓娓面谈,舒卷自如,在亲切平易的描述中,渗透着自然质朴的诗意。
【词语注释】
壶觞:觞,shang,酒杯。
壶觞,地名。
山:cheng,山名。
乌桕:桕,jiu,落叶乔木。
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
树皮、树叶均可入药。
红蓼:蓼,liao,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淡绿色或淡红色,全草入中药。
也叫水蓼。
兰亭: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二十七里。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为过修禊(xi)日,宴集于当时的会稽山阴的兰亭。
周作人:鲁迅之二弟,才华横溢的作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杂文作家第一人”。
知识渊博的学者,北大知名教授。
一生坚持写日记,直到临终的前两天。
二十年代中期,兄弟反目,至老死不相往来,四十年代中期失足附逆,沦为汉奸。
解放后靠翻译为生,间或写点回忆家世的文章,生活十分孤寂,清苦。
八十年代中后斯,我国曾掀起了一股“周作人热”。
【艺术特色】
1、静景,白描勾勒,现水乡风光:乌桕、红蓼、白苹,色彩斑澜;渔舍小桥,清茶一杯。
2、动景,平淡叙写,抒闲情逸致:水声、橹声、招呼声,乡间鸡鸣犬吠;
读书、喝酒、品清茶,船中情趣盎然。
【乌篷船图片一幅】
(熊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