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鲁迅杂文
关于读书心得鲁迅杂文1
鲁迅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上均有建树。
他写的小说不多。
但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叫《示众》,小说中充分展示了看与被看的关系。
鲁迅的小说《示众》,小说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
每天每刻,都处在被众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时时窥视他人。
时不时的在互相堵、挡、塞着,挤压着他人的生存空间,于是就引起无休止的争斗,打着、冲着、撞着、麻木着…这就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
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点是:处于被看地位的是下层社会的人,是供他人来鉴赏的;而看客也不忘演戏,叹息一番,以获得自我崇高感,然后满意地离去。
其实,《药》中还将这“看”与“被看”的关系上升为“吃”与“被吃”的关系。
夏瑜为革命而牺牲了,而却被无知的小栓吃掉了。
革命者的鲜血就这样被糟蹋了。
鲁迅就希望通过这样的结局在读
者的心灵中引起拷问,希望从而唤醒民心,并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
这就是鲁迅写这篇*的主要目的所在了。
鲁迅的其他作品大多采用了这个“示众”的描述方式。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看”,乡村里的人是“看客”;《啊q正传》里的啊q既是“看客”也是“被看”之人;《呐喊自序》中革命者因杀头而“被看”,中日学生均为“看客”等等。
而鲁迅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他采用了这样的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特殊模式。
鲁鲁迅希望人们在读他的小说的时候得到一种警醒,一种反思,一种启示。
鲁迅深刻地感到改造国民性的迫切感,他希望通过他的笔唤醒那些麻木而善良的灵魂,希望他们和他一样并肩作战,一起努力,为推翻吃人的社会而斗争。
鲁迅小说中的“示众”描写反复出现,令人当时的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反复思考。
于是,他达到了他的写作目的,“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以,他是成功的。
关于读书心得鲁迅杂文2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中,虽然我最喜欢的是《狂人日记》,但这篇《阿Q正传》却是最眼顺的。
鲁迅的小说作品不多,很多人诟病于鲁迅的文学水准,但往往在一部小说里,先锋般的洞察视线和观察力以及立场能够“纵深”作品,鲁迅恰恰就是依靠写作技法以外的东西在纵深他的小说。
一个“阿Q”刻画出了几千年来奴民的丑态,放在此刻这个所谓和谐社会里,依然是恰如其分到让你会心一笑的地步。
鲁迅在批判人性时所展现的悲苦和忧愁,像他瘦弱的脸上的短发一样,看起来很精神矍铄,实际上内里只是为了省事儿。
忘记是梁实秋还是谁说过鲁迅“只会揭开伤疤不会带给药方儿”,能带给药方儿当然是最好了,但是能让我们体会到揭开伤疤的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迟来的欢乐呢?
关于读书心得鲁迅杂文3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
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
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全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
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
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
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
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
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
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
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
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
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
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
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
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
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
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关于读书心得鲁迅杂文4
他,用辛辣的笔墨怒斥着社会的鄙陋;
他,消瘦的身躯下藏着一颗热忱的心;
他,用文字为世人揭示了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