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我frith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积极的赏识教育
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让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
尽情绽放.可以让他们挥洒个性才情.可以让他们感受
到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东海外国语学校。
谈谈鲁迅杀丈的解读方法
画王友花
难道鲁迅的杂文就真的如此可怕?为什么学生阅
读觉得无从人手?其实,采取恰当的方法,找到突破口,
就不用害怕“周树人”
一、从写作背景入手。找到“投枪”所向的“敌人”
鲁迅曾说:“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
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他
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杂文是匕首、投枪.总
是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充满战斗性。因此,读鲁迅的杂
文要指导学生从写作背景人手.明确这把“匕首”所投
向的“敌人”是谁,那么读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 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
曰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
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
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
的战斗檄文,把“匕首”投向了反动统治者。先引导学生 了解写作背景,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一开头提到的
“细腰蜂”的传奇故事,就不会显得突兀难懂了。
二、从结构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
鲁迅的杂文是“纵意而谈”.有了要说的话.畅所欲
言,任凭思想感情的自由驰骋.不受任何文体章法的限
制,但这并不是说鲁迅的杂文是杂乱无章的。他的杂文
在结构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要引导学生从结构
人手,理清作者的思路
鲁迅的《拿来主义》在形式上好象很杂乱,从“梅兰
芳”写到“尼采”。又写到“大宅子”,又写到“鱼翅”、“鸦
片”之类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全文内在的逻辑结构人
手,就容易把这些“珠子”串成有价值的“项链”来
全文结构如下图所示: f闭关主义
第1段至第6段:为什么{送去主义 I I送来 大语文论坛・教法一得 ,l i 攀
第7段:是什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至第9段:怎么办 f孱头 错误态度{昏蛋 【废物
f占有 正确态度{挑选 【创新
第10段:重申论点:拿来主义的意义与条件
提纲挈领地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就能在杂文灵活
多变的章法布局中.抓住作者跃动的思想脉搏.理解作
者的观点:对外来文化,我们要“拿来”。 再如:201 1年江苏语文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捧
与挖》,这篇文章的题材很杂,有知县过生日的笑话,有 s城的都督.还有河水泛滥.看起来它们是毫无关联的,
为什么被写到了鲁迅的文章中呢?关键是其中跳动着
鲁迅的思想。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出发,
理清材料内在严谨的逻辑论证思路,就可以很快把握
文中的“神”了
我们可以弓t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再合并概括.梳
理出《捧与挖》的结构:
第1段:遇到危害,或压或捧
第2段:压不下,就捧 第3段:捧是为了避害,捧的多半不是好东西
第4段:捧的结果与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
第5、6、7段:举例说明捧的结果
第8、9段:揭示根源在捧
接下来.对段落进行合并同类项、进一步地概括: 第1段至第2段: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
常取“捧”的做法(是什么)
第3段:分析人们“捧”的动机(为什么)
第4段至第7段: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为什么)
第8段至第9段: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怎么
办)
通过理清思路.学生就能很快理解文章的观点:对
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不能“捧”而要“挖”。
三、从艺术形象入手。感受鲁迅嬉笑怒骂的“幽默
的气氛”
鲁迅的杂文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具体的叙述.他
的杂文通常运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因
此,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进行剖析.透过形象,
领会文本中思想感情 感受鲁迅嬉笑怒骂的幽默
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
象,表达思想。例如在《灯下漫笔》~文中,文章一开始
就叙述袁世凯登台时钞票贬值.老百姓折价换现银反
而沾沾自喜的故事,使入一下子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
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
・95・
拳 疆 大语文论坛・教法一得
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即“想做奴隶而不
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平
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
所接受,又充满着冷幽默的气氛.只要引导得当.学生
喜欢读。 《春末闲谈》是一篇讲大道理的文章。文章的一开
头讲的是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故事.细腰蜂用一支神
奇的毒针麻痹小青虫.使其成为不死不活的状态.好作
细腰蜂未来子女的美餐
这个故事中的细腰蜂和文中所谈到的古今中外的
统治者是有相似之处的.统治者们用各种各样的精神
毒药麻痹、奴化人民,妄图把人民麻痹为不死不活状
态.既能为他们贡献锦衣玉食.又能任其作威作福而不
反抗。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运用细腰蜂类比统治者.用小
青虫类比被统治者.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了。所以细腰蜂的故事看似幽默有趣.实际蕴含着鲁迅 对统治者冷峭机智的怒骂
除了讲故事.鲁迅还常常运用比喻等手法.塑造鲜
明的形象。他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 我们可以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形象生动的说理方法来逐步理解
主旨。
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巧妙地用继承一座大宅子
来作比喻,通过论述对这所大宅子的态度来阐明批判
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这个比喻手法运用巧妙.不仅整
个比喻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孱头’’“昏蛋~废物”自不必说.“鱼翅 ‘鸦片 ‘烟枪”
“烟灯~姨太太”之类也无不如此.巧妙贴切.生动具 体,深入浅出。从这个比喻方法人手.引导学生理解主
旨就很容易了.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而且也
让学生享受了艺术的愉悦
在《未有天才之前》中,鲁迅谈到天才和民众的关
系时.他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
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
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就像幼苗和泥土的关
系一样.而没有泥土的“一盘子绿豆芽”.是“不能发达 的”。用“绿豆芽”这个喻体,既简单形象,又有趣味性.
学生容易理解
在《爬和撞》里,“第三种人”要做“超阶级的文学
家”.鲁迅说这是不可能的.这就等于“用自己的手拔着
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用这个比喻,形象逼真.语言
凝炼而幽默
鲁迅善于运用比喻来塑造形象.一个简单的比喻
往往顶得上千言万语,说得透,印象深,同时还可以增
加趣味感、幽默感、讽刺感,只要引导得当,学生会很容
易理解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96・ 可见,对于鲁迅的杂文,我们g1导学生了解背景.
理清思路,把握形象,就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周树 人”就不会那么可怕。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中学。
深入其境登高望远
画刘艳萍
教师在培养学生浯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
学生提高阅读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要加大阅读教
学的深度和广度,可从以下J乙方面着手做起: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树立大语文观念 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
面最广,天文地理.琴棋书画.甚至从国际国内重大新 闻到最新科技动态,从流行歌曲、时装、影视、到畅销书
籍,从风景名胜到风土人情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无不
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历久
不衰的名篇佳作会被陈旧的教学模式蒙上灰尘 我们
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名合格的语文教
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其一.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
无论读什么文体,都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其二,储
备丰富的词汇量,能出口成章.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其
三,有过硬的背功.名篇佳段能出El成诵;其四,提高自
身的各种艺术修养(如书法、美术、音乐、影视等).并以
此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其五.善于
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阐释去唤起学生心底深处的感
应。
二、加强诵读教学.整体感知艺术魅力 诵读建立在心会和聆受的基础上.诵之于口.听之
于耳,感之于心.从章节的抑扬顿挫中体会文章的词
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求得对文章深层意蕴的
感悟。
先辈重视高声朗诵、熟读成诵 而如今.读书人只是
默读、泛泛浏览。《曾国藩家= 》中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
中,把“看”(即默读)与“读”(即朗读)同不同类型的文学
作品相联系.颇有见地。他说:“看者.如尔去年看《史
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
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左传》渚经,《昭
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
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得其深远之韵 ”
古人认为读书是性情中事.
故而读得摇头晃脑 我